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市拥有优雅的城市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规划,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这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片,也是全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不仅丰富了吉林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也全方位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吉林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吉林市的比较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秀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清水绿带”工程的神游之笔,使吉林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多项殊荣。
2、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桦甸市寿山仙人洞旧石器人类洞穴遗址到2200多年前诞生的东北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夫余国在吉林市定都;从满族发祥地和清朝“龙兴之地”到长达278年的吉林省省会所在地,因而吉林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吉林市是中国满族的主要聚居区,现有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60余万人。绚丽多姿的满族、朝鲜族文化是吉林市地域文化的瑰宝。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为江城增添了无穷魅力。吉林市作为清朝“龙兴之地”,康、乾二帝巡幸吉林,展示了清祭祖文化的恢宏场面。清代皇帝特旨设立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成为研究清代经济和社会的窗口。自清道光年解除封禁后,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大批移民迁入与当地居民融合,产生了粗犷、奔放、独具地方特色的关东文化。
二、主要问题
“中国魅力城市”作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反映城市管理建设水平的标志,是建立在全面的、现代城市管理科学基础上的。但是吉林市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发挥到极至,还有许多缺失需要改善:
1、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建设轻规划、重经济轻文化、重现代风格轻文物古迹保护、重政府行政行为轻专家决策建议。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曾存在大量的文物古迹。历届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很少把文物古迹保护列入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康熙、雍正年间建的西、北两个清真寺建筑群因扩道之需而被拆除:王百川故居、王友三故居、观音古刹、吉林文庙都被高楼大厦包围在窄小的空间里难睹尊容。国家《文物保护法》中必须设定保护区范围的要求在吉林市没有具体落实。所有这些,都制约了吉林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难展优势风彩。
2、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缺乏力度,各自为政,管理零乱,私拆乱建现象严重。吉林北山古寺庙群,目前分别隶属北山旅游开发区、市宗教局和佛协等部门分别管理。东侧山上摊位成排,可谓商贾气浓,文化气息少,自然景观破坏大,大煞风景。最南边关帝庙古戏台擅自用水泥改修,变成佛台;个别香客用房和僧人宿舍被随意拆除,建起了现代风格的三层楼房。魁府作为乌拉古城和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重要遗迹,因经费短缺和疏于维修已破败不堪。如再不注意保护,再过几年这些文物将荡然无存或不论不类。
3、对吉林地区满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发掘、保护、宣传力度不够,民族趋同度加深,地域民族特色缺失。多数满族乡镇只用汉字书写,满族语言文字已近消失。萨满祭祀、服饰、歌舞、建筑民居、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凡能反映满族文化和社会风俗印迹的表现形式都处在失传边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出国打工,多数朝鲜族乡村举办民俗村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火爆景象不见了,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已失去往日的繁荣。为满族发祥地之一的乌拉街满族镇,白手起家创建的吉林市唯一的满族镇史展室,因资金短缺,布展水平较低,难以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吉林市戏曲剧团作为吉林市最能体现关东文化风情的专业剧团,其办团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与“魅力城市”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三、对策与建议
1、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建立领导机构,完善整体规划。作为反映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衡量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昭示着城市建设的美好未来,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而创建“中国魅力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整体运筹。吉林市委、市政府应成立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文化、文物保护、民族、宗教、旅游、环保、新闻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吉林市魅力城市建设委员会和专家论证咨询委员会,对吉林市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文学艺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估论证,将各行业的保护、发展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创建魅力城市总体规划中,使地域文化发展与城市全面发展相配套。
