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悠久革命历史和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谈谈对武汉辛亥革命历史资源保护及利用。
一、辛亥革命历史遗迹实地探访情况
武汉共有辛亥革命历史遗迹35处,本次主要调研了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首义烈士陵园、首义公园。
(一)探访辛亥革命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我们怀着无限崇敬之情参观了纪念馆。进入馆内前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令人肃然起敬。南端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碑为方型,四面中突,顶呈锥体,锐利向上,有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慨。纪念馆墙上悬挂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据了解,馆内有专门为游客讲解的解说员。经过讲解以及自己查阅资料,对纪念馆有了更深的了解。馆内设有鄂军都督会议厅、外交部等。鄂军都督府会议厅原为咨议局议事堂。会议厅有一面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军旗,民国成立后被搬定位民国陆军军旗。馆内“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展现了清朝末年的武汉、武昌起义从孕育到爆发、从鄂军都督府建立到民国肇建,再到首义后的武漢,全方位地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及影响。
据观察,馆内现代化设施较为完善,很多多媒体设备播放着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影像等。参观游客老少皆有,还有一些外国游客。游客都怀着对先烈的敬畏之情,看不到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旅游旺季,纪念馆每天平均接待约六、七千人次。一般时节,平均每天接待约为一、两千人次,周末约二、三千人次。馆内每天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清洁与维护,维护的经费大多来自政府拨款,也有一部分来自社会各界人员的捐款。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要接受一定的培训,要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纪念馆居然没有与相邻的黄鹤楼,首义广场等共同举办过任何活动。
总的来说,纪念馆的维护与管理都做得还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对游客的解说场次过少,不便于错过解说时间的游客对历史的了解。二是纪念馆知名度还不够高。据了解,提到武汉,大多数游客想到的都是黄鹤楼,而对辛亥革命纪念馆却知之甚少。作为湖北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显然还不够。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红色人文资源,各种遗址胜迹及纪念性建筑物,遍布武汉三镇。纪念馆应整合资源,打造完整的游览线路及品牌,举办推介活动,以此提高知名度,拓展市场实现共享共赢。
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纪念馆应多开展一些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开设面向大中小学生的辛亥革命历史讲堂,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定期组织本地党员干部接受辛亥革命先烈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洗礼,培养为国为民的公仆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逐渐淡去。对一部分市民来说,辛亥革命纪念馆似乎渐渐成了一个旅游休闲的场所,因此,要更注重服务质量和场馆环境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市民观光游览。可以举办对辛亥革命研究的学术讨论会,以吸引海内外一些知名的学者的高度关注。
(二)探访首义公园。作为目前武汉市唯一的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及兼顾首义伤残军人生活而修建。公园沿山势逐级盘旋而建,陈列着大量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性建筑与物品,也生长着多种植物。首义公园则显得较为冷清。人们大多以此为健身休闲的场所,漠视其教育作用及意义。保护意识更显不够高,墙上有不少游客留下的痕迹。
在首义公园,瞻仰了烈士祠、革命先烈纪念墙与纪念碑。辛亥革命的首义精神是跳动的时代脉搏,揭示了荆楚人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武汉要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应弘扬首义精神,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长足动力。辛亥革命的历史精神随时代发展而历久弥新,不断延续,始终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开拓前进。应以“让现实承接历史,让历史启迪未来”的态度,进一步弘扬和继承辛亥革命精神,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探访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探访了辛亥革命博物馆。从外观上看,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场馆包括地下层,总共有4层,地下层是大门和管理处,一楼到三楼分别是一、二、三场馆,三楼开始往下,再是四、五、多媒体展厅。从第一场馆进去开始,就有一种浓烈的历史庄严感映入眼帘。场馆里面有文字介绍,有人形模拟,有情景再现,有文物资料等等。将一条历史主线展现得惟妙惟肖。
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后,产生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和崇敬感,似乎亲身体验了武昌起义的波澜壮阔。辛亥革命博物馆选址在当年武昌起义发生的地方,周围分布着许多辛亥革命的历史遗迹,昭示着后人对辛亥革命的祭奠,对辛亥英烈的敬慕。场馆用一些多媒体设备以更高端的先进科技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壮阔历史。此外,还设有后人对辛亥革命祭奠的专馆,反复播放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国家领导人参加武汉辛亥革命大型纪念活动的场景。从参观整个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过程中,处处可见国家、武汉市政府对辛亥革命历史的高度重视。这里是最生动形象地了解和学习辛亥革命历史的好场所。 据观察,有大学生、小孩、老人等各式各样的人来这里参观。参观结束后,我们访谈了场馆工作人员。据他们介绍,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很好,参观者有很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博物馆里有免费的讲解员,并对相关的研究人员及讲解员进行定期培训。据介绍,博物馆每天大约有两三千人参观。有不少是学校组织来馆参观的大中小学生。学校的组织、推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辛亥革命,有助于提升其民族自豪感。
