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这是《涅槃经》卷四中对涅槃作出的解释。涅槃这个词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而今天我们普通人对涅槃最为直观的理解,则来自于凤凰涅槃的故事。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槃”。结合上面两种对涅槃作出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涅槃并不是摆脱生死的轮回得以永生,而是在苦难与伤痛中摒弃贪欲与执著而得以升华。
微电影《重遇涅》以涅这样一个颇具禅意的字眼为题,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追梦路上遇挫受阻,通过自己的挣扎与坚守重新上路的青春故事,而这其中的舍得之间又暗合了涅的本意:年轻的歌手在少年得志后似乎理所当然地变得轻狂与放纵,金钱、毒品、酒色接踵而至,一个老套的剧情似乎正要魔咒般上演,然而这一切却在一系列变故中戛然而止,从梦中睁开双眼,一切回到原点,他又变回了那个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弹着吉他唱歌的少年。但过去生活的影子似乎鬼魅一般挥之不去,一点点积累的疑虑时刻吞噬着少年,终于在一番调查后,昔日的恋人向他道出了真相,突来的现实一时让少年陷入了无尽的迷茫,他幽灵般游荡在陌生的街头,试图找到一丝归属,然而在面对偶遇的电视台镜头时,片刻的犹豫后他生涩地说出了自己现在的名字,也坦然接受了曾经的种种,此时,一只凤凰正在少年的心中涅新生……
这部微电影的导演是一名来自荷兰的留学生Joewi Verhoeven,他的中文名叫做中伟,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中伟的母亲是一位中国作家,这也让从小生活在荷兰的中伟较早地接触到了中国文化。高中刚毕业,他就打点行装飞赴中国北京,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汉语和电影。而在业余时间,他与一帮中国朋友组成了自己的乐队“The arrow made of desire(欲望之箭)”,进行一些风格独特的lo-fi独立流行乐的创作。电影与音乐,中伟的这两大爱好在《重遇涅》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分析一下这部风格独特的青春电影。
流畅叙事巧设转折
《重遇涅》作为一部学生班底的微电影作品在叙事上却丝毫未显生涩。故事以倒叙的手法,将歌手梁怀轶成名、过气、失忆再到成为“林伟”后起疑、追寻、知情、迷茫最后释然的过程娓娓道来,张弛得当,颇具法度。
影片以青年林伟从睡梦中醒来作为开篇,似乎也在暗示着之前种种有如黄粱一梦,已然远去。之后是环境的一些简单叙述与铺垫,直到广播中熟悉的音乐带来了故事的第一个冲突,随着林伟的探寻,观众们也一丝丝地将谜团抽丝剥茧,终于,在唱片公司的停车场中,昔日的恋人与上司将真相和盘托出,故事迎来了第一个高潮。这部分中,故事始终萦绕着一丝神秘的气息,导演很好地把控了整个影片的节奏,条理清晰地将悬念一点点解开,始终让观众保持充分的好奇与投入,但在篇幅上并没有显得拖沓,几个悬念的设置既增添了影片的波折与戏剧性,又很好地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得知真相的林伟一时难以接受这一切,漫无目的地游荡于城市之中,而在街头偶遇的电视台记者将剧情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这里导演很巧妙地将林伟受访与林伟与母亲的对话进行了蒙太奇处理,让林伟与母亲的感情戏仿佛成为了林伟受访时内心挣扎的直观注脚,而林伟在受访时得释然表现似乎又是母亲所赋予的深情而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两部分相互交织、相互映衬,极好地烘托了情绪,让影片在此处达到高潮。而这一相互佐证的蒙太奇镜头,又将林伟从得知真相后的抵触与迷茫转变为受采访时的释然与坚定这一比较突兀的转折提供了很好的缓冲与解释,做了充足的铺垫。最后,在黑夜当中母子紧紧相拥,阳台上的孤灯昏黄而微弱,但却暖透人心。
画面传情诗意摄影
