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基本环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更为丰富的古典诗歌意境,而且还能强化其审美意识。基于此,在实际进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在多样化的情境当中提炼情感,在不断积累优秀素材的同时,为其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章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学,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而现代诗歌鉴赏教学则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有效渠道,是学生通过对现代诗歌中存在的情感的表达去了解这种高度集中概括的文学方式最好的方法。
一、欣赏诗歌的必要性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精炼,是作者自我情感表达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所以,能够吸引人们去学习和探索其中的精华。在古代的诗歌中都有以下美学方面的特征:一是,真挚的情感。诗歌的特征就是通常都带有作者本人的情感。如,在李白的诗中往往表现的是自信和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在李煜和李清照的诗中大多表现的是一种较为消极,多愁善感样的情感。二是,丰富的想象力与无以言说的意境。诗人可以说都有过人的天赋,文学功底都特别好。在诗人的世界里充滿了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无与伦比的意境。如,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三是,短小精悍的语言。诗歌大都是短小精悍,特别是古诗,如果作者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尽情的表达出来,就必须要提炼出精美的语言,因此,他们的诗是短而精练。四,表达方式多样化。诗歌的内容不仅题材丰富,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二、提高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措施
(一)意境创设法,带领学生还原并再造诗歌意境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意境的创设即教师通过诗歌所表现出的情调和意境,让学生能够将其还原并再次创造出来,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心境是什么样的,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共鸣能力和联想能力。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采取意境的再现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同时,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对当时的意境进行再次创造,从而感受人物的心境。例如,在讲到李清照《声声慢》这一首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细雨、梧桐、过雁、秋风、黄花”等一系列的物和景来感受李清照在诗歌中表达的多样化情境。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例如,含有“斜阳”的诗句大多渲染孤独的心境;而有“凭栏”意象的诗句,则大多数发泄的是诗人心中的愤懑以及对他人的思念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总结类比,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平。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
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致云雀》时,教师在带学生进行这篇文章的学习的时候,应该首先让学生去了解雪莱这个人物,以及他的作品风格,让学生通过对雪莱作品风格的了解,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进行这首诗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通过PPT让学生对雪莱进行深度的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运用诗歌鉴赏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去对文章进行赏析,去体会作者蕴含在《致云雀》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对云雀的这个意向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云雀是欢乐、光明和美丽的象征,让学生通过对文中轻快和节奏感很强的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去理解云雀作为雪莱的理想形象载体,不单单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凝聚在其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是以云雀来比喻个人对光明的追求。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云雀,去体会作者积极的心态,想要通过不断的飞升去超越感伤的乐观心理,让学生明白蕴含在诗中前进的力量。
(三)打造视听盛宴,学会聆听诗歌
诗歌本身具有极强的韵律美,其韵律之美通过音韵不断反复造成循环复沓之美,通过声调的交替变化,形成抑扬顿挫之美。高中语文中的诗歌选择都是经典篇章,其韵律之美极强,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学习内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诗歌的内容,以“听”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之中的韵律和音韵之美,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学习诗歌,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在课程阶段首先为学生播放了诗歌的朗诵,以这种方式让学生进入课堂,并且在听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描写的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四)引导学生主动创造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去创造美,这是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创造美,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审美教育和自我审美的完善。对于诗歌审美教学除了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阵地外,还有校外以及社会实践等许多方式为学生主动创造美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还能够通过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在大量的诗歌审美资源中甄选适合自己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怀。教育之美在于能够让学生学会创造美,教师在诗歌审美性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够个性张扬的表现美和创造美。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上述策略致力于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提升,用满腔热情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产生审美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形成审美情趣素养,循序渐进地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宗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新课程,2020(33):95.
[2]李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9(61):47.
[3]亚琴.解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J].高考,2019(30):16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学,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而现代诗歌鉴赏教学则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供了有效渠道,是学生通过对现代诗歌中存在的情感的表达去了解这种高度集中概括的文学方式最好的方法。
一、欣赏诗歌的必要性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精炼,是作者自我情感表达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所以,能够吸引人们去学习和探索其中的精华。在古代的诗歌中都有以下美学方面的特征:一是,真挚的情感。诗歌的特征就是通常都带有作者本人的情感。如,在李白的诗中往往表现的是自信和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而在李煜和李清照的诗中大多表现的是一种较为消极,多愁善感样的情感。二是,丰富的想象力与无以言说的意境。诗人可以说都有过人的天赋,文学功底都特别好。在诗人的世界里充滿了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无与伦比的意境。如,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三是,短小精悍的语言。诗歌大都是短小精悍,特别是古诗,如果作者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尽情的表达出来,就必须要提炼出精美的语言,因此,他们的诗是短而精练。四,表达方式多样化。诗歌的内容不仅题材丰富,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二、提高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措施
(一)意境创设法,带领学生还原并再造诗歌意境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意境的创设即教师通过诗歌所表现出的情调和意境,让学生能够将其还原并再次创造出来,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心境是什么样的,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共鸣能力和联想能力。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采取意境的再现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同时,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对当时的意境进行再次创造,从而感受人物的心境。例如,在讲到李清照《声声慢》这一首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细雨、梧桐、过雁、秋风、黄花”等一系列的物和景来感受李清照在诗歌中表达的多样化情境。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例如,含有“斜阳”的诗句大多渲染孤独的心境;而有“凭栏”意象的诗句,则大多数发泄的是诗人心中的愤懑以及对他人的思念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总结类比,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平。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
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致云雀》时,教师在带学生进行这篇文章的学习的时候,应该首先让学生去了解雪莱这个人物,以及他的作品风格,让学生通过对雪莱作品风格的了解,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进行这首诗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通过PPT让学生对雪莱进行深度的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运用诗歌鉴赏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去对文章进行赏析,去体会作者蕴含在《致云雀》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对云雀的这个意向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云雀是欢乐、光明和美丽的象征,让学生通过对文中轻快和节奏感很强的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去理解云雀作为雪莱的理想形象载体,不单单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凝聚在其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是以云雀来比喻个人对光明的追求。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云雀,去体会作者积极的心态,想要通过不断的飞升去超越感伤的乐观心理,让学生明白蕴含在诗中前进的力量。
(三)打造视听盛宴,学会聆听诗歌
诗歌本身具有极强的韵律美,其韵律之美通过音韵不断反复造成循环复沓之美,通过声调的交替变化,形成抑扬顿挫之美。高中语文中的诗歌选择都是经典篇章,其韵律之美极强,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学习内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诗歌的内容,以“听”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之中的韵律和音韵之美,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学习诗歌,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在课程阶段首先为学生播放了诗歌的朗诵,以这种方式让学生进入课堂,并且在听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描写的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四)引导学生主动创造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去创造美,这是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创造美,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审美教育和自我审美的完善。对于诗歌审美教学除了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阵地外,还有校外以及社会实践等许多方式为学生主动创造美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还能够通过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在大量的诗歌审美资源中甄选适合自己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怀。教育之美在于能够让学生学会创造美,教师在诗歌审美性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能够个性张扬的表现美和创造美。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上述策略致力于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提升,用满腔热情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产生审美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形成审美情趣素养,循序渐进地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宗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新课程,2020(33):95.
[2]李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9(61):47.
[3]亚琴.解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J].高考,2019(3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