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新闻传播方式所呈现出的多媒化、全球化、网络化、多样化的特点,体院大学生不得不选取具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内容的可读性、形式的多样性、解读的层次性、心态的冷静性、检查的实效性,基本上可说是为体院大学生量身打造。“与时俱进”的体育新闻专业学生最终可拥有扎实的采、写、编、评、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媒介人才。
【关键词】体院大学生;个性化阅读;网络时代
1前言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现象。可以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阅读史”〔1〕。阅读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但无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略读,还是“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的精读,或“为己”读,或“为人”读,都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阅读观念更加多元化,阅读习惯也趋向个性化。
作为当代社会特殊群体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自有自己的学习、阅读规律。随着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的不断变化和完善,改变了原来体育单一的学科设置,并且由原来一个体育专业扩展为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与训练学、体育英语等。尤其是体育新闻学,是近十多年来兴起的热门专业,新闻学涉及文学、写作、语言学、文字学等。新闻学内容的丰厚性,新闻传播方式所呈现出的多媒化、全球化、网络化、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新闻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所学专业及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即便时代如此匆忙,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09—2011级新闻专业的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师生座谈法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校新闻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座谈,以获取研究所需的资料。
222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新闻专业学生阅读的研究论文、相关报刊文章。
223比较分析法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阅读情况和相关院校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曾就新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说过这么一句话:“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高校新闻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媒介人才?答案是复合型应用媒介人才。而“复合型”应用媒介人才的标准,新闻界虽无统一界定,但大致有个共识。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认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等四方面素养,以及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和创造才能。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吴廷俊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2〕。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来源于阅读。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标志。
31阅读的广泛性
随着IPTV、手机电视、宽带网络、电视户外媒体的发展,全球媒介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据2009~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07年新媒体市场规模达到1138亿元,未来3年仍将每年以30%~40%的速度成长,预计到2011年整个市场规模会超过3000亿元,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3〕。IPTV带来新标准,3G带来新革命,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业界需要既有广博人文知识基础和良好素质,又能突破媒体界限,同时掌握不同媒体(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及网络媒体)工作技能的融合性新闻人才(全能型记者)。于是,爆炸的信息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引发对大学生多样化的求知需求。
尤其是体育新闻专业大学生,要想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渴求更广泛的阅读。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比如选读外语、人生哲理、法律、经济、毛泽东思想、计算机等方面的图书资料,以便获得最新信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广收博取,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2阅读的专业性
体育新闻,包括体育性和新闻性两大特点,既培养体育专才,又培养新闻通才。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新闻教育也进入高速发展之中。据2013年1月29日的硕学成教在线的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就有近300万人。新闻专业成为各类高校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相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即是就业难。这样给大学生们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专业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阅读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书籍,是大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完善学业素质的首要选择。另外,阅读与大学生们的前途息息相关的书籍,如《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才信息报》、《南方周末》等时事政治性较强、新闻较全面的权威报纸,也是他们普遍关心的。把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当今世界的动态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国际国内时事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跟那种保守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相比,他们阅读目的更明确,阅读动机更清晰,也更具有选择性。
33阅读的系统性 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实际中的新闻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可以说新闻工作无所不包。新闻人要用实际行动去提高自身的素质。如美国的一所新闻院校就规定新闻人要做到四个“必须”:(1)必须传授基本的报道和写作技巧,同时强调获得事实真相的极端重要性。(2)必须培养新闻判断力和分析技巧,包括将事实与意见相区别。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的“新闻业对于战略性思考和计划的要求是相当惊人的。”(3)必须掌握专门技术和关键语言技巧(比如经济学、医学研究、中文、阿拉伯文、波斯语)。(4)必须提高准入门槛,帮助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去应对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4〕。
