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青少年心理行為问题日益凸显,加强生命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当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严重性,针对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教育;专业教师;家庭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不仅需要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更要拥有健康的心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由于我国生命教育的长期缺位,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致使校园霸凌屡禁不止,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大学生“空心病”日益增加。因此,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凸显,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导致自杀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断增加,自杀已成为青少年人群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有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层出不穷,中国社会调查所对1000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25%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仅2005年,经媒体报导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就有116起。二是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件频频发生。有关数据显示,意外伤害造成的非自然死亡是威胁中小学生生命的第一原因,我国大陆地区每年有接近1.6万名的中小学生因此被夺走年轻的生命。此外,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初中阶段,有61.2%的学生遭受过至少一种形式的霸凌,而小学和高中分别为50.1%和49.6%。面对意外伤害事件,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与能力。三是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有关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此外,近年来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越来越突出,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经常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找不到生命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是世界性难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启了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目前,除了台湾、香港、上海辽宁和云南等地外,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还未开展生命教育。面对日益增长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缺位
近年来,教育部陆续下发了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政策,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严重不足。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学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有关生命教育内容仅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上才有所涉及,且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狭窄,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几个方面,很少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和责任教育等,对死亡的认知问题更是避而不谈。因此,中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有限。另外,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也很少开展,一些节假日开展的活动大都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影响。
(二)高校生命教育实施力度不足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意义重大。然而,目前高校的生命教育实施力度严重不足。对河北省5所高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47%学生对生命教育一知半解,不清楚自己所在学校是否进行了生命教育,甚至有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生命教育。目前,在我国高校中,除江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几所高校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本科生选修课外,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设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内容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所涉及,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极少渗透。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这就需要高校积极采取行动,满足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与期待。
(三)生命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我国中小学及高校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极少,因此生命教育专业教师稀少,一般都是由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等相关学科教师担任。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因此需要教师具有生理、心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贮备,而目前相关任课教师知识面较窄,且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培训,这直接影响了生命教育的效果。
(四)家庭、社会生命教育淡化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一不可。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却长期缺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幕后推手。首先是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避谈生死。在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各科成绩和证书,不遗余力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无形中加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而对于孩子的品德、心理健康却无暇顾及,尤其是关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如何看待死亡等问题,更是很少谈及,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敬畏生命和尊重死亡的理念。其次是家庭教育中缺乏挫折教育。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居多,父母大都过于溺爱孩子,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剥夺了孩子成长锻炼的机会,致使许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缺少应变能力和抗挫能力。再次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大学生自杀或他杀等新闻报道,为青少年带来错误示范;网络游戏中的一些暴力行为诱使青少年发生一些伤害他人或自伤的行为;电视剧和视频中的不良价值观让青少年迷失自我。
三、优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国家应尽快制定出臺《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高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组建专家团队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研制《生命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明确加强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解决师资配备、投入保障、课程建设等瓶颈问题,推动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要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高校课程体系,建立以专设课程为主导,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实施机制。编写系统的生命教育教材,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生命教育资源库。
(二)丰富教学形式与实践内容,提升生命教育效果
首先,中小学要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应纳入教学大纲,高校要将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要配备专职教师授课,通过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其次,通过其他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在相关学科中,如生物、历史、地理等,充分挖掘有关生命教育的题材;将生命教育同心理课、政治课、品德课、健康课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事例向学生讲述生命的意义。再次,加强生命教育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婴儿室、殡仪馆,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过程。请交警、消防员给学生作报告,讲述交通事故对生命的伤害、水火的无情等。组织学生参加义工、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体认生命的可贵和意义,籍以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三)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壮大生命教育师资力量
一是在师范院校开设生命教育专业,培养一批生命教育专业教师。把生命教育列为师范生必修课,提高未来教师生命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二是加大在职教师生命教育相关培训,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提高各学科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重点提高班主任的生命教育指导能力。三是鼓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生命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及继续教育。
(四)发挥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一是对家长进行生命教育指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途径开设专题课程,普及生命教育基本知识和理念,帮助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优化教子观念和方法,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教育。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建立生命教育基地。整合利用生命教育社会资源,在少年宫、医院、监狱、戒毒所、精神卫生机构、研学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建立公益性生命教育馆(室),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场馆资源开展生命教育。三是建立生命教育学习网站。政府教育部门应建立生命教育学习网,供公众自主学习,开展交流、探讨。中小学和高校可以将现有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进行改造升级,开辟生命教育板块,推送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四是加强对报刊、影视、出版、网络等媒体的监管,禁止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出版物的传播,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罗菁.青春期性教育不足,逾5%中小学生曾有过自杀计划[N].劳动报,2006-6-30.