(四)探访辛亥首义烈士陵园。辛亥革命烈士公墓在武汉市汉口球场路、利济北路和汉阳扁担山等处。在阳夏保卫战中,起义军阵亡将士4200人,由当时红十字会就地集中稍事掩埋,分布于汉口、汉阳,共有29处。解放后仅存4处,后合并为3处。一是球场路烈士公墓,俗称“六大堆”,单洞烈士公墓迁此。由砖墙围成长方形陵园,坐东朝西,园内有6座水泥浇筑的墓冢,高10.10米的纪念碑上刻有“辛亥首义烈士纪念碑”字样,正面刻辛亥老人喻育之撰写的碑文。二是利济北路烈士公墓。有围墙方形园陵,坐西朝东,园中央是水泥浇筑的大墓家,墓前立“辛亥首义烈士公墓”石碑,园内种植石榴花和常青树;三是扁担山铁血将士公墓。石碑上刻有“铁血精神民军起义阵亡诸烈士之墓”字样。
辛亥首义烈士陵园并不在闹市区,而是在一个相对比较静谧的住宅区,但陵园却没有那种静谧感。烈士陵园却成了孩子们嬉戏的场所。也许孩子们并不知道烈士陵园的庄严静穆,但理应知道的家长们,似乎缺少对烈士们应有的尊重意识,任凭孩子们嬉笑玩耍。培养孩子們缅怀先烈的感恩情怀,不仅仅是历史书本知识,更要利用历史遗迹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历史、感念先烈,还烈士陵园以静谧。
在革命烈士陵园里,遇到了一位仔细观看烈士陵园文字简介的古稀老人并对他进行了随机访谈。他说辛亥革命时还没有出生,但曾亲眼目睹了抗日将士为保卫大武汉英勇抗击日寇,不惜壮烈牺牲的场景。他深深感受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他们本可以当一个普通百姓,逃避战争保住性命,却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扛在肩上。他们活着理应得到政府和社会体恤,死后应得以安息。
二、辛亥革命历史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保护利用辛亥革命历史资源所存在的问题。武汉一些大的纪念场馆拥有优质的服务及讲解,能使游客充分感受遗址的文化气息,跟随历史的脚步,重新感受革命先烈的满腔热血与壮志豪情,体会深深地爱国之情。纪念长馆基础设施每天都有常规维护,定期深度维护,保证了纪念场馆的正常运转,但辛亥革命历史遗迹及历史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一是缺少灵活机动的服务机制。解说员每天讲解有固定时间及场次,未随客流量的变化而灵活调整。例如十一黄金周,每天客流量大约6000,但每天仍固定时间及场次的讲解,显然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二是缺少多种渠道的宣传与促销。缺少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采用撰写新闻稿,演讲稿,报告等多形式高频率地宣传报道及展示。三是馆内一些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数量较多,有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工作和接待游客过多,对一些游客的无心行为大声吼叫,有失水准,给游客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馆内应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工作人员及时间,设置合理的倒班制度。
(二)完善辛亥革命历史资源保护利用的对策。 一是强化
法制建设,为国家级文物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在国家《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出台完善有关国家级历史遗迹保护的详细规定,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建议把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国家级历史资源保护实施细则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加以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以“保护”为核心和前提,“抢救”是当务之急,“利用”是最终目的,“管理”是关键和保证。
二是加强执法检查,让历史遗迹的保护法律化轨道上健康发展。在责任承担方面,民事、行政、刑事手段要同时并举,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同时,管理部门本身由于渎职等造成严重后果的也要追求其法律责任。对破坏历史遗迹的行为,不论何人、何原因,都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是加强保护宣传,营造一个人人参与保护,保护历史资源光荣、损坏历史资源可耻的良好氛围。历史资源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名片,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汉市有很多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面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应该合理挖掘,强化宣传来打造旅游品牌,提高知名度,以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是改善场馆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优化用人环境,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系统,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目前我省文保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保护区建设面临的人才矛盾相当突出。因此,下力气培养和引进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已迫在眉睫。
五是依法加强管理,禁止一切可能损坏历史遗迹的经营活动。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努力做到“规划先行,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加大投入,多元筹资;强化管理,依法运行” 六是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是实行统一管理、保护体制。只设一个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实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协助或监督该主管部门工作。从体制上避免了多头管理或互相扯皮、推诿等状况。应整合我国由文化和文物两个部门共同主管的管理体制,尤其需要发挥县市一级地方政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功能。