挑战与机遇并存。要想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只有加强专业技能,即拥有扎实的采、写、编、评、摄能力。比如享有“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之摇篮”声誉的北京大学,其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能力培养部分就作了如下要求: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创造能力〔5〕。而“历史的波澜壮阔,无不源于日常的积累与生长。”(熊培云语)扎实的专业知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需要“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学习精神。所以,阅读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朱熹语),需要多视角、多学科、多方位的系统的个性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视野的开阔、眼光的锐利,心灵才不会荒芜。
4个性化阅读的方式方法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性〔6〕。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为此也有人称其为“多元解读”。
41个性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成因
411个性化阅读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一种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的人类行为,是一种由多种心理过程参与的复杂的智力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当今人们的阅读领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阅读时间上,普遍不足。少时间沉淀,多浮华热闹。当图书有了“畅销”的热度时,所谓时尚阅读也就随之有了热度;阅读内容上,娱乐化倾向明显。重放松精神,轻专业知识。课外阅读呈现出娱乐化、时尚化趋势,诸如小资情调、韩流、网络文学和影视文学等;阅读方式上,“读图”“读网”,相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他们明显偏好于网络阅读等数字阅读方式;阅读态度上,实用、功利,缺乏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对称的专业发展式阅读和生命成长式阅读。校园文化中阅读引导的缺失,也使大学生的阅读进入了一种浅薄的状态,使读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得,而更大程度上成了精神消费。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不足、阅读内容缺乏合理的规划与成长性、数字化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体院大学生的“心灵深度”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412需要个性化阅读的缘由
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与信息渠道的畅通,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更多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随着大学生阅读地点(食堂、走廊等)的选择出现多样化,随着就业、各种考级等来自现实生存的巨大压力,随着体育院校有些专业的特殊性,尤其是体育运训新闻方向的大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更有其差异性。他们大多来自业余体校或普通高中的体育特长生,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在高考时的学科成绩、专业分数也与普通高校的录取分数有别,造成他们先天上的文化缺失。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读者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懒于或不善于利用图书馆等进行阅读和学习。爱动难静,加上术科训练消耗大,课后需要较多的休息恢复和娱乐放松,也使其难于走进书海中寻宝,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具体不同的阅读要求,以期获得完美而爽朗的思想,使得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己。
42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421内容的可读性
针对体院学生爱动难静的特点,“趣”——“适”——“广”——“积”可以作为个性化阅读的“航标”。“趣”即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体院的每一个同学都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都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让他们在有兴趣的基础上,阅读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知识,以便影响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深度。“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体院同学的性格特点和专业认识水平。“广”即广泛。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鲁迅语)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积”即积淀。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做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梅圣俞语)。当然,只有在正确“追索原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重构新义”,才可能产生个性化阅读。
422形式的多样性
2010年4月21日“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幅最大,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分别有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3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26%的国民使用PDA/MP4/电子词典等进行数字化阅读,18%的国民用光盘阅读〔8〕。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主要包括四种阅读方式:知识点阅读,即从“一本一篇”的阅读发展到对按一定主题排列展现的知识点进行阅读;融合式阅读,即从对单一文字信息的阅读发展到对以文字信息为基础的多种形态信息相融合的多媒体的阅读;互动式阅读,即从个体阅读发展到人与人之间在交流互动中阅读;无缝隙阅读,即从特定场合条件下的阅读发展到随时随地进行阅读〔9〕。 阅读改变了世界,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将进一步改变世界。不过,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不论是浏览式、赏析式阅读,还是圈点式、摘录式阅读等,都应根据阅读的目的、对象、场合,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方式。作为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更应适应特别的阅读情境,遵照特设的阅读目标,调动特有的阅读经验,运用特定的阅读策略和特殊的阅读方法,获得“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
423解读的层次性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叙》)个性化理解要以对作者原意的重合性建构为前提,在原意基础上有所加深、拓展。当然,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悟和提高。娱乐性阅读只能是娱乐消遣,打发时间,解除寂寞。而这些“人气读物”基本上都是“人气毒物”。这些“通俗娱乐作品”的阅读,也只能称作是“玩阅读”;教育性阅读,不仅需要考虑“营养”问题,还需要考虑“消化”问题。要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在理智启迪、情感体验的反复过程中解读、延展;提高性阅读,可谓是阅读的真正目的——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全方位能力。在“多维思考,多项选择”的置换迁移中、在“期待、质疑、反思、批判”的关键环节中的解读,“比作者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在常人看来很“无趣乏味的阅读”,却是一种高品质的阅读,它能使人们的心灵在书海泛舟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