导演中伟对这部影片的阐述中他提到,“影片的主要影响来自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作品。借用了他影片大量使用斯坦尼康镜头实现诗意视觉效果的方式。”泰伦斯·马力克是一位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与制作人,他的代表作有《细细的红线》、《天堂之日》、《生命之树》等。这位哈佛哲学系的毕业生仿佛一位在哲学和自然之间游走的隐士,即使作为电影导演也很少能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而他更为人所熟知的则是他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和反复无常的灵感,许多演员异常兴奋地与这位神秘的大导演合作后却失望地发现自己的戏份被留在了剪辑室的地板上。马力克的电影中充满着各种对生命、宇宙等宏达命题的思考与讨论,与之相辅的则是极尽诗意、工巧不着的画面语言,而这正是导演中伟所说的在《重遇涅》中进行学习与模仿的一种风格。《重遇涅》中大量使用了斯坦尼康摄影,这样削弱了工整的固定镜头与平滑的轨道移动,换来的却是镜头运动整体流动性的增加与呼吸感的强化。这点在林伟得知真相后在城市中游荡的那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初上的华灯,在傍晚天空的映衬下显得璀璨夺目,然而此时的林伟却丝毫没有欣赏这一切的心情,他逡巡于城市的角落不知所措,此时镜头也随着他四处游移,仿佛波涛中的一叶小舟身不由己。巨大的电塔织出漆黑的网幕,一如林伟此时的心情般散乱如麻……人来人往的街头,林伟留下一个略显佝偻的背影,唯一能有所依靠的,只剩他肩头的那把吉他,陌生的面孔匆匆来去,林伟举目前望,有的只是迷离的光影……
这组抒情的镜头被导演处理得充满诗意,主角此时的心境被很好地视觉化为画面,充分渲染了情绪,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镜头的运用显得充满灵性而大胆活泼,丝毫没有传统学院派常见的工整与拘谨。
另外,整部影片的影调控制也颇值得称道。家的温馨素雅、夜场的诱惑躁动、停车场的冷漠诡异、街头的迷离疏远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现。同时片中很多场景都用了广角镜头进行拍摄,画面信息量饱满,交代环境的同时又能对剧中人此时的状态、情绪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但这也对场景的布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在一个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对各个区域综合考量,达到整体画面的均衡统一难度可想而知,而在导演的阐述中我们得知该片在拍摄时大量采用了自然光拍摄,人工光源经常只是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修饰,这在学生作品经费与人力都相对吃紧的现实条件下不失为一个讨巧的办法,而这也恰恰为本片赋予了独特的气质与影像魅力。但成于斯、毁于斯,在表现主角曾经的堕落生活的夜店内景时,失去了自然光的辅助,该部分的光效就显得有些单薄与生涩,但这更多可能也是器材与场景本身限制所致,作为一部学生作品,这个瑕疵也算是瑕不掩瑜了。
曲唱心声歌以言志
本片导演中伟十分多才多艺,他在电影学习之余还是乐队“The arrow made of desire(欲望之箭)”的主唱。本片中的配乐如“寂寞的国王”、“It’s different for girls”、“I give what I have”等都是他自己的乐队所原创。同样摇滚青年的身份让中伟在执导这部影片时多了一分感同身受,片中的主人公也似乎成为了他自己或是和他一样怀着音乐梦想并不断苦苦追寻的众多青年的情感投射。
自然地,当中伟执导的作品与中伟主唱的歌曲相遇,化学反应似乎已是理所当然。音乐作为全片的一个重要主题与视听手段,在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那首引出整个故事的歌曲,还是适时出现的配乐,在本身音乐制作上都有着上乘水准,而在片中也与影片的叙事与人物的情绪紧密配合,极大地渲染气氛的同时又不至于过于抢戏,喧宾夺主。
除了配乐方面,影片在音效处理上也颇具匠心。母亲切菜时鼓点般的韵律感、在卫生间打开水后潺潺水声营造出的不祥感、空旷停车场中高跟鞋由远及近的压迫感,这些音效方面的小细节都为影片整体增色不少。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细节方面的精心设计,让《重遇涅》整体呈现出了一个较高的制作水准。
《重遇涅》讲述的这样一个年轻人克服困难勇敢追梦的故事其实已略显老套,脑中略加思考便不难想到例如《几近成名》、《歌舞青春》、《摇滚学校》等一些题材相似的影片。而在国内,更是有一炮而红,几乎独力撑起早期微电影大旗的《老男孩》在前,这样一个题材实在显得不够讨巧。但本片用独特的视觉风格、用心的叙事手法、娴熟的制作技巧将这样一个并不新鲜的故事讲出了新意。影片的末段朴实而平淡,主角面对镜头,轻声说出“我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夸张的镜头渲染,主创者只是想以这样一部简简单单的影片送出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寄语,而打动我们的,也许恰是这份简单与纯粹吧。
