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年级作为小学生重要的转折阶段,承载着培养学生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因此,它的教学尤其重要,今天我们就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保证教学的质量做了一下探究,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课堂能够越来越吸引学生,能够保证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成长并获得知识。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偏向于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应用,尤其在三年级阶段,不论是知识点的数量还是难度都有所增加,为了帮助学生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完整地掌握知识点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互动交流、将教学生活化以及重视教学反馈等方式,科学地完成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1.小学生还没有从二年级的角色转换过来,很多时候未能正确理解学习的意义,只知道玩乐而没有引起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没有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观念去灌输学生,没有去回应孩子的主体地位。
3.因其他原因等引起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等的授课分配有问题,不科学。
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2.1概念解读生活化,深化理解程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以基本的知识概念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程度,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最为有效的办法是以生活化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解读,一来避免学生对于新鲜概念产生理解障碍,二来为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开辟道路。
比如,“千克和克”这一节,千克和克的概念在生活中是很少出现的,学生并不具备有效的理解背景,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解读过程中注意方式。我们可以借用“斤”“两”这样的生活化来概念来进行转化,1千克=2斤,1斤=500克,1两=50克,这样就使生疏的概念与学生的理解情境拉近了距离,解除了心理上的障碍。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转化方式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混淆,分不清具体的等价关系,进而产生记忆混乱。这时,教师应当将解读方式进一步生活化,用具体生活实例来阐释,可以使用苹果、汽车、鸡蛋、粉笔这些物品的重量进行转化,让学生对这些重量计量单位有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不再发生模糊的情况。
2.2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一套知识的学习肯定会有难度,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的话又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总结,既能活跃课堂的氛围,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呢?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是如何进行计算的,所有成员发言完毕大家再进行总结,筛选出好的教学方法、摒弃错误的计算思路,这样一节课下来,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能有所收获。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每个小组内都要确保有一位能够带领大家进行学习、总结的领头羊,同时也要参考学生的意愿,看看学生更愿意在哪个组进行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然而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处于一个培养的阶段,如果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学习的话肯定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教学的模式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
2.3全面应用合作式教学法
三年级小学生虽然掌握了较为简单的学习方法,但本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很难通过自身的理解来掌握具有较强逻辑性和复杂性的数学知识。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同一小组,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实际的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充分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例如,在进行《乘法》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全面加深学生对于乘法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ppt、微视频等的方式向学生动态的讲解乘法的概念和意義。然后,教师在向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动画视频“体育课排队的时候,学生站成4列6排”,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尝试计算出总人数。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之后利用加法列出等式6+6+6+6,从而计算出总人数为24人。教师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大胆的说一说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计算方式。最后,教师在向学生播放“4×6”的乘法等式,详细的向学生解释乘法算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相通性,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乘法应用的理解。
结语: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创新的方法,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学,才会更好的实现高效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义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12):74.
[2]曹镐山。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难点探析[J].江西教育,2017(21):71.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偏向于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应用,尤其在三年级阶段,不论是知识点的数量还是难度都有所增加,为了帮助学生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完整地掌握知识点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互动交流、将教学生活化以及重视教学反馈等方式,科学地完成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1.小学生还没有从二年级的角色转换过来,很多时候未能正确理解学习的意义,只知道玩乐而没有引起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没有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观念去灌输学生,没有去回应孩子的主体地位。
3.因其他原因等引起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等的授课分配有问题,不科学。
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2.1概念解读生活化,深化理解程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以基本的知识概念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程度,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最为有效的办法是以生活化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解读,一来避免学生对于新鲜概念产生理解障碍,二来为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开辟道路。
比如,“千克和克”这一节,千克和克的概念在生活中是很少出现的,学生并不具备有效的理解背景,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解读过程中注意方式。我们可以借用“斤”“两”这样的生活化来概念来进行转化,1千克=2斤,1斤=500克,1两=50克,这样就使生疏的概念与学生的理解情境拉近了距离,解除了心理上的障碍。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转化方式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理解混淆,分不清具体的等价关系,进而产生记忆混乱。这时,教师应当将解读方式进一步生活化,用具体生活实例来阐释,可以使用苹果、汽车、鸡蛋、粉笔这些物品的重量进行转化,让学生对这些重量计量单位有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不再发生模糊的情况。
2.2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一套知识的学习肯定会有难度,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的话又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一起对知识进行探究、总结,既能活跃课堂的氛围,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呢?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是如何进行计算的,所有成员发言完毕大家再进行总结,筛选出好的教学方法、摒弃错误的计算思路,这样一节课下来,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能有所收获。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每个小组内都要确保有一位能够带领大家进行学习、总结的领头羊,同时也要参考学生的意愿,看看学生更愿意在哪个组进行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然而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处于一个培养的阶段,如果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学习的话肯定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教学的模式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
2.3全面应用合作式教学法
三年级小学生虽然掌握了较为简单的学习方法,但本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很难通过自身的理解来掌握具有较强逻辑性和复杂性的数学知识。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同一小组,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实际的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充分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例如,在进行《乘法》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全面加深学生对于乘法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ppt、微视频等的方式向学生动态的讲解乘法的概念和意義。然后,教师在向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动画视频“体育课排队的时候,学生站成4列6排”,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尝试计算出总人数。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之后利用加法列出等式6+6+6+6,从而计算出总人数为24人。教师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大胆的说一说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计算方式。最后,教师在向学生播放“4×6”的乘法等式,详细的向学生解释乘法算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相通性,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乘法应用的理解。
结语: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创新的方法,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学,才会更好的实现高效率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义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质量[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12):74.
[2]曹镐山。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难点探析[J].江西教育,2017(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