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问题一直是社会探讨的热点,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是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逐年增多,传统认定方法的弊端日益凸现。本文对目前认定方法中的问题总结探索,提供对策,旨在提高认定工作的准确性,确保资助资源应用的合理性。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 认定 问题 措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保证国家减、免、贷、补等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并且直接影响着资助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省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国家资助力度的逐年加大。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改进和完善认定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多
(1)贫困证明失真问题
地方政府在没有详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情况下,随意出具贫困证明,或者有的学生采取找关系、托熟人等手段顺利拿到贫困证明,以致伪贫困现象层出不穷,而高校也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政策。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信息虚假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和巨大利益驱使,编纂虚假信息,博取别人同情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真正贫困学生的正当权益。
(3)教师、学生认定存在不可靠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多采用班级、年级评议方式,主要以同学、老师的主观印象作为评判标准,缺乏客观翔实的数据作为参考。
2.缺乏科学合理的认定程序
认定方式过于程序化、表面化,难以确保认定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很多高校认定程序一般是出具困难证明,学生申请自述,参照日常消费情况,通过谈心、班会等形式给予确定。表面看来,这似乎科学合理,但是很多环节经不起推敲。例如贫困证明的准确性、学生家庭条件的地区差异性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该是一个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后期监督处理的系统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认定程序缺失或流于形式或实行力度不够而让部分伪贫困学生有了可乘之机。
3.认定体系尚需完善
一直以来,人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中民主评议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存在质疑。另外,大多数认定工作缺乏后续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尚未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认定后的监督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
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措施
1.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营造良好认定环境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多渠道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与杜绝伪贫困现象的发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诚信教育是关键,从新生入学时起,向同学们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在认定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其次,要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党和国家、社会及学校关怀和爱护,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同学们应心怀感恩,传递爱心,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最后,通过励志教育,鼓励同学们自力更生、自强自立,通过劳动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而不仅仅依靠政策资助。营造良好评选环境,实现公平、公正地认定,从而提高认定工作的可靠性、真实性、全面性。
2.科学制订认定程序,严格落实监督机制
将现有政策中有关受助对象申请条件、申请和评审办法、申请人责任和义务等内容细化、具体化,完善政策实施办法,制订科学合理的认定程序,规范受助对象的资格复查制度,明确造假的处罚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核实的规模和力度落实对受助对象的监督机制。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视后期受资助后的监督工作,为个别诚信缺失的学生创造了可乘之机。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健全和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加强保密措施,保护反映意见学生的利益,切实将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确保认定工作的效果。
3.合理完善认定体系,及时掌握动态信息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要定性评价与定量指标评估相结合,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全面、真实、客观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是由教师通过电话或公函向户籍所在地的政府机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这个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有效,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学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且对学生曾经生活的环境及个性可以有较为详细的把握,这对学生的综合教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定量评估工作中,要及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加强学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的信息沟通。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采取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上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员的经济状况、受助情况、消费状况、资金用途等有针对性设计。
有调查研究表明:采用数据挖掘手段,通过“父母职业”分析评估指标,可获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来源和稳定性,辨别学生的贫困程度;通过“一卡通消费”数据观察查找伪贫困学生,取消其资助资格;学生学习娱乐等用品也可以反映其消费水平;手机型号、有无电脑、MP3、高档化妆品等可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是认定评估中的参考之一。
另外,完善认定体系还要注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发人群,这些人群主要包括: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父母重病或单亲且来自贫困及边远地区的学生;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经济收入明显下降的学生;家庭遭受突然变故,有家庭成员突患重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的;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失业)的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尚且存在一些弊端和困惑。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一方面应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入手,从内在因素出发,减少问题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从外界因素中探求制约措施,制订科学可行的认定程序,严格落实问责制、监督制,逐步完善认定体系,从评估主体、评估指标等多方面,及时跟踪掌握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赵雪.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难点及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59-60.
[2]陈彩英,赵文光,林彬等.数据挖掘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期评估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11-13.
[3]谢云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丽水学院学报,2009,(1):81-83.
[4]褚华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及资助模式研究.高校管理,2010,(2):111.