一、辛亥革命历史遗迹实地探访情况
武汉共有辛亥革命历史遗迹35处,本次主要调研了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首义烈士陵园、首义公园。
(一)探访辛亥革命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我们怀着无限崇敬之情参观了纪念馆。进入馆内前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令人肃然起敬。南端有黎元洪拜黄兴为将的“拜将台”纪念碑,碑为方型,四面中突,顶呈锥体,锐利向上,有一种“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慨。纪念馆墙上悬挂着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匾额。红瓦覆顶,屋顶正中矗立“圭”字形望楼。主楼平面呈“山”字形,门前有门廊和回车道,前方及两翼为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
据了解,馆内有专门为游客讲解的解说员。经过讲解以及自己查阅资料,对纪念馆有了更深的了解。馆内设有鄂军都督会议厅、外交部等。鄂军都督府会议厅原为咨议局议事堂。会议厅有一面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军旗,民国成立后被搬定位民国陆军军旗。馆内“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展现了清朝末年的武汉、武昌起义从孕育到爆发、从鄂军都督府建立到民国肇建,再到首义后的武漢,全方位地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及影响。
据观察,馆内现代化设施较为完善,很多多媒体设备播放着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影像等。参观游客老少皆有,还有一些外国游客。游客都怀着对先烈的敬畏之情,看不到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旅游旺季,纪念馆每天平均接待约六、七千人次。一般时节,平均每天接待约为一、两千人次,周末约二、三千人次。馆内每天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清洁与维护,维护的经费大多来自政府拨款,也有一部分来自社会各界人员的捐款。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要接受一定的培训,要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纪念馆居然没有与相邻的黄鹤楼,首义广场等共同举办过任何活动。
总的来说,纪念馆的维护与管理都做得还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对游客的解说场次过少,不便于错过解说时间的游客对历史的了解。二是纪念馆知名度还不够高。据了解,提到武汉,大多数游客想到的都是黄鹤楼,而对辛亥革命纪念馆却知之甚少。作为湖北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显然还不够。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红色人文资源,各种遗址胜迹及纪念性建筑物,遍布武汉三镇。纪念馆应整合资源,打造完整的游览线路及品牌,举办推介活动,以此提高知名度,拓展市场实现共享共赢。
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纪念馆应多开展一些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开设面向大中小学生的辛亥革命历史讲堂,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定期组织本地党员干部接受辛亥革命先烈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洗礼,培养为国为民的公仆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逐渐淡去。对一部分市民来说,辛亥革命纪念馆似乎渐渐成了一个旅游休闲的场所,因此,要更注重服务质量和场馆环境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市民观光游览。可以举办对辛亥革命研究的学术讨论会,以吸引海内外一些知名的学者的高度关注。
(二)探访首义公园。作为目前武汉市唯一的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及兼顾首义伤残军人生活而修建。公园沿山势逐级盘旋而建,陈列着大量的辛亥革命的纪念性建筑与物品,也生长着多种植物。首义公园则显得较为冷清。人们大多以此为健身休闲的场所,漠视其教育作用及意义。保护意识更显不够高,墙上有不少游客留下的痕迹。
在首义公园,瞻仰了烈士祠、革命先烈纪念墙与纪念碑。辛亥革命的首义精神是跳动的时代脉搏,揭示了荆楚人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武汉要建设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应弘扬首义精神,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长足动力。辛亥革命的历史精神随时代发展而历久弥新,不断延续,始终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开拓前进。应以“让现实承接历史,让历史启迪未来”的态度,进一步弘扬和继承辛亥革命精神,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探访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探访了辛亥革命博物馆。从外观上看,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场馆包括地下层,总共有4层,地下层是大门和管理处,一楼到三楼分别是一、二、三场馆,三楼开始往下,再是四、五、多媒体展厅。从第一场馆进去开始,就有一种浓烈的历史庄严感映入眼帘。场馆里面有文字介绍,有人形模拟,有情景再现,有文物资料等等。将一条历史主线展现得惟妙惟肖。
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后,产生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和崇敬感,似乎亲身体验了武昌起义的波澜壮阔。辛亥革命博物馆选址在当年武昌起义发生的地方,周围分布着许多辛亥革命的历史遗迹,昭示着后人对辛亥革命的祭奠,对辛亥英烈的敬慕。场馆用一些多媒体设备以更高端的先进科技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壮阔历史。此外,还设有后人对辛亥革命祭奠的专馆,反复播放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国家领导人参加武汉辛亥革命大型纪念活动的场景。从参观整个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过程中,处处可见国家、武汉市政府对辛亥革命历史的高度重视。这里是最生动形象地了解和学习辛亥革命历史的好场所。 据观察,有大学生、小孩、老人等各式各样的人来这里参观。参观结束后,我们访谈了场馆工作人员。据他们介绍,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很好,参观者有很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博物馆里有免费的讲解员,并对相关的研究人员及讲解员进行定期培训。据介绍,博物馆每天大约有两三千人参观。有不少是学校组织来馆参观的大中小学生。学校的组织、推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辛亥革命,有助于提升其民族自豪感。
