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个问题解构杨惠姗与琉璃工房
Q:什么是琉璃?
A:琉璃,亦作“瑠璃”,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是佛教“七宝之一、“中国五大名器”之首。
Q:古代顶级琉璃制品是什么?
A:可查的拍卖记录显示,2010年佳士得的中式玻璃工艺品拍卖记录显示,乾隆皇帝时代的红凤凰玻璃壶卖价超过 200万美元。
Q: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琉璃工艺的发展状况如何?
A:建国后,博山琉璃生产很快恢复生机,从业人员恢复到 800人。80年代以来,博山琉璃制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Q:什么是琉璃工房?
A: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于宝岛台湾的淡水,创始人为杨惠姗、张毅。
Q:谁是杨惠姗?
A:1952年生人,中国台湾电影女演员, 金马影后,一度被认为是黑社会暴力片的首席女明星。
Q:为什么建立琉璃工房?
A:杨惠姗与张毅导演拍摄最后一部电影《我的爱》的时候,片里用了很多琉璃作道具,令杨惠姗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事业转型做了妥善的接口。
Q:琉璃工房在世界上的声誉?
A:自成立以来,琉璃工房作品应邀至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展出,国内则分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展出。
Q:为什么是杨惠姗?
A:“我希望琉璃工房最大的功能是——让中国琉璃说话。”
Q:琉璃工房之后涌现出哪些同类企业?
A:琉璃精舍、琉璃工作室、琉璃工厂……琉璃制作企业一夜之间遍布全国。
作为中国现代琉璃艺术创造先行者,张毅、杨惠姗夫妇一手创办的琉璃工房已走过26个年头。在经历了初创的困惑与举债之后,他们凤凰涅槃,最终完成了这项历史任务,或称使命。在之后的26年中,他们在艺术和商业方面都斩获颇丰,而在成功背后,他们的艰辛与秘诀未必为人所知。阔别北京12年后,张毅和杨惠姗将在4月23日中国美术馆以联展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他们的最新艺术创作和思考,展览名为“琉璃之人间探索”。
创意琉璃的术与艺
琉璃对于杨惠姗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领域,琉璃制作工艺繁复,需经过构思、设计、雕塑、烧制、细修、打磨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这仿佛与佛家的修行如出一辙,经由修行次第,循序渐进,必有所获。
杨惠姗告诉我们,琉璃的制作难度极高。一只模具只能使用一次,大型或者复杂的作品甚至需要多次开模、反复烧制,而且每道工序均有不定的变数,成功率极低,往往稍有不慎,或者一个小小的瑕疵,就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修行与琉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修道也要反复调整、修正,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历练,才能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杨惠姗在制作过程中常常把很多人生经历和思考都放到了做琉璃这样的一个制作过程中。提及她的成名之作,杨惠姗记忆犹深:“那是个大修炼,因为很辛苦,工作场地在夏天高温的时候将近有 40度,而且直接对着火,是对你的身体和心智的双重考验。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走下去的,是靠不停地累积,你要能够真的咬着牙吞下去、走下去,这就是一种心智的考验。 ”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坚持到现在?“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关于‘无常 ’的概念,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还是幻想我能用这个技巧说一个中国自己的故事。 ”
佛法生命无常,如梦幻泡影
张毅前阵子经历了心脏手术,让他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他常常告诉爱妻杨惠姗,要学会独立,要勇敢面对生活带来的一切欢喜与苦难。或许正是这份对生命透彻的领悟,让他们俩的琉璃作品中常常有佛像的元素。张毅的佛像大多是比较纯粹的原生态佛,沉静、简约,线条流畅,可以将人的思考带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杨惠姗的作品更女性化,常有花卉作伴,一花一木尽显女性妩媚。
早期的导演生涯使得张毅常常处于非常苦闷的状态,剪片的困惑、当时当局的态度,以及自己的犹豫,那些经历让张毅陷入不安与痛苦,他思考、挣扎,最后,他毅然选择放弃电影行业,转向琉璃工艺。
