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正处反腐大浪的“高潮期”。像我一样,有很多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年轻人,都接受过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有的年轻人自嘲“连腐败的机会都没有啊,当然,就算有机会我也不会去伸手”。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踏入社会“根红苗正”,可是,社会上依然有很多人把官场腐败文化奉为圭臬,逐渐腐化年轻人的思想。
在廉洁文化与腐败文化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离不开全社会健康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八零九零后年轻人,更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参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的感受是,在平凡的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廉洁从业,这也是从我做起,参与反腐败斗争的一条道路。
损公肥私不可取
在学校时,我们买一支中性笔都要自掏腰包。上班后,突然变得不一样了。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包括电脑、电话、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用品都可以自由支配、随心而用。有些年轻人感觉行动上自由了不少,用起来大度,浪费起来无度。甚至有的年轻人想着刚上班,手头不宽裕,本着尽可能节约自己成本的原则,用办公电话“煲”私人的“电话粥”,把办公文具用于业余学习,平时没什么公事也“假公济私”照样吃加班餐。
的确,刚上班的年轻人经济不宽裕,买房压力大,节省是可以理解的,但损公肥私却是万万不可取的。打个电话,可能节省了几毛钱,但损失的却是我们的个人形象、良好作风和职业道德。也许刚开始可能只是沾点小便宜,时间久了,不良习气恶化蜕变,也许就会开始惦记着公款,想着挪用、侵占甚至贪污。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单位财产,小到订书钉,大到公车、公款,本属单位所有,也归单位支配和使用。我们能够被允许使用单位财产,也是为了单位利益,而并非是为了个人。我们要区分单位财产和个人财产,明晰公私财产的界限,尊重单位财产权,严格做到公私分明。
严谨规范需理解
工作中,有时小小的事情还需要向多位领导汇报。比如几十元、几百元的报销费用,要找三五个领导签字,拟一个百来字的通知还要逐级向领导汇报审阅,有时,甚至还找不到领导。此时,有些年轻人就会嫌麻烦、不理解、有抱怨,认为程序繁琐,影响工作进度和效率。我也曾抱怨:“打的办个事儿,车费才三五十元,还要填单子、贴票据,找部门负责人、会计审核人、财务部门负责人等逐一签字,程序麻烦、耽误时间、影响工作。”有时,前面环节的审签人不在,想试着能否先让下一个领导签字事后再补,结果被拒还遭到批评“不按规矩办事,破坏工作程序”。这时,更是一肚子怨气,感觉无处发泄。甚至,还认为领导不友善,对自己办事不信任。但是,倘若不遵照程序,可能就会“一人说了算,照一人说的办”,势必产生“一言堂”,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别人独断专行,产生权力寻租。
单位的一项项制度、程序和流程必然是多方参与制定的,有其充分考虑。领导审查把关,既是履行领导应尽的职责,也是帮助我们分担一份责任,减少错误发生。严格按程序办事,规范业务工作流程,有利于减少随意性、人为性,增加科学性、规范性,通过多人把关、群策群力,更好地防范漏洞、规避风险。
依规办事有理据
我们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做一些办文办事的业务。有时辛辛苦苦拟了一份材料,却被领导的一连串问题而挫败:有没有依据?法律怎么规定?党纪党规怎么规定?规章制度怎么规定?年轻人心里会想:一两千元的小项目还要搞得这么麻烦,我就是参照原来的做法啊,没必要那么较真吧!有时,我们还委屈得小声说,原来也是这么办的。那更会被训导:原来这么办,现在就能这么办?要是领导让你违法办事,你也照办?这时,不免感觉委屈,心里也忍不住认为年轻人就是易受批评、被当成孙子看。但是,如果真的无凭无据把事情办了,就可能遭到质疑。凭什么这么办?这不公平吧?当前,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大家自然会用法律的标尺测量你的工作成果,用法律武器捍卫合法权益。倘若办事依据不足,则可能被怀疑是偏袒一方、徇私舞弊,甚至破坏整个部门、分管领导公正清廉的良好形象。
只有依法依规办事,做到有理有据,才能将一件件事情办实办稳,才会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在工作中,年轻人要主动学习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亮明法律依据,遵循法律程序,列明具体条款,让我们的工作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运行。
其实,法治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与我们日常工作也不是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一次次逐级向上汇报、层层签字审核之中。它犹如“空气”,弥漫在我们年轻人的日常工作中。作为八零后的年轻人,我们要从工作细节抓起,积极传递法治正能量,坚持公私分明、照章办事、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抵制腐败、保护自己,参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助力全社会反腐倡廉,共圆清廉中国梦。
