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演戏
我小时候有很多爱好。爱看戏,也爱演戏。演戏只是为了好玩。
每一个学期结束,我们都要开一次联欢会,又叫恳亲会,请家长来参加。演出节目全由同学包办。偶尔也有名家来表演,记得有一次来了著名粤剧演员伊秋水,他善演喜剧,那次他穿上军装,唱好莱坞电影《璇宫艳史》的插曲,这出电影当时非常卖座儿,这首歌曲改成了粤曲,几乎人人会唱,会上热烈得不得了。
在这些联欢会上,我们小班也有节目,每学期的联欢会都上台演出,老师给我们安排好,我们演得很卖力。直到最后六年级毕业时的一个联欢会,我们几个同学商量下来,这一回不要老师安排,自编自导自演。老师想想,我们也长大了,欣然同意。
剧本还是我想出来的。你们想,我还能想出什么好剧本来呢!我实际上是仿效电影看来的滑稽短片,编出一出《理发店》。根本没有什么故事,就说一个人进理发店理发。我们向学校园丁借来剪草的大剪刀,向厨房借来劈柴刀,又弄来浆糊桶、小扫把等东西。顾客到理发店一坐下,理发师就用剪草大剪刀给他理发,用扫把给他下巴涂浆糊,用劈柴刀给他刮胡子。真是没想到,这场戏全场轰动。我演顾客,一看见演理发师的同学拿来大剪刀已经忍不住笑,是哈哈大笑,演理发师的同学也哈哈大笑,演他助手的同学也哈哈大笑。哈哈大笑真有传染性,结果台下的观众也哈哈大笑。这场戏我已经忘记怎样结束,反正乱哄哄地就结束了,剧场效果非常之好。这是我小学演戏的最高潮,以后再没演过戏。
我曾经是小孩子,我曾经爱演戏,我相信小朋友都是爱演戏的,可以自娱自乐。自娱自乐,这是最主要的。说不定这个爱演戏的孩子以后还会成为演员呢!
识了字就读书
在私塾里识了不少字,我就开始看小说了。看的都是旧武侠小说,跟大家今天爱看金庸、梁羽生他们的武侠小说一样。我家附近有出租小说的书铺,我去租来看。都是些线装石印书,像《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等。当然,我还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几本书家里有。
大家可别以为我是神童,那么小就能讀这么多书。不,我拿到书只是找故事看。碰到什么“有诗为证”的诗歌,以及没兴趣的部分,对不起,我跳过了。跳过去的比读进去的篇幅还要多。碰到不认识的字,只要从上下文看得懂,我根本不去查字典,有时“秀才识字读半边”,碰巧也有读对的,自然也有读错的。我为什么后来常常读别字,就是这个缘故,许多字我不是从课本里学来,而是看小说看来的。那时候不爱查字典,因为查当时的字典很吃力。
等到我成了小学生,我每星期六或星期日下午要上双门底去一趟。双门底就是永汉路,即今天的北京路,那里是文化街,书店都开在那里,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大东、广益、儿童、大众……都是从上海开到这里来的,广州没有一家自己的书店。我在这里一家家书店跑,一家家书店看书,书店也欢迎读者在店里看书。儿童书局还有专门的座位供小朋友坐着看。有些喜欢的书,我就买回家。
在所有的旧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济公传》,因为济公做的事好玩,有时候有点儿无厘头,但他惩办坏人这一点让人感到痛快。我就爱看他用出人意料的手法惩办坏人。大约在念三四年级的时候,我还学着写了一回济公故事,投寄给《越华报》。当然是石沉大海,我想想也是理应如此,因为不外乎写济公用个新点子惩办坏人。不过我会投稿,我现在也佩服我当时的勇气。大概想出一个惩办坏人的滑稽点子,忍不住写出来了,是个什么点子已经记不起。不过投稿用的是一张真正的四百字稿纸,是向同学讨来的。
在小学里,我也开始接触儿童文学,这给了我一片新的天地。我们学校有个很好的图书室,每天中午休息时间我都在那里度过。那里有各种画报杂志,一个个书柜放着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等。我在这里开始读到新文学书籍,读到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偶像》《稻草人》,读到开明书店许多翻译童话书如《木偶奇遇记》等,这些书开始渐渐取代了我原先读的旧小说。我开始接受新思想。
我们的国文老师莫焕梓先生看到我爱读书,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天马书店出版的《鲁迅自选集》,一本是启明书店出版的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我的大学》一口气就读完,可鲁迅先生的作品读不大懂。只有《孔乙己》读起来觉得亲切,因为像孔乙己那样的人我们广东也有,大家称之为“读坏书的先生”,即读书读坏了,回不过头来了。读鲁迅先生最有名的作品《阿Q正传》,我完全当滑稽小说读。可是过了没多久,我就知道鲁迅先生是如何了不起,莫焕梓先生给了我多么好的礼物。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全国轰动。在我们学校一个星期一的纪念周会上,图书馆负责人上台告诉同学,说大家托图书馆向上海购买鲁迅著作,可惜没买到,因为他的著作全国争相购买,售缺了,不过图书馆已经预订,书到后告诉大家。而两年后,我在上海读到《鲁迅全集》,这部书指引了我以后的人生道路。