阅读虽然是人们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但阅读也是构建院校优良校风和学风的重要途径。作为体院新闻系的学生,更应自主深读,唤起“期待”。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恰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质。有些同学的认知是情感型的,情感的激发能很快使其进入个性化阅读状态;有些同学的认知是理智型的,知识的吸引能很快使其进入个性化阅读状态。只有展现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浮想联翩、精神焕发,成为一片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也才会使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
424心态的冷静性
心态决定一切。稳定学生的阅读心态,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不过,在搜集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学会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体院新闻专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的厚重性,必须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意识性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阅读使文字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但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使新闻的知晓与发生几乎同步,中间没有“时差”。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为了获取一份工作或是更好的工作,或是为了炫耀自己,或是单单就是为了别人谈论某个话题时自己也能参与其中,所谓艺术的直觉、沉醉自失,含英咀华更是“奢望”,在这种“没时间”或“不习惯”的借口之中,更需一个冷静的阅读心态:一是对阅读内容的冷静。不迷信权威和经典,坚信有用的就是知识,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追求知识的永恒,可以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二是对文献载体的冷静。对各式各样的知识载体的阅读,要学会全方位的适应和习惯。多媒体时代,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是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方式。现在如果我们不改变阅读习惯,涉猎知识的视野和方法就会被网络时代抛弃。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新闻专业的广博性,媒体传播的多变性,更需冷静地阅读、冷静地思考。通过个性化阅读,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流,与伟人对话。
425检查的实效性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虽然个性化阅读得以展开的关键因素是读者的需求和作品本身的质量,虽然读书不像写作,不是积极的表达活动,但它需要努力、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它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也提供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成果,所以不能将个性化阅读变成自由化阅读。如果加以督促,定会锦上添花。为此可以定期采用“讲”(讲述,读书汇报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展”(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广告设计等)、“赛”(竞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等测评方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阅读期待”,或“设疑激趣”等,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欲望,成为其进一步探究发现的“催化剂”。至于方式,可以有两种:个人自学;老师布置任务。总之,既要培养同学们对语言符号的感觉、传导、反应、识别的能力,又要培养他们对文本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说明、鉴赏、批评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对文本的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的能力。通过检验,使其主观感受得到表述、内心情感得以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得以展现。
5结语
“开卷有益”虽然一度被人争议,但“卷”始终是知识的源泉。既是我们瞭望世界的窗口,亦是前人为我们垒起的一座精神圣殿,其对情感的熏染、人格的构建、习惯的生成、环境的优化、传统的相承都具有精妙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个多元需求、多元选择的时代,各种新的阅读方式凭借便捷、有效、即时交互、多媒体结合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与此同时,为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阅读正以前所未有的多元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性化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可以是结合获得的知识、生活经验、获得体验的阅读,也可以是结合想象、变换言语形式的阅读,还可以是结合画面的阅读。但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既求同,又存异。同时,不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应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不但要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但要注意个性化阅读,也需要共性理解,而且要唤起同学们的平时积累,使他们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以便达到能面向实际、能为社会服务、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也许有人还在为选择何种读书方式而纠结,实际上,“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培植智慧、摄取营养、增加力量、获得价值,不管采用何种阅读方式,都是对我们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当然,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体院学生的文化基础虽有其“参差”性,但无论如何,都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同时重视教师阅读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作用。黄谷山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而“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使你能在短短几十年光阴里,“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余秋雨)。
参考文献
〔1〕王余光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4
〔2〕刘文莉高校新闻教育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媒介人才〔J〕知识经济,2009(13)
〔3〕〔5〕剡根会浅谈新媒体下新闻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266
〔4〕张璐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03
〔6〕潘家明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阅读教学策略的多样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3(2):58.