微电影《重遇涅》以涅这样一个颇具禅意的字眼为题,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追梦路上遇挫受阻,通过自己的挣扎与坚守重新上路的青春故事,而这其中的舍得之间又暗合了涅的本意:年轻的歌手在少年得志后似乎理所当然地变得轻狂与放纵,金钱、毒品、酒色接踵而至,一个老套的剧情似乎正要魔咒般上演,然而这一切却在一系列变故中戛然而止,从梦中睁开双眼,一切回到原点,他又变回了那个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弹着吉他唱歌的少年。但过去生活的影子似乎鬼魅一般挥之不去,一点点积累的疑虑时刻吞噬着少年,终于在一番调查后,昔日的恋人向他道出了真相,突来的现实一时让少年陷入了无尽的迷茫,他幽灵般游荡在陌生的街头,试图找到一丝归属,然而在面对偶遇的电视台镜头时,片刻的犹豫后他生涩地说出了自己现在的名字,也坦然接受了曾经的种种,此时,一只凤凰正在少年的心中涅新生……
这部微电影的导演是一名来自荷兰的留学生Joewi Verhoeven,他的中文名叫做中伟,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中伟的母亲是一位中国作家,这也让从小生活在荷兰的中伟较早地接触到了中国文化。高中刚毕业,他就打点行装飞赴中国北京,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汉语和电影。而在业余时间,他与一帮中国朋友组成了自己的乐队“The arrow made of desire(欲望之箭)”,进行一些风格独特的lo-fi独立流行乐的创作。电影与音乐,中伟的这两大爱好在《重遇涅》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分析一下这部风格独特的青春电影。
流畅叙事巧设转折
《重遇涅》作为一部学生班底的微电影作品在叙事上却丝毫未显生涩。故事以倒叙的手法,将歌手梁怀轶成名、过气、失忆再到成为“林伟”后起疑、追寻、知情、迷茫最后释然的过程娓娓道来,张弛得当,颇具法度。
影片以青年林伟从睡梦中醒来作为开篇,似乎也在暗示着之前种种有如黄粱一梦,已然远去。之后是环境的一些简单叙述与铺垫,直到广播中熟悉的音乐带来了故事的第一个冲突,随着林伟的探寻,观众们也一丝丝地将谜团抽丝剥茧,终于,在唱片公司的停车场中,昔日的恋人与上司将真相和盘托出,故事迎来了第一个高潮。这部分中,故事始终萦绕着一丝神秘的气息,导演很好地把控了整个影片的节奏,条理清晰地将悬念一点点解开,始终让观众保持充分的好奇与投入,但在篇幅上并没有显得拖沓,几个悬念的设置既增添了影片的波折与戏剧性,又很好地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得知真相的林伟一时难以接受这一切,漫无目的地游荡于城市之中,而在街头偶遇的电视台记者将剧情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这里导演很巧妙地将林伟受访与林伟与母亲的对话进行了蒙太奇处理,让林伟与母亲的感情戏仿佛成为了林伟受访时内心挣扎的直观注脚,而林伟在受访时得释然表现似乎又是母亲所赋予的深情而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两部分相互交织、相互映衬,极好地烘托了情绪,让影片在此处达到高潮。而这一相互佐证的蒙太奇镜头,又将林伟从得知真相后的抵触与迷茫转变为受采访时的释然与坚定这一比较突兀的转折提供了很好的缓冲与解释,做了充足的铺垫。最后,在黑夜当中母子紧紧相拥,阳台上的孤灯昏黄而微弱,但却暖透人心。
画面传情诗意摄影
导演中伟对这部影片的阐述中他提到,“影片的主要影响来自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作品。借用了他影片大量使用斯坦尼康镜头实现诗意视觉效果的方式。”泰伦斯·马力克是一位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与制作人,他的代表作有《细细的红线》、《天堂之日》、《生命之树》等。这位哈佛哲学系的毕业生仿佛一位在哲学和自然之间游走的隐士,即使作为电影导演也很少能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而他更为人所熟知的则是他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和反复无常的灵感,许多演员异常兴奋地与这位神秘的大导演合作后却失望地发现自己的戏份被留在了剪辑室的地板上。