[5]高瑛,宁春花.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及管理体系的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0,(6):174-176.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 认定 问题 措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保证国家减、免、贷、补等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并且直接影响着资助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省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国家资助力度的逐年加大。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改进和完善认定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多
(1)贫困证明失真问题
地方政府在没有详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情况下,随意出具贫困证明,或者有的学生采取找关系、托熟人等手段顺利拿到贫困证明,以致伪贫困现象层出不穷,而高校也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政策。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信息虚假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和巨大利益驱使,编纂虚假信息,博取别人同情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影响了真正贫困学生的正当权益。
(3)教师、学生认定存在不可靠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多采用班级、年级评议方式,主要以同学、老师的主观印象作为评判标准,缺乏客观翔实的数据作为参考。
2.缺乏科学合理的认定程序
认定方式过于程序化、表面化,难以确保认定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很多高校认定程序一般是出具困难证明,学生申请自述,参照日常消费情况,通过谈心、班会等形式给予确定。表面看来,这似乎科学合理,但是很多环节经不起推敲。例如贫困证明的准确性、学生家庭条件的地区差异性等。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应该是一个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后期监督处理的系统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认定程序缺失或流于形式或实行力度不够而让部分伪贫困学生有了可乘之机。
3.认定体系尚需完善
一直以来,人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中民主评议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存在质疑。另外,大多数认定工作缺乏后续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尚未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认定后的监督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
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措施
1.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营造良好认定环境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多渠道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与杜绝伪贫困现象的发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诚信教育是关键,从新生入学时起,向同学们宣传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在认定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其次,要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是党和国家、社会及学校关怀和爱护,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同学们应心怀感恩,传递爱心,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最后,通过励志教育,鼓励同学们自力更生、自强自立,通过劳动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而不仅仅依靠政策资助。营造良好评选环境,实现公平、公正地认定,从而提高认定工作的可靠性、真实性、全面性。
2.科学制订认定程序,严格落实监督机制
将现有政策中有关受助对象申请条件、申请和评审办法、申请人责任和义务等内容细化、具体化,完善政策实施办法,制订科学合理的认定程序,规范受助对象的资格复查制度,明确造假的处罚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核实的规模和力度落实对受助对象的监督机制。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视后期受资助后的监督工作,为个别诚信缺失的学生创造了可乘之机。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健全和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加强保密措施,保护反映意见学生的利益,切实将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确保认定工作的效果。
3.合理完善认定体系,及时掌握动态信息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要定性评价与定量指标评估相结合,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全面、真实、客观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是由教师通过电话或公函向户籍所在地的政府机关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这个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很有效,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学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而且对学生曾经生活的环境及个性可以有较为详细的把握,这对学生的综合教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定量评估工作中,要及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加强学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的信息沟通。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采取调查问卷,问卷设计上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员的经济状况、受助情况、消费状况、资金用途等有针对性设计。
有调查研究表明:采用数据挖掘手段,通过“父母职业”分析评估指标,可获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来源和稳定性,辨别学生的贫困程度;通过“一卡通消费”数据观察查找伪贫困学生,取消其资助资格;学生学习娱乐等用品也可以反映其消费水平;手机型号、有无电脑、MP3、高档化妆品等可从侧面了解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是认定评估中的参考之一。
另外,完善认定体系还要注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发人群,这些人群主要包括: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父母重病或单亲且来自贫困及边远地区的学生;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经济收入明显下降的学生;家庭遭受突然变故,有家庭成员突患重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的;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失业)的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尚且存在一些弊端和困惑。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一方面应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入手,从内在因素出发,减少问题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从外界因素中探求制约措施,制订科学可行的认定程序,严格落实问责制、监督制,逐步完善认定体系,从评估主体、评估指标等多方面,及时跟踪掌握贫困学生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赵雪.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难点及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59-60.
[2]陈彩英,赵文光,林彬等.数据挖掘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期评估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11-13.
[3]谢云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丽水学院学报,2009,(1):81-83.
[4]褚华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及资助模式研究.高校管理,2010,(2):111.
[5]高瑛,宁春花.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及管理体系的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0,(6):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