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视阈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教学管理体制僵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界限不清、教学管理机制死板;师生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教学管理手段落后,师生教学相长无法良性促进等诸多问题,为此,论文提出树立人本教学管理理念、淡化行政化色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学管理手段等方面对策建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本理念 高校教学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增强毕业生的素质,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本理念的缺失或重视落实不到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总体水平却没有实现明显的提升。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积极构建人本教学管理体系,对改进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对整个教学工作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进行,以顺利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人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围绕“人”这一主题开展的高校教学管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人、社会人、历史人三位一体整合的人,它认为:“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在于社会关系。人不仅是劳动与实践的主体和承担者,而且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承担者。归纳起来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作为一种世界观,人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作为一种价值观,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目的,因此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三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在思考分析问题时,要围绕“人”这一核心,从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等方面入手,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既要关注人以外的世界,更要关注人的自身的发展。
以马克思人本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教学管理,就是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实践中,要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因师生而异的管理模式为准则,充分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有效利用和开发学校各种资源,最大程度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人本思想视阈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实审视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方法手段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总体上看没有取得十分明显的进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马克思人本理念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亟需破解。
1、教学管理认识不足,人本管理理念尚未有效确立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多数人认为教学管理只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缺乏对教学管理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因而在实践中多凭经验,管理简单化、机械化,习惯于维持现状。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仍然是一些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这些管理者的主要手段就是行政命令,他们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人的追求和人的需求不予以肯定和支持,他们也忽视了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的教师这一根本前提,这就必然使得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教学的行为和教学效果与管理的目标值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2、教学管理体制僵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界限不清
我国高校科层制结构明显,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具有不同的行政级别,相应的校长的官职级别也有所不同。学校的运行也基本采取按行政组织的方式进行,“机关化”色彩特别浓厚,这就使得行政权力替代学术权力,行政人员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主角和核心,而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学生则在很多程度上成了行政系统上的“螺丝钉”,缺少参与制度创新的机会,造成教学管理措施与教学实际脱节。由于行政人员又没有深入教学的第一线,并不了解教学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学生等之间信息不对称,往往产生冲突和不解,在官本位意识下,权力主导作用下的教学管理部门往往无法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造成矛盾的放大,同时,也可能导致重大的决策的过程中出现很大的偏差。
3、教学管理机制死板,人员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
一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权限较集中,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院系其管理权限、手段的弱化,导致学校对教学管理与监控的弱化。如教师职务的晋升,工资福利等问题的决定权在学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及对学生的奖惩权最终也不属于院系。二是高校对教学活动的控制较死,过分强调对教学活动的集中控制,对大学教学自由尊重不足,老师和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规定的地点进行教学活动,师生自由度不高,同时,考试和学籍管理也不合理,如学生考试大多以试卷答题为主,学生学籍不能长期保留学籍等,刚性过强的特点比较突出和明显。三是高校现有教学考核制度尚未明确,所要考核的对象和方向还都不是太完整,考核的方式也比较单调和死板,过于重视科研成果而轻视教学成绩。即使对教学工作进行考核,也是仅仅看其教学工作量,而对教学水平的考核则流于形式。这种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方式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教学管理手段落后,师生教学相长无法良性促进
在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上,由于目前大多高校多属经验型的,缺乏科学理论支撑指导,或为同国际接轨,全盘引入的国外教学管理理论与方法而不同我国的国情、学校的校情有机结合,造成这些规范强调从多方面对人的行为的限制,要求师生行为强调按部就班,照章办事,不可违规。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制定,一方面,实行流水线标准化模式,对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和多样子化发展的需要没有有效兼顾;另一方面,也没有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及时、灵活的进行调整,造成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上,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主”,目前学生转专业比较困难,面对那些学非所爱、希望调换专业的学生群体,高校改革的力度有限,步伐缓慢,造成部分学生不是快乐地而是痛苦无奈地学习,对于学生选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感兴趣的课程常难以开出,不喜欢的课程又不得不必修和必考等。 三、实现以人本思想主导高校教学管理的途径
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实现以人本思想为主导,各行为主体要将人本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到各具体的实践环节,需要各方从观念、体制、机制和手段等各方面进行努力。