2、充分利用文化遗产,飘红江城历史风韵。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与品位的提升,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氛围的外在体现。随着近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及资料不断被发现,为吉林市的地方历史提供了新的佐证,也为吉林市有待恢复的历史陈列馆奠定了物质基础。吉林市应在保护好文物主体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择具有各时期代表性的建筑加以展示。如“熙洽公馆”可辟为“东北沦陷十四年展览馆”:“王百川故居”亦可辟为“吉林满族民俗博物馆”;“毓文中学旧址”除“金日成纪念堂”外,还可增设“吉林近代教育历史陈列馆”;乌拉街“魁府”可辟为“清代打牲乌拉历史陈列馆”;“吉林机器局”可辟为“吉林近代工业史展览馆”和“吉林钱币历史博物馆”等。应尽快恢复市博物馆的历史陈列。在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增强家乡人民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吉林市旅游业增加了人文旅游项目,使更多的海内外人士了解吉林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民俗。
3、把握历史积蕴,再造人文景观。吉林市以其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而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在整个东北的各个历史时期,曾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历史人物。如夫余国始祖东明、高句丽始祖朱蒙、金国开国元勋完颜布尹、明代钦委造船总兵官刘清、明代乌拉国始祖纳齐布禄、清初监造吉林城的副都统安珠瑚、清代抗俄名将萨布素、征西将军金顺、一代骁将额勒登保、抗俄名将扬凤翔、抗倭名将伊克唐阿、淘金王韩登举,富甲一方的吉林牛子厚,“吉林三杰”,抗日英雄魏拯民,辛亥革命英烈熊成基等,他们为抵御外辱,维护国家尊严和疆域领土完整,为开发、保卫和建设吉林这块黑土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部分遗迹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众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则让我们为之骄傲。建议建立“吉林历史名人雕塑园(群)”,这一人文景观将对吉林市的对外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让更多的友人了解吉林历史的同时,“雕塑园”亦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内涵的文化反映。
4、合理利用古迹,打造影视基地。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全球影视业飞速发展,吉林市这座独具特色的边塞城市,以其特有 的历史背景引来了众多海内外影视剧组。自改革开放以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吉海铁路总站旧址”先后有刘德华、吴剑豪、刘晓庆、方静、牛振华、侯天来、潘长江等国内外明星、著名导演,内地和港台影视剧组以此做外景地拍摄影视作品,展示吉林的地方历史。“吉海铁路总站旧址”的周边环境极具开发潜力,要对其周边环境精心规划,建成二、三十年代风格的历史街区与“总站”历史背景相互映,成为城市影视拍摄基地,以一种文化产业进行整管,促进吉林市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5、设置展示平台,活跃藏品交流。随着国内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艺术品收藏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许多商家的投资项目。吉林市是东北各个历史时期较为系统的一个区域,也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蕴丰厚,众多具有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的民间艺术品均有收藏。吉林市目前尚无一个完整系统和规范的艺术品藏品交流市场和拍卖机构,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地早就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春秋两季拍卖时成交额均达亿元以上。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对地方文化发展起到了极积的推动作用。要建立“吉林市艺术品、收藏品、民间工艺品交易中心”。对吉林市收藏经营者进行规范管理,定期举行民间收藏品、艺术品、民间工艺品拍卖会,形成民间藏品、艺术品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提升江城的文化品位,活跃艺术品市场。
6、利用艺术形式,展示关东文化。在全国大的文化背景下,众多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给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生机。近年来,吉林市的文学、影视、舞台艺术品创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大有崛起之势,艺术水准也有了长足发展。从内容上看,作品以当代都市情感为题材,本土历史和具有关东地域风情的艺术作品很少。艺术创作应以本民族和本地域的乡土文化为根基,才能使众多作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要扶植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影视、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创作集体和乡土作家队伍,生产出一批极具关东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好作品;拍摄一部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反映吉林历史和独特关东风情为题材的长篇历史电视剧;拍摄一批以历史文物、考古文化为主线,从远古人类最早出现引出吉林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具有深邃历史感的大型专题系列片“历史文化名城一吉林市”:拍摄一部具有关东民俗地域风情,展示城乡景物的风光专题片“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编排创作一台具有满族民情的歌舞或戏剧;组织美术团体创作出一批具有吉林风情的美术作品,从每个侧面向世人展示魅力城市深邃的历史文化和关东风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食粮一“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消费的激增。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是旅游的主题,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游、娱、购、食、住、行之中,而旅游业本身即是一项文化产业,它以其自身的优势调动了其它文化产业的因素。文化产业还包括信息传媒、影视、新闻出版、艺术品拍卖、娱乐演出业等相关门类。文化资源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附加值的先进文化生产力,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有着长期建立的复杂而完备的产业链。文化之所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丰裕社会的到来,文化已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吉林省工程咨询中心)