〔7〕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专题.http://www.chubancc/ztjj/
yddc/2011yd/201104/t20110421_87111html,2012-02-18
〔9〕沈水荣.新媒体新技术下的阅读新变革〔J〕出版参考,2011(25):15-16.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体院大学生;个性化阅读;网络时代
1前言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现象。可以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阅读史”〔1〕。阅读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但无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略读,还是“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的精读,或“为己”读,或“为人”读,都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阅读观念更加多元化,阅读习惯也趋向个性化。
作为当代社会特殊群体的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自有自己的学习、阅读规律。随着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的不断变化和完善,改变了原来体育单一的学科设置,并且由原来一个体育专业扩展为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与训练学、体育英语等。尤其是体育新闻学,是近十多年来兴起的热门专业,新闻学涉及文学、写作、语言学、文字学等。新闻学内容的丰厚性,新闻传播方式所呈现出的多媒化、全球化、网络化、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新闻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所学专业及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即便时代如此匆忙,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09—2011级新闻专业的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师生座谈法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校新闻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座谈,以获取研究所需的资料。
222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新闻专业学生阅读的研究论文、相关报刊文章。
223比较分析法
对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生阅读情况和相关院校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曾就新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说过这么一句话:“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高校新闻教育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媒介人才?答案是复合型应用媒介人才。而“复合型”应用媒介人才的标准,新闻界虽无统一界定,但大致有个共识。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认为,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等四方面素养,以及清晰准确的写作才能、传播才能和创造才能。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吴廷俊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与制作于一身,一人抵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2〕。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来源于阅读。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标志。
31阅读的广泛性
随着IPTV、手机电视、宽带网络、电视户外媒体的发展,全球媒介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据2009~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07年新媒体市场规模达到1138亿元,未来3年仍将每年以30%~40%的速度成长,预计到2011年整个市场规模会超过3000亿元,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3〕。IPTV带来新标准,3G带来新革命,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新闻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业界需要既有广博人文知识基础和良好素质,又能突破媒体界限,同时掌握不同媒体(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及网络媒体)工作技能的融合性新闻人才(全能型记者)。于是,爆炸的信息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引发对大学生多样化的求知需求。
尤其是体育新闻专业大学生,要想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渴求更广泛的阅读。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比如选读外语、人生哲理、法律、经济、毛泽东思想、计算机等方面的图书资料,以便获得最新信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广收博取,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2阅读的专业性
体育新闻,包括体育性和新闻性两大特点,既培养体育专才,又培养新闻通才。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新闻教育也进入高速发展之中。据2013年1月29日的硕学成教在线的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就有近300万人。新闻专业成为各类高校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相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即是就业难。这样给大学生们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专业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阅读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书籍,是大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完善学业素质的首要选择。另外,阅读与大学生们的前途息息相关的书籍,如《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才信息报》、《南方周末》等时事政治性较强、新闻较全面的权威报纸,也是他们普遍关心的。把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当今世界的动态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国际国内时事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跟那种保守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相比,他们阅读目的更明确,阅读动机更清晰,也更具有选择性。
33阅读的系统性 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实际中的新闻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可以说新闻工作无所不包。新闻人要用实际行动去提高自身的素质。如美国的一所新闻院校就规定新闻人要做到四个“必须”:(1)必须传授基本的报道和写作技巧,同时强调获得事实真相的极端重要性。(2)必须培养新闻判断力和分析技巧,包括将事实与意见相区别。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的“新闻业对于战略性思考和计划的要求是相当惊人的。”(3)必须掌握专门技术和关键语言技巧(比如经济学、医学研究、中文、阿拉伯文、波斯语)。(4)必须提高准入门槛,帮助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去应对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4〕。
