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维活动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来的,是指“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直觉和灵感),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等创造性成果。”
学校教育是培育人才的主阵地,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土壤。中学教学同样应肩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任。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学中,逐步形成了“重视记忆,忽视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法的培养;重视理性,忽视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在此,笔者就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一点自身感悟,以抛砖引玉。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本应丰富、生动的课堂已逐步演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东西,难怪有学生戏称课堂为“木乃伊课”,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要让课堂恢复她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并能实现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转变教师的观念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实现以下转变,即:在教学形式方面,应从封闭式课堂转变为开放式课堂;在教学手段方面,应从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转变为现代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方面,应从注重记忆性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思维启迪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主客体方面,应从以教师唱主戏转变为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理念方面,应从以政治思想性教学为主转变为关注人文教学;在教学绩效评估方面,应从追求学生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角色方面,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
总之,只有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才可能改变目前中学课堂“万马齐喑”的局面,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感慨。
二、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从个性中总结、归纳出共性,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探究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联想思维的训练和养成,否则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同一问题时,探究不同方法和结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这里所说的发散性思维,是指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位、多层次思考,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由于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敢想、敢创等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具有创新求异的潜质,教师应充分发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讲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必须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认真挖掘,精心设计,引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分析、类比、归纳,得出最佳答案。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纷纷发言,共归纳出六个方面: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对立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增加;战国时群雄并立,政治专制统治尚未确立,外部环境宽松;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生存,重视人才;春秋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事业有了突破性发展,私学纷纷建立;孟子、荀子、庄子、墨子等杰出历史人物个人素质等。同学们得出的答案让教师感到惊讶,他们从政治、经济、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个人因素等诸多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归纳。在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激情,以及他们对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思考后,教师做了简单的总结:“‘百家争鸣’这一繁盛的文化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也不是某一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才缔造了我国古代这一文化奇葩”。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初步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逆向思维,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破除传统思维定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固有的观念挑战。
例如,在讲授“雅各宾派专政”这一知识时,针对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教师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事物的正义性和进步性是否是统一的?试举例说明”。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证后,认为:历史事物的正义性和进步性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有的历史事物具备正义性,但不具备历史进步性;有的具备进步性,但不一定具备正义性。前者如:雅各宾派为维护小农利益而采取的土地政策,南明小朝庭组织的抗清斗争等。后者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蒙古贵族所进行的具有掠夺性、屠杀性的统一战争等。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学生突破了固有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联想是人的头脑中记忆和想象联
系的纽带。由人对事物的记忆而引发出思维的联想,记忆的许多片段通过联想形式进行衔接,转换为新的想法。主动的、有意识的联想能够积极而有效地促进人的记忆与思维。联想思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要求。
例如,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们可以联想当时国内、国际各种政治势力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在国际上,日本希望中国因此而发生内乱,以便趁火打劫;英、美、苏则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促成中国联合抗日局面的形成。在国内,亲日派主张讨伐张、杨;亲英美派主张营救蒋介石,维护其统治地位;人民要求杀蒋,以报仇雪恨;中共主张和平解决,等等。通过对这些态度的分析,学生会更全面地了解当时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等问题,从而加强对西安事变的理解,全面认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包括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独立参与意识和独立求新意识三个方面。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只知道按教材或教师的观点观察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他就成为了单纯的知识记忆的工具,其思维就会僵化,其创新能力就会被扼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应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敢想;其次,应培养学生的独立参与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参与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最后,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求新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想人之不敢想,为人之尚未为”,不能亦步亦趋,步他人后尘。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只有每位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孜孜求索,才能放飞学生的思维,使一朵朵花蕾绽放成瑰丽的花朵。
(作者单位:四川营山中学)
学校教育是培育人才的主阵地,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土壤。中学教学同样应肩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任。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学中,逐步形成了“重视记忆,忽视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法的培养;重视理性,忽视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在此,笔者就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一点自身感悟,以抛砖引玉。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本应丰富、生动的课堂已逐步演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东西,难怪有学生戏称课堂为“木乃伊课”,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要让课堂恢复她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并能实现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转变教师的观念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实现以下转变,即:在教学形式方面,应从封闭式课堂转变为开放式课堂;在教学手段方面,应从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转变为现代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方面,应从注重记忆性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思维启迪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主客体方面,应从以教师唱主戏转变为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理念方面,应从以政治思想性教学为主转变为关注人文教学;在教学绩效评估方面,应从追求学生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角色方面,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
总之,只有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才可能改变目前中学课堂“万马齐喑”的局面,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的感慨。
二、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地分析,从个性中总结、归纳出共性,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探究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联想思维的训练和养成,否则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同一问题时,探究不同方法和结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这里所说的发散性思维,是指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位、多层次思考,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由于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敢想、敢创等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具有创新求异的潜质,教师应充分发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讲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必须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认真挖掘,精心设计,引导、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分析、类比、归纳,得出最佳答案。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纷纷发言,共归纳出六个方面: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阶级对立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增加;战国时群雄并立,政治专制统治尚未确立,外部环境宽松;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生存,重视人才;春秋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事业有了突破性发展,私学纷纷建立;孟子、荀子、庄子、墨子等杰出历史人物个人素质等。同学们得出的答案让教师感到惊讶,他们从政治、经济、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个人因素等诸多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归纳。在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激情,以及他们对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思考后,教师做了简单的总结:“‘百家争鸣’这一繁盛的文化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也不是某一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才缔造了我国古代这一文化奇葩”。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初步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逆向思维,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破除传统思维定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固有的观念挑战。
例如,在讲授“雅各宾派专政”这一知识时,针对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教师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事物的正义性和进步性是否是统一的?试举例说明”。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证后,认为:历史事物的正义性和进步性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有的历史事物具备正义性,但不具备历史进步性;有的具备进步性,但不一定具备正义性。前者如:雅各宾派为维护小农利益而采取的土地政策,南明小朝庭组织的抗清斗争等。后者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蒙古贵族所进行的具有掠夺性、屠杀性的统一战争等。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学生突破了固有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联想是人的头脑中记忆和想象联
系的纽带。由人对事物的记忆而引发出思维的联想,记忆的许多片段通过联想形式进行衔接,转换为新的想法。主动的、有意识的联想能够积极而有效地促进人的记忆与思维。联想思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能力目标培养的要求。
例如,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们可以联想当时国内、国际各种政治势力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在国际上,日本希望中国因此而发生内乱,以便趁火打劫;英、美、苏则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促成中国联合抗日局面的形成。在国内,亲日派主张讨伐张、杨;亲英美派主张营救蒋介石,维护其统治地位;人民要求杀蒋,以报仇雪恨;中共主张和平解决,等等。通过对这些态度的分析,学生会更全面地了解当时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等问题,从而加强对西安事变的理解,全面认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包括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独立参与意识和独立求新意识三个方面。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只知道按教材或教师的观点观察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他就成为了单纯的知识记忆的工具,其思维就会僵化,其创新能力就会被扼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应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敢想;其次,应培养学生的独立参与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参与教学过程,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失败的教训;最后,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求新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想人之不敢想,为人之尚未为”,不能亦步亦趋,步他人后尘。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只有每位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竭力,孜孜求索,才能放飞学生的思维,使一朵朵花蕾绽放成瑰丽的花朵。
(作者单位:四川营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