在廉洁文化与腐败文化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离不开全社会健康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八零九零后年轻人,更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参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的感受是,在平凡的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廉洁从业,这也是从我做起,参与反腐败斗争的一条道路。
损公肥私不可取
在学校时,我们买一支中性笔都要自掏腰包。上班后,突然变得不一样了。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包括电脑、电话、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用品都可以自由支配、随心而用。有些年轻人感觉行动上自由了不少,用起来大度,浪费起来无度。甚至有的年轻人想着刚上班,手头不宽裕,本着尽可能节约自己成本的原则,用办公电话“煲”私人的“电话粥”,把办公文具用于业余学习,平时没什么公事也“假公济私”照样吃加班餐。
的确,刚上班的年轻人经济不宽裕,买房压力大,节省是可以理解的,但损公肥私却是万万不可取的。打个电话,可能节省了几毛钱,但损失的却是我们的个人形象、良好作风和职业道德。也许刚开始可能只是沾点小便宜,时间久了,不良习气恶化蜕变,也许就会开始惦记着公款,想着挪用、侵占甚至贪污。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单位财产,小到订书钉,大到公车、公款,本属单位所有,也归单位支配和使用。我们能够被允许使用单位财产,也是为了单位利益,而并非是为了个人。我们要区分单位财产和个人财产,明晰公私财产的界限,尊重单位财产权,严格做到公私分明。
严谨规范需理解
工作中,有时小小的事情还需要向多位领导汇报。比如几十元、几百元的报销费用,要找三五个领导签字,拟一个百来字的通知还要逐级向领导汇报审阅,有时,甚至还找不到领导。此时,有些年轻人就会嫌麻烦、不理解、有抱怨,认为程序繁琐,影响工作进度和效率。我也曾抱怨:“打的办个事儿,车费才三五十元,还要填单子、贴票据,找部门负责人、会计审核人、财务部门负责人等逐一签字,程序麻烦、耽误时间、影响工作。”有时,前面环节的审签人不在,想试着能否先让下一个领导签字事后再补,结果被拒还遭到批评“不按规矩办事,破坏工作程序”。这时,更是一肚子怨气,感觉无处发泄。甚至,还认为领导不友善,对自己办事不信任。但是,倘若不遵照程序,可能就会“一人说了算,照一人说的办”,势必产生“一言堂”,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别人独断专行,产生权力寻租。
单位的一项项制度、程序和流程必然是多方参与制定的,有其充分考虑。领导审查把关,既是履行领导应尽的职责,也是帮助我们分担一份责任,减少错误发生。严格按程序办事,规范业务工作流程,有利于减少随意性、人为性,增加科学性、规范性,通过多人把关、群策群力,更好地防范漏洞、规避风险。
依规办事有理据
我们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做一些办文办事的业务。有时辛辛苦苦拟了一份材料,却被领导的一连串问题而挫败:有没有依据?法律怎么规定?党纪党规怎么规定?规章制度怎么规定?年轻人心里会想:一两千元的小项目还要搞得这么麻烦,我就是参照原来的做法啊,没必要那么较真吧!有时,我们还委屈得小声说,原来也是这么办的。那更会被训导:原来这么办,现在就能这么办?要是领导让你违法办事,你也照办?这时,不免感觉委屈,心里也忍不住认为年轻人就是易受批评、被当成孙子看。但是,如果真的无凭无据把事情办了,就可能遭到质疑。凭什么这么办?这不公平吧?当前,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大家自然会用法律的标尺测量你的工作成果,用法律武器捍卫合法权益。倘若办事依据不足,则可能被怀疑是偏袒一方、徇私舞弊,甚至破坏整个部门、分管领导公正清廉的良好形象。
只有依法依规办事,做到有理有据,才能将一件件事情办实办稳,才会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在工作中,年轻人要主动学习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亮明法律依据,遵循法律程序,列明具体条款,让我们的工作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运行。
其实,法治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与我们日常工作也不是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一次次逐级向上汇报、层层签字审核之中。它犹如“空气”,弥漫在我们年轻人的日常工作中。作为八零后的年轻人,我们要从工作细节抓起,积极传递法治正能量,坚持公私分明、照章办事、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风险、抵制腐败、保护自己,参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助力全社会反腐倡廉,共圆清廉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