挑战与机遇并存。要想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只有加强专业技能,即拥有扎实的采、写、编、评、摄能力。比如享有“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之摇篮”声誉的北京大学,其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能力培养部分就作了如下要求: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创造能力〔5〕。而“历史的波澜壮阔,无不源于日常的积累与生长。”(熊培云语)扎实的专业知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需要“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学习精神。所以,阅读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朱熹语),需要多视角、多学科、多方位的系统的个性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视野的开阔、眼光的锐利,心灵才不会荒芜。
4个性化阅读的方式方法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性〔6〕。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为此也有人称其为“多元解读”。
41个性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成因
411个性化阅读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一种源自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的人类行为,是一种由多种心理过程参与的复杂的智力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当今人们的阅读领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阅读时间上,普遍不足。少时间沉淀,多浮华热闹。当图书有了“畅销”的热度时,所谓时尚阅读也就随之有了热度;阅读内容上,娱乐化倾向明显。重放松精神,轻专业知识。课外阅读呈现出娱乐化、时尚化趋势,诸如小资情调、韩流、网络文学和影视文学等;阅读方式上,“读图”“读网”,相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他们明显偏好于网络阅读等数字阅读方式;阅读态度上,实用、功利,缺乏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对称的专业发展式阅读和生命成长式阅读。校园文化中阅读引导的缺失,也使大学生的阅读进入了一种浅薄的状态,使读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得,而更大程度上成了精神消费。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不足、阅读内容缺乏合理的规划与成长性、数字化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体院大学生的“心灵深度”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412需要个性化阅读的缘由
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与信息渠道的畅通,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更多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随着大学生阅读地点(食堂、走廊等)的选择出现多样化,随着就业、各种考级等来自现实生存的巨大压力,随着体育院校有些专业的特殊性,尤其是体育运训新闻方向的大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更有其差异性。他们大多来自业余体校或普通高中的体育特长生,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在高考时的学科成绩、专业分数也与普通高校的录取分数有别,造成他们先天上的文化缺失。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读者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懒于或不善于利用图书馆等进行阅读和学习。爱动难静,加上术科训练消耗大,课后需要较多的休息恢复和娱乐放松,也使其难于走进书海中寻宝,所以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具体不同的阅读要求,以期获得完美而爽朗的思想,使得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己。
42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421内容的可读性
针对体院学生爱动难静的特点,“趣”——“适”——“广”——“积”可以作为个性化阅读的“航标”。“趣”即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体院的每一个同学都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都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让他们在有兴趣的基础上,阅读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知识,以便影响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深度。“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体院同学的性格特点和专业认识水平。“广”即广泛。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鲁迅语)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积”即积淀。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做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梅圣俞语)。当然,只有在正确“追索原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重构新义”,才可能产生个性化阅读。
422形式的多样性
2010年4月21日“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幅最大,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分别有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3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26%的国民使用PDA/MP4/电子词典等进行数字化阅读,18%的国民用光盘阅读〔8〕。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主要包括四种阅读方式:知识点阅读,即从“一本一篇”的阅读发展到对按一定主题排列展现的知识点进行阅读;融合式阅读,即从对单一文字信息的阅读发展到对以文字信息为基础的多种形态信息相融合的多媒体的阅读;互动式阅读,即从个体阅读发展到人与人之间在交流互动中阅读;无缝隙阅读,即从特定场合条件下的阅读发展到随时随地进行阅读〔9〕。 阅读改变了世界,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将进一步改变世界。不过,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不论是浏览式、赏析式阅读,还是圈点式、摘录式阅读等,都应根据阅读的目的、对象、场合,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方式。作为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更应适应特别的阅读情境,遵照特设的阅读目标,调动特有的阅读经验,运用特定的阅读策略和特殊的阅读方法,获得“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
423解读的层次性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叙》)个性化理解要以对作者原意的重合性建构为前提,在原意基础上有所加深、拓展。当然,不同的阅读方式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悟和提高。娱乐性阅读只能是娱乐消遣,打发时间,解除寂寞。而这些“人气读物”基本上都是“人气毒物”。这些“通俗娱乐作品”的阅读,也只能称作是“玩阅读”;教育性阅读,不仅需要考虑“营养”问题,还需要考虑“消化”问题。要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在理智启迪、情感体验的反复过程中解读、延展;提高性阅读,可谓是阅读的真正目的——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全方位能力。在“多维思考,多项选择”的置换迁移中、在“期待、质疑、反思、批判”的关键环节中的解读,“比作者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在常人看来很“无趣乏味的阅读”,却是一种高品质的阅读,它能使人们的心灵在书海泛舟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