(四)探访辛亥首义烈士陵园。辛亥革命烈士公墓在武汉市汉口球场路、利济北路和汉阳扁担山等处。在阳夏保卫战中,起义军阵亡将士4200人,由当时红十字会就地集中稍事掩埋,分布于汉口、汉阳,共有29处。解放后仅存4处,后合并为3处。一是球场路烈士公墓,俗称“六大堆”,单洞烈士公墓迁此。由砖墙围成长方形陵园,坐东朝西,园内有6座水泥浇筑的墓冢,高10.10米的纪念碑上刻有“辛亥首义烈士纪念碑”字样,正面刻辛亥老人喻育之撰写的碑文。二是利济北路烈士公墓。有围墙方形园陵,坐西朝东,园中央是水泥浇筑的大墓家,墓前立“辛亥首义烈士公墓”石碑,园内种植石榴花和常青树;三是扁担山铁血将士公墓。石碑上刻有“铁血精神民军起义阵亡诸烈士之墓”字样。
辛亥首义烈士陵园并不在闹市区,而是在一个相对比较静谧的住宅区,但陵园却没有那种静谧感。烈士陵园却成了孩子们嬉戏的场所。也许孩子们并不知道烈士陵园的庄严静穆,但理应知道的家长们,似乎缺少对烈士们应有的尊重意识,任凭孩子们嬉笑玩耍。培养孩子們缅怀先烈的感恩情怀,不仅仅是历史书本知识,更要利用历史遗迹让孩子们学会尊重历史、感念先烈,还烈士陵园以静谧。
在革命烈士陵园里,遇到了一位仔细观看烈士陵园文字简介的古稀老人并对他进行了随机访谈。他说辛亥革命时还没有出生,但曾亲眼目睹了抗日将士为保卫大武汉英勇抗击日寇,不惜壮烈牺牲的场景。他深深感受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他们本可以当一个普通百姓,逃避战争保住性命,却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扛在肩上。他们活着理应得到政府和社会体恤,死后应得以安息。
二、辛亥革命历史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保护利用辛亥革命历史资源所存在的问题。武汉一些大的纪念场馆拥有优质的服务及讲解,能使游客充分感受遗址的文化气息,跟随历史的脚步,重新感受革命先烈的满腔热血与壮志豪情,体会深深地爱国之情。纪念长馆基础设施每天都有常规维护,定期深度维护,保证了纪念场馆的正常运转,但辛亥革命历史遗迹及历史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一是缺少灵活机动的服务机制。解说员每天讲解有固定时间及场次,未随客流量的变化而灵活调整。例如十一黄金周,每天客流量大约6000,但每天仍固定时间及场次的讲解,显然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二是缺少多种渠道的宣传与促销。缺少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采用撰写新闻稿,演讲稿,报告等多形式高频率地宣传报道及展示。三是馆内一些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数量较多,有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工作和接待游客过多,对一些游客的无心行为大声吼叫,有失水准,给游客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馆内应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工作人员及时间,设置合理的倒班制度。
(二)完善辛亥革命历史资源保护利用的对策。 一是强化
法制建设,为国家级文物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建议在国家《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出台完善有关国家级历史遗迹保护的详细规定,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建议把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作为国家级历史资源保护实施细则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加以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以“保护”为核心和前提,“抢救”是当务之急,“利用”是最终目的,“管理”是关键和保证。
二是加强执法检查,让历史遗迹的保护法律化轨道上健康发展。在责任承担方面,民事、行政、刑事手段要同时并举,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同时,管理部门本身由于渎职等造成严重后果的也要追求其法律责任。对破坏历史遗迹的行为,不论何人、何原因,都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是加强保护宣传,营造一个人人参与保护,保护历史资源光荣、损坏历史资源可耻的良好氛围。历史资源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名片,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汉市有很多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面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应该合理挖掘,强化宣传来打造旅游品牌,提高知名度,以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是改善场馆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优化用人环境,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系统,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目前我省文保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保护区建设面临的人才矛盾相当突出。因此,下力气培养和引进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已迫在眉睫。
五是依法加强管理,禁止一切可能损坏历史遗迹的经营活动。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努力做到“规划先行,准确定位;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加大投入,多元筹资;强化管理,依法运行” 六是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比较成功的国家都是实行统一管理、保护体制。只设一个对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实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协助或监督该主管部门工作。从体制上避免了多头管理或互相扯皮、推诿等状况。应整合我国由文化和文物两个部门共同主管的管理体制,尤其需要发挥县市一级地方政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