杨惠姗的作品中通常有如来和观音后面飞起的彩带,它们或是莲花状,或是百合状。对于作品中常有花卉做衬,杨惠姗解释道:“我就爱花,花能传递对于生命的联结,中国人最喜欢用花来形容生命。花能诠释生命的无常,盛开的刹那,它的美艳一时。所以你只能去欣赏感受那个当下,这都是和佛经里谈到的生命的价值有关联。其实我觉得我们不管谁的作品,那个核心价值是一样的,都是无常,然后都是人生苦短如梦幻泡影,这些大家都明白,可是琉璃这个材质就是偏偏很能去传递这个信息,因为它的这个材质本身就通透。 ”
姻缘夫妻之道,探索幸福生活
创办琉璃工房的过程有很多艰辛,包括金钱上也有很大困难,还有举债,面对这一切,张毅勇敢地担起了男人的责任,“现在整个经营管理还是要面对,但是即使我们在技术最黑暗的时候,负债最高的时候,我们虽然常常面对失败的作品,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做不下去了,我觉得这些失败的作品,都会是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我觉得这个负债和历史比起来算不了什么。不管用什么方式,路还是要走下去。”
即使遭遇艰难险阻,这些并没有动摇过夫妻俩的决心,“我从来没有想过退出的念头。我们可能用几秒钟的时间讨论过这个事情,我们好像会碰到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碰到问题就不做了、结束了。还有一个共识是,哪一天我们真的做不下去了,我们两个彼此之间绝对不能抱怨对方。这是缘分”。
之所以此次联展取名为“人间探索”,是因为这是张毅在进入手术室之前确定的,“我觉得其实我们要不停地提醒,当这个材质在两个当代的中国人或者华人的民族文化里面产生的时候,琉璃艺术是开始有它特殊的定位,这个定位是当我们说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时候,它的某一些不恒定性,无常,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想法,而我们两个人 25年的合作,到今天两个人具名在办这样的展览,我觉得我们的出发点都是民族对于玻璃的追求,然后把我们自己生命走过的路,我们自己的想法反映在作品里,所以‘人间探索’,是琉璃的探索,也是我们两个人这 25年的探索。 ”
我能听到你的心跳
张毅、杨惠姗的相与象
这真是很妙的一对儿。
衣服很素,质地很好,更好的是两个人看起来很和谐,好看。
两个人都是很会讲话的人。她却并不像艺术家那么滔滔不绝,说出的话都极精致,仿佛已经过烧制和打磨;他更是个天生的导演或经纪人,无论
深刻的哲理,还是艺术的理论,都能娓娓道来,就算听过的故事,经他的描述,也像重新点化过一样。偶尔两个人同时讲,却并不显得急,或吵,而是互为和声,互成交响。
往返台湾与祖国大陆多年,“佛”的发音跟我们一样,而不是台湾国语中的“fou”。何况,他的祖籍是北平。
她是菩萨低眉,很好的胚子,又经多年世事锻造,揣摩佛像,美而庄严;他却不是金刚怒目,表情生动,偶尔还能看到一点俏皮的“猴儿相”,是罗汉欢喜。
他们很少谈及夫妻相处之道,倒更像是工作搭档、艺术伙伴和修炼同道。但说起真正生活中的“小憩”,是晚上睡前抢点时间看一部电影。最近看的一部是香港电影资料馆刚刚修复的费穆的《孔夫子》。
她因2010年通宵雕塑后导致左耳失聪,他1998年心梗,去年搭桥……他们对琉璃艺术投入的不只是金钱和时间,还有自己切实的生命。如今,LIULI终接续起历史,在世界发光。
Q:什么是琉璃?
A:琉璃,亦作“瑠璃”,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是佛教“七宝之一、“中国五大名器”之首。
Q:古代顶级琉璃制品是什么?
A:可查的拍卖记录显示,2010年佳士得的中式玻璃工艺品拍卖记录显示,乾隆皇帝时代的红凤凰玻璃壶卖价超过 200万美元。
Q: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琉璃工艺的发展状况如何?
A:建国后,博山琉璃生产很快恢复生机,从业人员恢复到 800人。80年代以来,博山琉璃制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Q:什么是琉璃工房?
A: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于宝岛台湾的淡水,创始人为杨惠姗、张毅。
Q:谁是杨惠姗?
A:1952年生人,中国台湾电影女演员, 金马影后,一度被认为是黑社会暴力片的首席女明星。
Q:为什么建立琉璃工房?
A:杨惠姗与张毅导演拍摄最后一部电影《我的爱》的时候,片里用了很多琉璃作道具,令杨惠姗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事业转型做了妥善的接口。
Q:琉璃工房在世界上的声誉?
A:自成立以来,琉璃工房作品应邀至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展出,国内则分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展出。
Q:为什么是杨惠姗?
A:“我希望琉璃工房最大的功能是——让中国琉璃说话。”
Q:琉璃工房之后涌现出哪些同类企业?