(责任编辑:一 丁)
一、吉林市的比较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秀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清水绿带”工程的神游之笔,使吉林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多项殊荣。
2、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桦甸市寿山仙人洞旧石器人类洞穴遗址到2200多年前诞生的东北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夫余国在吉林市定都;从满族发祥地和清朝“龙兴之地”到长达278年的吉林省省会所在地,因而吉林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吉林市是中国满族的主要聚居区,现有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60余万人。绚丽多姿的满族、朝鲜族文化是吉林市地域文化的瑰宝。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为江城增添了无穷魅力。吉林市作为清朝“龙兴之地”,康、乾二帝巡幸吉林,展示了清祭祖文化的恢宏场面。清代皇帝特旨设立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成为研究清代经济和社会的窗口。自清道光年解除封禁后,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大批移民迁入与当地居民融合,产生了粗犷、奔放、独具地方特色的关东文化。
二、主要问题
“中国魅力城市”作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反映城市管理建设水平的标志,是建立在全面的、现代城市管理科学基础上的。但是吉林市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发挥到极至,还有许多缺失需要改善:
1、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建设轻规划、重经济轻文化、重现代风格轻文物古迹保护、重政府行政行为轻专家决策建议。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曾存在大量的文物古迹。历届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很少把文物古迹保护列入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康熙、雍正年间建的西、北两个清真寺建筑群因扩道之需而被拆除:王百川故居、王友三故居、观音古刹、吉林文庙都被高楼大厦包围在窄小的空间里难睹尊容。国家《文物保护法》中必须设定保护区范围的要求在吉林市没有具体落实。所有这些,都制约了吉林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难展优势风彩。
2、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缺乏力度,各自为政,管理零乱,私拆乱建现象严重。吉林北山古寺庙群,目前分别隶属北山旅游开发区、市宗教局和佛协等部门分别管理。东侧山上摊位成排,可谓商贾气浓,文化气息少,自然景观破坏大,大煞风景。最南边关帝庙古戏台擅自用水泥改修,变成佛台;个别香客用房和僧人宿舍被随意拆除,建起了现代风格的三层楼房。魁府作为乌拉古城和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重要遗迹,因经费短缺和疏于维修已破败不堪。如再不注意保护,再过几年这些文物将荡然无存或不论不类。
3、对吉林地区满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发掘、保护、宣传力度不够,民族趋同度加深,地域民族特色缺失。多数满族乡镇只用汉字书写,满族语言文字已近消失。萨满祭祀、服饰、歌舞、建筑民居、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凡能反映满族文化和社会风俗印迹的表现形式都处在失传边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大批朝鲜族青壮年出国打工,多数朝鲜族乡村举办民俗村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火爆景象不见了,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已失去往日的繁荣。为满族发祥地之一的乌拉街满族镇,白手起家创建的吉林市唯一的满族镇史展室,因资金短缺,布展水平较低,难以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吉林市戏曲剧团作为吉林市最能体现关东文化风情的专业剧团,其办团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与“魅力城市”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三、对策与建议
1、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建立领导机构,完善整体规划。作为反映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衡量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昭示着城市建设的美好未来,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而创建“中国魅力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整体运筹。吉林市委、市政府应成立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文化、文物保护、民族、宗教、旅游、环保、新闻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吉林市魅力城市建设委员会和专家论证咨询委员会,对吉林市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文学艺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估论证,将各行业的保护、发展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创建魅力城市总体规划中,使地域文化发展与城市全面发展相配套。