1、转变陈旧管理观念,树立人本理念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首先是高校管理者摆脱传统管理理念束缚,用马克思人为本思想引领整个教学管理实践活动。有的高校尽管提出了这一口号,但仅是纸上谈兵,表面功夫多,实质落实少。作为高校教学的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及服务观。要深刻认识到,人是教学管理活动的核心,人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和教学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管理效果和目标,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师和以学生才是根本。因此,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动教学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其次,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正确定好位,要对自身所从事的角色、职能职权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不越权、不错位,才能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教学管理的各种要求。
2、淡化行政化色彩,服务与管理并重
高校与政府机关不同,其主要的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教学管理实践活动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就某种意义而言,高校的教学管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对师生的服务工作。因此,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要有服务意识,淡化行政级别身份,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将管理寓于服务当中,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进行细致的调研,全面了解掌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规则的制定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师生参与管理的民主性。
充分尊重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管理相关事务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建设,构建重大决策教师和学生参与制度,使教师和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都能明确知晓,积极参与、自觉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为教学双方特别是学生提供更多良好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空间,进而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高校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应以刚柔并举为根本导向。在对教学管理中,应适当的下放管理权限,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把握总体方向和基本原则,而将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交由院、系等基层单位,并赋予这些基层单位适度的权责;在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管理中,可以尊重教师和学生意愿,在不违反基本前提下,允许教师和学生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而不仅拘泥于固定的课堂和时间,以及传动教师讲授方式。在对教师绩效评估中,应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客观的进行评价,既要重视学术成果,又要注重教学质量,在对教师进行奖惩和分配时,要注意在执行刚性制度时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对于受到惩罚者,要讲清原因,并给予关心鼓励,帮助改正提高。
4、优化教学管理手段,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多元化的教学管理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学双方共同发展。一方面,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市场需要,灵活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另一方面,构建参与式教学方式,强调自主互动式教学,即在这种方式中,教师不单是处于教的位置,不再作为权威把预定的知识“喂”给学生,学生也不单处于学的位置,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师生之间角色可以互换,双方互为教学主体。此外,还应积极促进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强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注册选课、成绩管理、教师管理、教室管理、考试管理、学生评教等方面的信息化,为提升教学管理质量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谢新.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演进中的三大“统一”特征[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3]邓义佳.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论探析[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2)
作者简介:
刘黎,女,汉族,1966年3月生,高教管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本理念 高校教学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增强毕业生的素质,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本理念的缺失或重视落实不到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总体水平却没有实现明显的提升。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积极构建人本教学管理体系,对改进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对整个教学工作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进行,以顺利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预定目标的实践过程。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人是整个过程的核心。围绕“人”这一主题开展的高校教学管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人、社会人、历史人三位一体整合的人,它认为:“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在于社会关系。人不仅是劳动与实践的主体和承担者,而且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承担者。归纳起来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作为一种世界观,人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作为一种价值观,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目的,因此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三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在思考分析问题时,要围绕“人”这一核心,从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和人的维度等方面入手,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既要关注人以外的世界,更要关注人的自身的发展。
以马克思人本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教学管理,就是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实践中,要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因师生而异的管理模式为准则,充分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有效利用和开发学校各种资源,最大程度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人本思想视阈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实审视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方法手段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总体上看没有取得十分明显的进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马克思人本理念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亟需破解。
1、教学管理认识不足,人本管理理念尚未有效确立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多数人认为教学管理只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缺乏对教学管理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因而在实践中多凭经验,管理简单化、机械化,习惯于维持现状。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仍然是一些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这些管理者的主要手段就是行政命令,他们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人的追求和人的需求不予以肯定和支持,他们也忽视了教学管理的主体是有知识、有思想的教师这一根本前提,这就必然使得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教学的行为和教学效果与管理的目标值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2、教学管理体制僵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界限不清