我小时候有很多爱好。爱看戏,也爱演戏。演戏只是为了好玩。
每一个学期结束,我们都要开一次联欢会,又叫恳亲会,请家长来参加。演出节目全由同学包办。偶尔也有名家来表演,记得有一次来了著名粤剧演员伊秋水,他善演喜剧,那次他穿上军装,唱好莱坞电影《璇宫艳史》的插曲,这出电影当时非常卖座儿,这首歌曲改成了粤曲,几乎人人会唱,会上热烈得不得了。
在这些联欢会上,我们小班也有节目,每学期的联欢会都上台演出,老师给我们安排好,我们演得很卖力。直到最后六年级毕业时的一个联欢会,我们几个同学商量下来,这一回不要老师安排,自编自导自演。老师想想,我们也长大了,欣然同意。
剧本还是我想出来的。你们想,我还能想出什么好剧本来呢!我实际上是仿效电影看来的滑稽短片,编出一出《理发店》。根本没有什么故事,就说一个人进理发店理发。我们向学校园丁借来剪草的大剪刀,向厨房借来劈柴刀,又弄来浆糊桶、小扫把等东西。顾客到理发店一坐下,理发师就用剪草大剪刀给他理发,用扫把给他下巴涂浆糊,用劈柴刀给他刮胡子。真是没想到,这场戏全场轰动。我演顾客,一看见演理发师的同学拿来大剪刀已经忍不住笑,是哈哈大笑,演理发师的同学也哈哈大笑,演他助手的同学也哈哈大笑。哈哈大笑真有传染性,结果台下的观众也哈哈大笑。这场戏我已经忘记怎样结束,反正乱哄哄地就结束了,剧场效果非常之好。这是我小学演戏的最高潮,以后再没演过戏。
我曾经是小孩子,我曾经爱演戏,我相信小朋友都是爱演戏的,可以自娱自乐。自娱自乐,这是最主要的。说不定这个爱演戏的孩子以后还会成为演员呢!
识了字就读书
在私塾里识了不少字,我就开始看小说了。看的都是旧武侠小说,跟大家今天爱看金庸、梁羽生他们的武侠小说一样。我家附近有出租小说的书铺,我去租来看。都是些线装石印书,像《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等。当然,我还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几本书家里有。
大家可别以为我是神童,那么小就能讀这么多书。不,我拿到书只是找故事看。碰到什么“有诗为证”的诗歌,以及没兴趣的部分,对不起,我跳过了。跳过去的比读进去的篇幅还要多。碰到不认识的字,只要从上下文看得懂,我根本不去查字典,有时“秀才识字读半边”,碰巧也有读对的,自然也有读错的。我为什么后来常常读别字,就是这个缘故,许多字我不是从课本里学来,而是看小说看来的。那时候不爱查字典,因为查当时的字典很吃力。
等到我成了小学生,我每星期六或星期日下午要上双门底去一趟。双门底就是永汉路,即今天的北京路,那里是文化街,书店都开在那里,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大东、广益、儿童、大众……都是从上海开到这里来的,广州没有一家自己的书店。我在这里一家家书店跑,一家家书店看书,书店也欢迎读者在店里看书。儿童书局还有专门的座位供小朋友坐着看。有些喜欢的书,我就买回家。
在所有的旧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济公传》,因为济公做的事好玩,有时候有点儿无厘头,但他惩办坏人这一点让人感到痛快。我就爱看他用出人意料的手法惩办坏人。大约在念三四年级的时候,我还学着写了一回济公故事,投寄给《越华报》。当然是石沉大海,我想想也是理应如此,因为不外乎写济公用个新点子惩办坏人。不过我会投稿,我现在也佩服我当时的勇气。大概想出一个惩办坏人的滑稽点子,忍不住写出来了,是个什么点子已经记不起。不过投稿用的是一张真正的四百字稿纸,是向同学讨来的。
在小学里,我也开始接触儿童文学,这给了我一片新的天地。我们学校有个很好的图书室,每天中午休息时间我都在那里度过。那里有各种画报杂志,一个个书柜放着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等。我在这里开始读到新文学书籍,读到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偶像》《稻草人》,读到开明书店许多翻译童话书如《木偶奇遇记》等,这些书开始渐渐取代了我原先读的旧小说。我开始接受新思想。
我们的国文老师莫焕梓先生看到我爱读书,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天马书店出版的《鲁迅自选集》,一本是启明书店出版的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我的大学》一口气就读完,可鲁迅先生的作品读不大懂。只有《孔乙己》读起来觉得亲切,因为像孔乙己那样的人我们广东也有,大家称之为“读坏书的先生”,即读书读坏了,回不过头来了。读鲁迅先生最有名的作品《阿Q正传》,我完全当滑稽小说读。可是过了没多久,我就知道鲁迅先生是如何了不起,莫焕梓先生给了我多么好的礼物。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全国轰动。在我们学校一个星期一的纪念周会上,图书馆负责人上台告诉同学,说大家托图书馆向上海购买鲁迅著作,可惜没买到,因为他的著作全国争相购买,售缺了,不过图书馆已经预订,书到后告诉大家。而两年后,我在上海读到《鲁迅全集》,这部书指引了我以后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