2、充分利用文化遗产,飘红江城历史风韵。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与品位的提升,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氛围的外在体现。随着近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及资料不断被发现,为吉林市的地方历史提供了新的佐证,也为吉林市有待恢复的历史陈列馆奠定了物质基础。吉林市应在保护好文物主体的前提下,有计划地选择具有各时期代表性的建筑加以展示。如“熙洽公馆”可辟为“东北沦陷十四年展览馆”:“王百川故居”亦可辟为“吉林满族民俗博物馆”;“毓文中学旧址”除“金日成纪念堂”外,还可增设“吉林近代教育历史陈列馆”;乌拉街“魁府”可辟为“清代打牲乌拉历史陈列馆”;“吉林机器局”可辟为“吉林近代工业史展览馆”和“吉林钱币历史博物馆”等。应尽快恢复市博物馆的历史陈列。在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增强家乡人民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吉林市旅游业增加了人文旅游项目,使更多的海内外人士了解吉林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民俗。
3、把握历史积蕴,再造人文景观。吉林市以其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而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在整个东北的各个历史时期,曾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历史人物。如夫余国始祖东明、高句丽始祖朱蒙、金国开国元勋完颜布尹、明代钦委造船总兵官刘清、明代乌拉国始祖纳齐布禄、清初监造吉林城的副都统安珠瑚、清代抗俄名将萨布素、征西将军金顺、一代骁将额勒登保、抗俄名将扬凤翔、抗倭名将伊克唐阿、淘金王韩登举,富甲一方的吉林牛子厚,“吉林三杰”,抗日英雄魏拯民,辛亥革命英烈熊成基等,他们为抵御外辱,维护国家尊严和疆域领土完整,为开发、保卫和建设吉林这块黑土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部分遗迹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众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则让我们为之骄傲。建议建立“吉林历史名人雕塑园(群)”,这一人文景观将对吉林市的对外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让更多的友人了解吉林历史的同时,“雕塑园”亦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内涵的文化反映。
4、合理利用古迹,打造影视基地。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全球影视业飞速发展,吉林市这座独具特色的边塞城市,以其特有 的历史背景引来了众多海内外影视剧组。自改革开放以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吉海铁路总站旧址”先后有刘德华、吴剑豪、刘晓庆、方静、牛振华、侯天来、潘长江等国内外明星、著名导演,内地和港台影视剧组以此做外景地拍摄影视作品,展示吉林的地方历史。“吉海铁路总站旧址”的周边环境极具开发潜力,要对其周边环境精心规划,建成二、三十年代风格的历史街区与“总站”历史背景相互映,成为城市影视拍摄基地,以一种文化产业进行整管,促进吉林市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5、设置展示平台,活跃藏品交流。随着国内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艺术品收藏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许多商家的投资项目。吉林市是东北各个历史时期较为系统的一个区域,也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蕴丰厚,众多具有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的民间艺术品均有收藏。吉林市目前尚无一个完整系统和规范的艺术品藏品交流市场和拍卖机构,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地早就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春秋两季拍卖时成交额均达亿元以上。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对地方文化发展起到了极积的推动作用。要建立“吉林市艺术品、收藏品、民间工艺品交易中心”。对吉林市收藏经营者进行规范管理,定期举行民间收藏品、艺术品、民间工艺品拍卖会,形成民间藏品、艺术品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提升江城的文化品位,活跃艺术品市场。
6、利用艺术形式,展示关东文化。在全国大的文化背景下,众多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给文化、艺术领域带来了生机。近年来,吉林市的文学、影视、舞台艺术品创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大有崛起之势,艺术水准也有了长足发展。从内容上看,作品以当代都市情感为题材,本土历史和具有关东地域风情的艺术作品很少。艺术创作应以本民族和本地域的乡土文化为根基,才能使众多作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要扶植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影视、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创作集体和乡土作家队伍,生产出一批极具关东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好作品;拍摄一部以历史人物为主线,反映吉林历史和独特关东风情为题材的长篇历史电视剧;拍摄一批以历史文物、考古文化为主线,从远古人类最早出现引出吉林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具有深邃历史感的大型专题系列片“历史文化名城一吉林市”:拍摄一部具有关东民俗地域风情,展示城乡景物的风光专题片“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编排创作一台具有满族民情的歌舞或戏剧;组织美术团体创作出一批具有吉林风情的美术作品,从每个侧面向世人展示魅力城市深邃的历史文化和关东风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食粮一“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消费的激增。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是旅游的主题,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游、娱、购、食、住、行之中,而旅游业本身即是一项文化产业,它以其自身的优势调动了其它文化产业的因素。文化产业还包括信息传媒、影视、新闻出版、艺术品拍卖、娱乐演出业等相关门类。文化资源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附加值的先进文化生产力,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有着长期建立的复杂而完备的产业链。文化之所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丰裕社会的到来,文化已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吉林省工程咨询中心)
(责任编辑:一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