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弹性螺纹髓内钉闭合穿针固定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8月~2009年10月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34例,随访完整资料34例。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17~62岁,平均38岁,全部为闭合性骨折。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18~24周,33例全部愈合,1例因弹性螺纹髓内钉断裂产生骨折处摇摆而未愈,采用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良33例,差1例,优良率97.1%。结论: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愈合快,外观美观。
关键词:锁骨骨折;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弹性螺纹髓内钉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802-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20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由于锁骨的功能,解剖不同于其它管状骨,因此锁骨骨折髓内固定应该遵循其功能和解剖特点。采用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复位满意,微创,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后取钉方便,闭合穿针复位髓内固定优点更为明显。我科2007年8月—2009年10月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34例,随访完整资料34例。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2007年8月—2009年10月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3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8岁,全部为闭合性骨折。车祸伤29例,摔伤5例。锁骨中外1/3处21例,锁骨中1/3处13例。伤后24小时内手术17例,伤后24—48小时内手术17例。术后全部按期拆线。
1.2 手术方法
1.2.1术前准备除常规手术前检查外,还要拍摄肩关节在内的锁骨X线片,选好髓内钉的直径和钉型选择。横行和短斜型骨折用短螺纹髓内钉,长斜型和粉碎性骨折须用长螺纹髓内钉。
1.2.2 体位 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患侧沿肩胛下线的方向,用圆形枕垫高,与台面成30度角,上肢自然放于手术床上,这样保持肩部外展状况,有利于骨折端提起和复位,头偏向健侧。
1.2.3麻醉成人一般采用颈丛麻醉,效果不佳时也可与骨折的血肿内注入局部麻醉药,保证麻醉效果,也可以全身麻醉。
1.2.4手术步骤(1)术野消毒包括患侧颈部、胸部和肩部,特别是肩关节周围,此处往往消毒面积不够。铺无菌单要将肩关节外露于术野中,最好用贴膜固定好无菌单。
(2)闭合复位穿针:再触摸摩擦感明显的皮肤处,用巾钳式复位钳经皮提起复位外侧端,弹性螺纹髓内钉的扁三角形钉尾,经皮刺入外侧骨折端,旋入远端并自动穿出锁骨皮质和皮肤。使钉的螺纹端完全缩入远侧骨折端时,在性骨折复位。此时钉的近端自动进入皮下。保持患侧肩部外展位的情况下,把两把巾钳式复位钳同时提起,近骨折端复位,当触摸锁骨在一条直线上时,再顺行穿针至锁骨近端2.0~4.0cm处。移位大的骨折可行撬拨复位,整个过程最好是在c型臂x线机的监视下操作,以防止误穿钉。如果旋入髓内钉过程中,自动进行停止,说明钉不在骨髓腔内,需要另行调整骨折近端。髓内钉穿过骨折线时,触摸检查到锁骨的连续性立即复位,于贴近皮肤0.5 cm处剪断制成慢弯埋于皮下。
(3)手术完毕,用无菌纱布封闭穿刺点。
2 结果
随访6个月—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18~24周,33例全部愈合,1例因弹性螺纹髓内钉断裂产生骨折处摇摆而未愈,采用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良33例,差1例,优良率97.1%。
3 讨论
目前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众多,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200多种闭合复位外固定的方法被提出,但在临床应用中几乎不可能达到对锁骨骨折的有效制动,特别是对于锁骨中段骨折,在经过闭合复位外固定后很难维持复位。以往的锁骨骨折治疗中,采用的方法包括切开复位等方法,对患者身体打击较大,尤其是老年患者及身体情况本身较差者,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手术留下的瘢痕大,效果也不甚理想。相比而言,闭合复位穿针术的优点是更加微创,使用穿刺针而没有皮肤切口瘢痕,不影响美观;且术后无需换药和拆线,减轻了护理工作强度,更减少了患者感染机会。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在术中使用c型臂x线机时,医生及手术室内其他医务人员要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这会对医务人员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长期从事或短期内多次进行此种手术应予以重视,注意防范,最好能够引入相关的防护措施。
通过手术实践和不断的观察总结,我们发现术中不能扩髓后穿针,否则会影响复位和固定的效果。另外,还要注意在骨折复位及穿刺时要避免损伤肺尖、纵膈、神经丛和血管,这就要求手术医生熟悉体表标志及其与内部脏器、重要血管走行的关系,在穿刺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我们不主张将钉尾留在皮外,因为这样做会增加感染风险,对患者恢复健康不利。
总之,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愈合快,外观美观;对患者身体的打击相对较小,且术后无需换药和拆线,减少感染发生几率,是一种效果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园桃.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10.