阅读虽然是人们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但阅读也是构建院校优良校风和学风的重要途径。作为体院新闻系的学生,更应自主深读,唤起“期待”。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恰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质。有些同学的认知是情感型的,情感的激发能很快使其进入个性化阅读状态;有些同学的认知是理智型的,知识的吸引能很快使其进入个性化阅读状态。只有展现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浮想联翩、精神焕发,成为一片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也才会使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
424心态的冷静性
心态决定一切。稳定学生的阅读心态,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不过,在搜集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学会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体院新闻专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的厚重性,必须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意识性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阅读使文字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但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使新闻的知晓与发生几乎同步,中间没有“时差”。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为了获取一份工作或是更好的工作,或是为了炫耀自己,或是单单就是为了别人谈论某个话题时自己也能参与其中,所谓艺术的直觉、沉醉自失,含英咀华更是“奢望”,在这种“没时间”或“不习惯”的借口之中,更需一个冷静的阅读心态:一是对阅读内容的冷静。不迷信权威和经典,坚信有用的就是知识,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追求知识的永恒,可以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你凌驾于伟人的思考之上。二是对文献载体的冷静。对各式各样的知识载体的阅读,要学会全方位的适应和习惯。多媒体时代,文本、图像、声音和影像是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方式。现在如果我们不改变阅读习惯,涉猎知识的视野和方法就会被网络时代抛弃。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新闻专业的广博性,媒体传播的多变性,更需冷静地阅读、冷静地思考。通过个性化阅读,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流,与伟人对话。
425检查的实效性
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虽然个性化阅读得以展开的关键因素是读者的需求和作品本身的质量,虽然读书不像写作,不是积极的表达活动,但它需要努力、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它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也提供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成果,所以不能将个性化阅读变成自由化阅读。如果加以督促,定会锦上添花。为此可以定期采用“讲”(讲述,读书汇报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展”(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广告设计等)、“赛”(竞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等测评方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阅读期待”,或“设疑激趣”等,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欲望,成为其进一步探究发现的“催化剂”。至于方式,可以有两种:个人自学;老师布置任务。总之,既要培养同学们对语言符号的感觉、传导、反应、识别的能力,又要培养他们对文本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说明、鉴赏、批评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对文本的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的能力。通过检验,使其主观感受得到表述、内心情感得以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得以展现。
5结语
“开卷有益”虽然一度被人争议,但“卷”始终是知识的源泉。既是我们瞭望世界的窗口,亦是前人为我们垒起的一座精神圣殿,其对情感的熏染、人格的构建、习惯的生成、环境的优化、传统的相承都具有精妙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个多元需求、多元选择的时代,各种新的阅读方式凭借便捷、有效、即时交互、多媒体结合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与此同时,为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阅读正以前所未有的多元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性化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可以是结合获得的知识、生活经验、获得体验的阅读,也可以是结合想象、变换言语形式的阅读,还可以是结合画面的阅读。但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既求同,又存异。同时,不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应尊重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不但要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但要注意个性化阅读,也需要共性理解,而且要唤起同学们的平时积累,使他们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以便达到能面向实际、能为社会服务、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也许有人还在为选择何种读书方式而纠结,实际上,“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培植智慧、摄取营养、增加力量、获得价值,不管采用何种阅读方式,都是对我们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当然,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体院学生的文化基础虽有其“参差”性,但无论如何,都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同时重视教师阅读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作用。黄谷山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而“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使你能在短短几十年光阴里,“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余秋雨)。
参考文献
〔1〕王余光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4
〔2〕刘文莉高校新闻教育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媒介人才〔J〕知识经济,2009(13)
〔3〕〔5〕剡根会浅谈新媒体下新闻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266
〔4〕张璐新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03
〔6〕潘家明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阅读教学策略的多样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3(2):58.
〔7〕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专题.http://www.chubancc/ztjj/
yddc/2011yd/201104/t20110421_87111html,2012-02-18
〔9〕沈水荣.新媒体新技术下的阅读新变革〔J〕出版参考,2011(25):15-16.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