我国高校科层制结构明显,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具有不同的行政级别,相应的校长的官职级别也有所不同。学校的运行也基本采取按行政组织的方式进行,“机关化”色彩特别浓厚,这就使得行政权力替代学术权力,行政人员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主角和核心,而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学生则在很多程度上成了行政系统上的“螺丝钉”,缺少参与制度创新的机会,造成教学管理措施与教学实际脱节。由于行政人员又没有深入教学的第一线,并不了解教学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学生等之间信息不对称,往往产生冲突和不解,在官本位意识下,权力主导作用下的教学管理部门往往无法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造成矛盾的放大,同时,也可能导致重大的决策的过程中出现很大的偏差。
3、教学管理机制死板,人员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
一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权限较集中,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院系其管理权限、手段的弱化,导致学校对教学管理与监控的弱化。如教师职务的晋升,工资福利等问题的决定权在学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及对学生的奖惩权最终也不属于院系。二是高校对教学活动的控制较死,过分强调对教学活动的集中控制,对大学教学自由尊重不足,老师和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规定的地点进行教学活动,师生自由度不高,同时,考试和学籍管理也不合理,如学生考试大多以试卷答题为主,学生学籍不能长期保留学籍等,刚性过强的特点比较突出和明显。三是高校现有教学考核制度尚未明确,所要考核的对象和方向还都不是太完整,考核的方式也比较单调和死板,过于重视科研成果而轻视教学成绩。即使对教学工作进行考核,也是仅仅看其教学工作量,而对教学水平的考核则流于形式。这种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方式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教学管理手段落后,师生教学相长无法良性促进
在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上,由于目前大多高校多属经验型的,缺乏科学理论支撑指导,或为同国际接轨,全盘引入的国外教学管理理论与方法而不同我国的国情、学校的校情有机结合,造成这些规范强调从多方面对人的行为的限制,要求师生行为强调按部就班,照章办事,不可违规。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制定,一方面,实行流水线标准化模式,对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和多样子化发展的需要没有有效兼顾;另一方面,也没有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及时、灵活的进行调整,造成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上,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主”,目前学生转专业比较困难,面对那些学非所爱、希望调换专业的学生群体,高校改革的力度有限,步伐缓慢,造成部分学生不是快乐地而是痛苦无奈地学习,对于学生选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感兴趣的课程常难以开出,不喜欢的课程又不得不必修和必考等。 三、实现以人本思想主导高校教学管理的途径
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实现以人本思想为主导,各行为主体要将人本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到各具体的实践环节,需要各方从观念、体制、机制和手段等各方面进行努力。
1、转变陈旧管理观念,树立人本理念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首先是高校管理者摆脱传统管理理念束缚,用马克思人为本思想引领整个教学管理实践活动。有的高校尽管提出了这一口号,但仅是纸上谈兵,表面功夫多,实质落实少。作为高校教学的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及服务观。要深刻认识到,人是教学管理活动的核心,人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和教学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管理效果和目标,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师和以学生才是根本。因此,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动教学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其次,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正确定好位,要对自身所从事的角色、职能职权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不越权、不错位,才能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教学管理的各种要求。
2、淡化行政化色彩,服务与管理并重
高校与政府机关不同,其主要的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教学管理实践活动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就某种意义而言,高校的教学管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对师生的服务工作。因此,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要有服务意识,淡化行政级别身份,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将管理寓于服务当中,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进行细致的调研,全面了解掌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规则的制定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师生参与管理的民主性。
充分尊重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管理相关事务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建设,构建重大决策教师和学生参与制度,使教师和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都能明确知晓,积极参与、自觉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为教学双方特别是学生提供更多良好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空间,进而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高校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应以刚柔并举为根本导向。在对教学管理中,应适当的下放管理权限,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把握总体方向和基本原则,而将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交由院、系等基层单位,并赋予这些基层单位适度的权责;在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管理中,可以尊重教师和学生意愿,在不违反基本前提下,允许教师和学生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而不仅拘泥于固定的课堂和时间,以及传动教师讲授方式。在对教师绩效评估中,应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客观的进行评价,既要重视学术成果,又要注重教学质量,在对教师进行奖惩和分配时,要注意在执行刚性制度时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对于受到惩罚者,要讲清原因,并给予关心鼓励,帮助改正提高。
4、优化教学管理手段,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多元化的教学管理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促进教学双方共同发展。一方面,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市场需要,灵活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另一方面,构建参与式教学方式,强调自主互动式教学,即在这种方式中,教师不单是处于教的位置,不再作为权威把预定的知识“喂”给学生,学生也不单处于学的位置,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师生之间角色可以互换,双方互为教学主体。此外,还应积极促进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强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注册选课、成绩管理、教师管理、教室管理、考试管理、学生评教等方面的信息化,为提升教学管理质量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谢新.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演进中的三大“统一”特征[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3]邓义佳.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论探析[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2)
作者简介:
刘黎,女,汉族,1966年3月生,高教管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