[2]曹耀辉.妈富隆诊疗绝经过渡期功血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12(6):2318.
关键词:锁骨骨折;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弹性螺纹髓内钉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802-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20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由于锁骨的功能,解剖不同于其它管状骨,因此锁骨骨折髓内固定应该遵循其功能和解剖特点。采用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复位满意,微创,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后取钉方便,闭合穿针复位髓内固定优点更为明显。我科2007年8月—2009年10月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34例,随访完整资料34例。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2007年8月—2009年10月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3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8岁,全部为闭合性骨折。车祸伤29例,摔伤5例。锁骨中外1/3处21例,锁骨中1/3处13例。伤后24小时内手术17例,伤后24—48小时内手术17例。术后全部按期拆线。
1.2 手术方法
1.2.1术前准备除常规手术前检查外,还要拍摄肩关节在内的锁骨X线片,选好髓内钉的直径和钉型选择。横行和短斜型骨折用短螺纹髓内钉,长斜型和粉碎性骨折须用长螺纹髓内钉。
1.2.2 体位 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患侧沿肩胛下线的方向,用圆形枕垫高,与台面成30度角,上肢自然放于手术床上,这样保持肩部外展状况,有利于骨折端提起和复位,头偏向健侧。
1.2.3麻醉成人一般采用颈丛麻醉,效果不佳时也可与骨折的血肿内注入局部麻醉药,保证麻醉效果,也可以全身麻醉。
1.2.4手术步骤(1)术野消毒包括患侧颈部、胸部和肩部,特别是肩关节周围,此处往往消毒面积不够。铺无菌单要将肩关节外露于术野中,最好用贴膜固定好无菌单。
(2)闭合复位穿针:再触摸摩擦感明显的皮肤处,用巾钳式复位钳经皮提起复位外侧端,弹性螺纹髓内钉的扁三角形钉尾,经皮刺入外侧骨折端,旋入远端并自动穿出锁骨皮质和皮肤。使钉的螺纹端完全缩入远侧骨折端时,在性骨折复位。此时钉的近端自动进入皮下。保持患侧肩部外展位的情况下,把两把巾钳式复位钳同时提起,近骨折端复位,当触摸锁骨在一条直线上时,再顺行穿针至锁骨近端2.0~4.0cm处。移位大的骨折可行撬拨复位,整个过程最好是在c型臂x线机的监视下操作,以防止误穿钉。如果旋入髓内钉过程中,自动进行停止,说明钉不在骨髓腔内,需要另行调整骨折近端。髓内钉穿过骨折线时,触摸检查到锁骨的连续性立即复位,于贴近皮肤0.5 cm处剪断制成慢弯埋于皮下。
(3)手术完毕,用无菌纱布封闭穿刺点。
2 结果
随访6个月—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18~24周,33例全部愈合,1例因弹性螺纹髓内钉断裂产生骨折处摇摆而未愈,采用Aitken-Rorabeck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良33例,差1例,优良率97.1%。
3 讨论
目前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众多,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200多种闭合复位外固定的方法被提出,但在临床应用中几乎不可能达到对锁骨骨折的有效制动,特别是对于锁骨中段骨折,在经过闭合复位外固定后很难维持复位。以往的锁骨骨折治疗中,采用的方法包括切开复位等方法,对患者身体打击较大,尤其是老年患者及身体情况本身较差者,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手术留下的瘢痕大,效果也不甚理想。相比而言,闭合复位穿针术的优点是更加微创,使用穿刺针而没有皮肤切口瘢痕,不影响美观;且术后无需换药和拆线,减轻了护理工作强度,更减少了患者感染机会。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在术中使用c型臂x线机时,医生及手术室内其他医务人员要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这会对医务人员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长期从事或短期内多次进行此种手术应予以重视,注意防范,最好能够引入相关的防护措施。
通过手术实践和不断的观察总结,我们发现术中不能扩髓后穿针,否则会影响复位和固定的效果。另外,还要注意在骨折复位及穿刺时要避免损伤肺尖、纵膈、神经丛和血管,这就要求手术医生熟悉体表标志及其与内部脏器、重要血管走行的关系,在穿刺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我们不主张将钉尾留在皮外,因为这样做会增加感染风险,对患者恢复健康不利。
总之,弹性螺纹髓内钉治疗锁骨骨折愈合快,外观美观;对患者身体的打击相对较小,且术后无需换药和拆线,减少感染发生几率,是一种效果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园桃.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10.
[2]曹耀辉.妈富隆诊疗绝经过渡期功血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12(6):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