[2]涂翠平,张兰鸽,王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挑战、内容建构与途径探索[J].北京教育,2021(04)
[3]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https://www.sohu.com/a/138840265_536015,2017-05-07。
作者简介
王艳霞(1963-),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王超(1981-)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省任丘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教育;专业教师;家庭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不仅需要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更要拥有健康的心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由于我国生命教育的长期缺位,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致使校园霸凌屡禁不止,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大学生“空心病”日益增加。因此,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凸显,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导致自杀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断增加,自杀已成为青少年人群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有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层出不穷,中国社会调查所对1000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25%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仅2005年,经媒体报导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就有116起。二是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件频频发生。有关数据显示,意外伤害造成的非自然死亡是威胁中小学生生命的第一原因,我国大陆地区每年有接近1.6万名的中小学生因此被夺走年轻的生命。此外,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初中阶段,有61.2%的学生遭受过至少一种形式的霸凌,而小学和高中分别为50.1%和49.6%。面对意外伤害事件,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与能力。三是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有关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此外,近年来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越来越突出,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经常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找不到生命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是世界性难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启了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目前,除了台湾、香港、上海辽宁和云南等地外,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还未开展生命教育。面对日益增长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缺位
近年来,教育部陆续下发了加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政策,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严重不足。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学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有关生命教育内容仅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上才有所涉及,且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狭窄,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几个方面,很少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和责任教育等,对死亡的认知问题更是避而不谈。因此,中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有限。另外,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也很少开展,一些节假日开展的活动大都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影响。
(二)高校生命教育实施力度不足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意义重大。然而,目前高校的生命教育实施力度严重不足。对河北省5所高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47%学生对生命教育一知半解,不清楚自己所在学校是否进行了生命教育,甚至有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生命教育。目前,在我国高校中,除江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几所高校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本科生选修课外,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设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内容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所涉及,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极少渗透。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这就需要高校积极采取行动,满足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与期待。
(三)生命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我国中小学及高校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极少,因此生命教育专业教师稀少,一般都是由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等相关学科教师担任。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因此需要教师具有生理、心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贮备,而目前相关任课教师知识面较窄,且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培训,这直接影响了生命教育的效果。
(四)家庭、社会生命教育淡化
青少年生命教育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一不可。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却长期缺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幕后推手。首先是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避谈生死。在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各科成绩和证书,不遗余力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无形中加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而对于孩子的品德、心理健康却无暇顾及,尤其是关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如何看待死亡等问题,更是很少谈及,致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敬畏生命和尊重死亡的理念。其次是家庭教育中缺乏挫折教育。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居多,父母大都过于溺爱孩子,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剥夺了孩子成长锻炼的机会,致使许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缺少应变能力和抗挫能力。再次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大学生自杀或他杀等新闻报道,为青少年带来错误示范;网络游戏中的一些暴力行为诱使青少年发生一些伤害他人或自伤的行为;电视剧和视频中的不良价值观让青少年迷失自我。
三、优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国家应尽快制定出臺《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高校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组建专家团队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研制《生命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明确加强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解决师资配备、投入保障、课程建设等瓶颈问题,推动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要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高校课程体系,建立以专设课程为主导,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实施机制。编写系统的生命教育教材,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生命教育资源库。
(二)丰富教学形式与实践内容,提升生命教育效果
首先,中小学要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应纳入教学大纲,高校要将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要配备专职教师授课,通过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其次,通过其他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在相关学科中,如生物、历史、地理等,充分挖掘有关生命教育的题材;将生命教育同心理课、政治课、品德课、健康课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事例向学生讲述生命的意义。再次,加强生命教育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婴儿室、殡仪馆,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过程。请交警、消防员给学生作报告,讲述交通事故对生命的伤害、水火的无情等。组织学生参加义工、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体认生命的可贵和意义,籍以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三)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壮大生命教育师资力量
一是在师范院校开设生命教育专业,培养一批生命教育专业教师。把生命教育列为师范生必修课,提高未来教师生命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二是加大在职教师生命教育相关培训,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提高各学科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重点提高班主任的生命教育指导能力。三是鼓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生命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及继续教育。
(四)发挥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一是对家长进行生命教育指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途径开设专题课程,普及生命教育基本知识和理念,帮助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优化教子观念和方法,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教育。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建立生命教育基地。整合利用生命教育社会资源,在少年宫、医院、监狱、戒毒所、精神卫生机构、研学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建立公益性生命教育馆(室),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场馆资源开展生命教育。三是建立生命教育学习网站。政府教育部门应建立生命教育学习网,供公众自主学习,开展交流、探讨。中小学和高校可以将现有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进行改造升级,开辟生命教育板块,推送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四是加强对报刊、影视、出版、网络等媒体的监管,禁止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出版物的传播,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罗菁.青春期性教育不足,逾5%中小学生曾有过自杀计划[N].劳动报,2006-6-30.
[2]涂翠平,张兰鸽,王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挑战、内容建构与途径探索[J].北京教育,2021(04)
[3]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https://www.sohu.com/a/138840265_536015,2017-05-07。
作者简介
王艳霞(1963-),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王超(1981-)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省任丘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