马力克的电影中充满着各种对生命、宇宙等宏达命题的思考与讨论,与之相辅的则是极尽诗意、工巧不着的画面语言,而这正是导演中伟所说的在《重遇涅》中进行学习与模仿的一种风格。《重遇涅》中大量使用了斯坦尼康摄影,这样削弱了工整的固定镜头与平滑的轨道移动,换来的却是镜头运动整体流动性的增加与呼吸感的强化。这点在林伟得知真相后在城市中游荡的那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初上的华灯,在傍晚天空的映衬下显得璀璨夺目,然而此时的林伟却丝毫没有欣赏这一切的心情,他逡巡于城市的角落不知所措,此时镜头也随着他四处游移,仿佛波涛中的一叶小舟身不由己。巨大的电塔织出漆黑的网幕,一如林伟此时的心情般散乱如麻……人来人往的街头,林伟留下一个略显佝偻的背影,唯一能有所依靠的,只剩他肩头的那把吉他,陌生的面孔匆匆来去,林伟举目前望,有的只是迷离的光影……
这组抒情的镜头被导演处理得充满诗意,主角此时的心境被很好地视觉化为画面,充分渲染了情绪,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镜头的运用显得充满灵性而大胆活泼,丝毫没有传统学院派常见的工整与拘谨。
另外,整部影片的影调控制也颇值得称道。家的温馨素雅、夜场的诱惑躁动、停车场的冷漠诡异、街头的迷离疏远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现。同时片中很多场景都用了广角镜头进行拍摄,画面信息量饱满,交代环境的同时又能对剧中人此时的状态、情绪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但这也对场景的布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在一个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对各个区域综合考量,达到整体画面的均衡统一难度可想而知,而在导演的阐述中我们得知该片在拍摄时大量采用了自然光拍摄,人工光源经常只是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修饰,这在学生作品经费与人力都相对吃紧的现实条件下不失为一个讨巧的办法,而这也恰恰为本片赋予了独特的气质与影像魅力。但成于斯、毁于斯,在表现主角曾经的堕落生活的夜店内景时,失去了自然光的辅助,该部分的光效就显得有些单薄与生涩,但这更多可能也是器材与场景本身限制所致,作为一部学生作品,这个瑕疵也算是瑕不掩瑜了。
曲唱心声歌以言志
本片导演中伟十分多才多艺,他在电影学习之余还是乐队“The arrow made of desire(欲望之箭)”的主唱。本片中的配乐如“寂寞的国王”、“It’s different for girls”、“I give what I have”等都是他自己的乐队所原创。同样摇滚青年的身份让中伟在执导这部影片时多了一分感同身受,片中的主人公也似乎成为了他自己或是和他一样怀着音乐梦想并不断苦苦追寻的众多青年的情感投射。
自然地,当中伟执导的作品与中伟主唱的歌曲相遇,化学反应似乎已是理所当然。音乐作为全片的一个重要主题与视听手段,在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那首引出整个故事的歌曲,还是适时出现的配乐,在本身音乐制作上都有着上乘水准,而在片中也与影片的叙事与人物的情绪紧密配合,极大地渲染气氛的同时又不至于过于抢戏,喧宾夺主。
除了配乐方面,影片在音效处理上也颇具匠心。母亲切菜时鼓点般的韵律感、在卫生间打开水后潺潺水声营造出的不祥感、空旷停车场中高跟鞋由远及近的压迫感,这些音效方面的小细节都为影片整体增色不少。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细节方面的精心设计,让《重遇涅》整体呈现出了一个较高的制作水准。
《重遇涅》讲述的这样一个年轻人克服困难勇敢追梦的故事其实已略显老套,脑中略加思考便不难想到例如《几近成名》、《歌舞青春》、《摇滚学校》等一些题材相似的影片。而在国内,更是有一炮而红,几乎独力撑起早期微电影大旗的《老男孩》在前,这样一个题材实在显得不够讨巧。但本片用独特的视觉风格、用心的叙事手法、娴熟的制作技巧将这样一个并不新鲜的故事讲出了新意。影片的末段朴实而平淡,主角面对镜头,轻声说出“我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夸张的镜头渲染,主创者只是想以这样一部简简单单的影片送出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寄语,而打动我们的,也许恰是这份简单与纯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