A:琉璃精舍、琉璃工作室、琉璃工厂……琉璃制作企业一夜之间遍布全国。
作为中国现代琉璃艺术创造先行者,张毅、杨惠姗夫妇一手创办的琉璃工房已走过26个年头。在经历了初创的困惑与举债之后,他们凤凰涅槃,最终完成了这项历史任务,或称使命。在之后的26年中,他们在艺术和商业方面都斩获颇丰,而在成功背后,他们的艰辛与秘诀未必为人所知。阔别北京12年后,张毅和杨惠姗将在4月23日中国美术馆以联展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他们的最新艺术创作和思考,展览名为“琉璃之人间探索”。
创意琉璃的术与艺
琉璃对于杨惠姗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领域,琉璃制作工艺繁复,需经过构思、设计、雕塑、烧制、细修、打磨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这仿佛与佛家的修行如出一辙,经由修行次第,循序渐进,必有所获。
杨惠姗告诉我们,琉璃的制作难度极高。一只模具只能使用一次,大型或者复杂的作品甚至需要多次开模、反复烧制,而且每道工序均有不定的变数,成功率极低,往往稍有不慎,或者一个小小的瑕疵,就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修行与琉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修道也要反复调整、修正,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历练,才能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杨惠姗在制作过程中常常把很多人生经历和思考都放到了做琉璃这样的一个制作过程中。提及她的成名之作,杨惠姗记忆犹深:“那是个大修炼,因为很辛苦,工作场地在夏天高温的时候将近有 40度,而且直接对着火,是对你的身体和心智的双重考验。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走下去的,是靠不停地累积,你要能够真的咬着牙吞下去、走下去,这就是一种心智的考验。 ”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坚持到现在?“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关于‘无常 ’的概念,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还是幻想我能用这个技巧说一个中国自己的故事。 ”
佛法生命无常,如梦幻泡影
张毅前阵子经历了心脏手术,让他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他常常告诉爱妻杨惠姗,要学会独立,要勇敢面对生活带来的一切欢喜与苦难。或许正是这份对生命透彻的领悟,让他们俩的琉璃作品中常常有佛像的元素。张毅的佛像大多是比较纯粹的原生态佛,沉静、简约,线条流畅,可以将人的思考带入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杨惠姗的作品更女性化,常有花卉作伴,一花一木尽显女性妩媚。
早期的导演生涯使得张毅常常处于非常苦闷的状态,剪片的困惑、当时当局的态度,以及自己的犹豫,那些经历让张毅陷入不安与痛苦,他思考、挣扎,最后,他毅然选择放弃电影行业,转向琉璃工艺。
杨惠姗的作品中通常有如来和观音后面飞起的彩带,它们或是莲花状,或是百合状。对于作品中常有花卉做衬,杨惠姗解释道:“我就爱花,花能传递对于生命的联结,中国人最喜欢用花来形容生命。花能诠释生命的无常,盛开的刹那,它的美艳一时。所以你只能去欣赏感受那个当下,这都是和佛经里谈到的生命的价值有关联。其实我觉得我们不管谁的作品,那个核心价值是一样的,都是无常,然后都是人生苦短如梦幻泡影,这些大家都明白,可是琉璃这个材质就是偏偏很能去传递这个信息,因为它的这个材质本身就通透。 ”
姻缘夫妻之道,探索幸福生活
创办琉璃工房的过程有很多艰辛,包括金钱上也有很大困难,还有举债,面对这一切,张毅勇敢地担起了男人的责任,“现在整个经营管理还是要面对,但是即使我们在技术最黑暗的时候,负债最高的时候,我们虽然常常面对失败的作品,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做不下去了,我觉得这些失败的作品,都会是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我觉得这个负债和历史比起来算不了什么。不管用什么方式,路还是要走下去。”
即使遭遇艰难险阻,这些并没有动摇过夫妻俩的决心,“我从来没有想过退出的念头。我们可能用几秒钟的时间讨论过这个事情,我们好像会碰到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碰到问题就不做了、结束了。还有一个共识是,哪一天我们真的做不下去了,我们两个彼此之间绝对不能抱怨对方。这是缘分”。
之所以此次联展取名为“人间探索”,是因为这是张毅在进入手术室之前确定的,“我觉得其实我们要不停地提醒,当这个材质在两个当代的中国人或者华人的民族文化里面产生的时候,琉璃艺术是开始有它特殊的定位,这个定位是当我们说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时候,它的某一些不恒定性,无常,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想法,而我们两个人 25年的合作,到今天两个人具名在办这样的展览,我觉得我们的出发点都是民族对于玻璃的追求,然后把我们自己生命走过的路,我们自己的想法反映在作品里,所以‘人间探索’,是琉璃的探索,也是我们两个人这 25年的探索。 ”
我能听到你的心跳
张毅、杨惠姗的相与象
这真是很妙的一对儿。
衣服很素,质地很好,更好的是两个人看起来很和谐,好看。
两个人都是很会讲话的人。她却并不像艺术家那么滔滔不绝,说出的话都极精致,仿佛已经过烧制和打磨;他更是个天生的导演或经纪人,无论
深刻的哲理,还是艺术的理论,都能娓娓道来,就算听过的故事,经他的描述,也像重新点化过一样。偶尔两个人同时讲,却并不显得急,或吵,而是互为和声,互成交响。
往返台湾与祖国大陆多年,“佛”的发音跟我们一样,而不是台湾国语中的“fou”。何况,他的祖籍是北平。
她是菩萨低眉,很好的胚子,又经多年世事锻造,揣摩佛像,美而庄严;他却不是金刚怒目,表情生动,偶尔还能看到一点俏皮的“猴儿相”,是罗汉欢喜。
他们很少谈及夫妻相处之道,倒更像是工作搭档、艺术伙伴和修炼同道。但说起真正生活中的“小憩”,是晚上睡前抢点时间看一部电影。最近看的一部是香港电影资料馆刚刚修复的费穆的《孔夫子》。
她因2010年通宵雕塑后导致左耳失聪,他1998年心梗,去年搭桥……他们对琉璃艺术投入的不只是金钱和时间,还有自己切实的生命。如今,LIULI终接续起历史,在世界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