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创新行为;发展创新能力
Classroom teaching high school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Yang You-de
【Abstract】In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the fulfillment, the teacher want to be firm to set up with student of development is origin of education thought,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frontier spirit and practice the ability be a teaching work of point of departure with stop for a rest point, implement research study, development student independence study of ability, control independence investigation of science metho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ach link, full body now the student's corpus position, stir up a student of innovation thinking,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Tak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as origin;Stir up innovation interest;Development innovation thinking;Encouragement innovation behavior;Development innovation ability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涉及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在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最为主要的。以学生为本,完成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其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其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其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服务者。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创设情景,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导课时,教师应运用激趣引入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新鲜活泼、富有趣味的的情景之中,激发它们的兴趣,如做实验、猜谜语、讲故事等,或者利用音响、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或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把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例如,上“二氧化碳的性质” 这一内容时,采用录音机播放自制的配乐故事“死谷之谜”,并在投影仪上放自制的活动投影片的方式引入新课。优美的画面,传情的音乐,动人的故事,使学生的眼、耳、脑同时得到刺激。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很想迅速知道故事中提出的问题。在讲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时,增补一个投影实验:将一个装有活蟑螂的烧杯放在投影仪的载物玻璃上,银幕上立即出现可怕的蟑螂形象,然后往烧杯内通入二氧化碳,学生在银幕上可以看到蟑螂在烧杯内先是到处乱窜,然后抖动身体,最后奄奄一息的过程。老师边做实验,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学生像看电影一样。这一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激发了创新的兴趣。
2.设疑导思,培养创新思维
思源于疑,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由被动思维转变到积极主动的思维。设疑就是一把启动思维的钥匙,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把启动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
在设疑导思过程中,教师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生疑,在学生的意识中创设探究新知识的情景,进而导出本节课的探究内容,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或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再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从感知现象开始,对新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达到以“疑”导“思”,以“思”求“知”的目的。例如,讲“质量守恒定律”专题时,可首先设疑:“前面学习了许多化学反应,在这些化学反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有,是何种联系?”然后教师做“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实验,学生分组做探究性实验。一部分学生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实验,另一部分学生做“碳酸钙与稀盐酸在密闭容器中的反应”。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再组织学生对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紧接着教师还可以设疑:“煤燃烧后留下煤灰的质量比煤的质量轻,为什么?”“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大,这又是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一串串的疑问展开讨论。
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设疑导思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精神的生动体现。
3.突出主体,鼓励创新行为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二是重结论、轻过程;三是重模仿、轻创新。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时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教师要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谈、结论让学生下、办法让学生想。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一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会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闪现。如在学完“酸、碱、盐”的知识之后,组织学生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检验实验室中NaOH已变质?杂质该怎样除去?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鉴别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不同的方案:①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②加Ca(OH)2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③加BaCl2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然后,由学生根据所给实验用品分组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经自主探究后,学生均得到同一结论,排除掉另两个错误的方案。在对实验方案的逐一讨论过程中,学生同时学习到了除去杂质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4.注重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标倡导“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化学实践活动正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
如学习了“自然界中的水”后,围绕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科学考察活动,我市水污染情况怎样?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污染后的水对人体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怎样防止水污染?你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要求通过访谈、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设计实践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最后以“我所认识的水”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又如,讲完钢铁生锈的成因后,要求学生进行防止家用菜刀生锈的实践;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后,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到学校的花坛、苗圃或周边的农村测定土壤的PH,提出改良土壤的办法。还可以组织学生搞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通过化学实践活动,学生体验了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化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及化学学习的背景范围扩大,学习过程延伸到解决问题的真实世界中,使化学课程由“死”变“活”。在这些化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祖浩《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杨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5]张红波,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与实践。《化学教学》,2006,(5)
收稿日期:2011-06-10
【关键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创新行为;发展创新能力
Classroom teaching high school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Yang You-de
【Abstract】In the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the fulfillment, the teacher want to be firm to set up with student of development is origin of education thought,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frontier spirit and practice the ability be a teaching work of point of departure with stop for a rest point, implement research study, development student independence study of ability, control independence investigation of science metho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ach link, full body now the student's corpus position, stir up a student of innovation thinking,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Tak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as origin;Stir up innovation interest;Development innovation thinking;Encouragement innovation behavior;Development innovation ability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涉及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在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最为主要的。以学生为本,完成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其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其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其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服务者。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创设情景,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导课时,教师应运用激趣引入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新鲜活泼、富有趣味的的情景之中,激发它们的兴趣,如做实验、猜谜语、讲故事等,或者利用音响、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或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把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例如,上“二氧化碳的性质” 这一内容时,采用录音机播放自制的配乐故事“死谷之谜”,并在投影仪上放自制的活动投影片的方式引入新课。优美的画面,传情的音乐,动人的故事,使学生的眼、耳、脑同时得到刺激。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很想迅速知道故事中提出的问题。在讲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时,增补一个投影实验:将一个装有活蟑螂的烧杯放在投影仪的载物玻璃上,银幕上立即出现可怕的蟑螂形象,然后往烧杯内通入二氧化碳,学生在银幕上可以看到蟑螂在烧杯内先是到处乱窜,然后抖动身体,最后奄奄一息的过程。老师边做实验,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学生像看电影一样。这一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激发了创新的兴趣。
2.设疑导思,培养创新思维
思源于疑,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由被动思维转变到积极主动的思维。设疑就是一把启动思维的钥匙,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把启动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
在设疑导思过程中,教师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生疑,在学生的意识中创设探究新知识的情景,进而导出本节课的探究内容,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或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再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从感知现象开始,对新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达到以“疑”导“思”,以“思”求“知”的目的。例如,讲“质量守恒定律”专题时,可首先设疑:“前面学习了许多化学反应,在这些化学反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有,是何种联系?”然后教师做“白磷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实验,学生分组做探究性实验。一部分学生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实验,另一部分学生做“碳酸钙与稀盐酸在密闭容器中的反应”。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再组织学生对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紧接着教师还可以设疑:“煤燃烧后留下煤灰的质量比煤的质量轻,为什么?”“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大,这又是为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一串串的疑问展开讨论。
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设疑导思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精神的生动体现。
3.突出主体,鼓励创新行为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二是重结论、轻过程;三是重模仿、轻创新。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时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教师要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谈、结论让学生下、办法让学生想。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一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会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闪现。如在学完“酸、碱、盐”的知识之后,组织学生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检验实验室中NaOH已变质?杂质该怎样除去?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鉴别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不同的方案:①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②加Ca(OH)2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③加BaCl2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然后,由学生根据所给实验用品分组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经自主探究后,学生均得到同一结论,排除掉另两个错误的方案。在对实验方案的逐一讨论过程中,学生同时学习到了除去杂质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4.注重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标倡导“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化学实践活动正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佳途径。
如学习了“自然界中的水”后,围绕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科学考察活动,我市水污染情况怎样?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污染后的水对人体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怎样防止水污染?你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要求通过访谈、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设计实践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最后以“我所认识的水”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又如,讲完钢铁生锈的成因后,要求学生进行防止家用菜刀生锈的实践;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后,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到学校的花坛、苗圃或周边的农村测定土壤的PH,提出改良土壤的办法。还可以组织学生搞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通过化学实践活动,学生体验了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化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及化学学习的背景范围扩大,学习过程延伸到解决问题的真实世界中,使化学课程由“死”变“活”。在这些化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祖浩《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杨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5]张红波,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与实践。《化学教学》,2006,(5)
收稿日期:20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