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县的五年级数学期末能力测试在解决问题的测试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题目是这样的:一只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dm、宽8dm、高5dm,水深2.8dm。如果投入一块棱长为6dm的正方体铁块,缸里的水溢出多少升?评卷时,我看到参考答案计算结果是4升。评卷时老师们对教研室所给出的参考答案存有异议,认为应该是40升。结果在评卷组长们的细细考究之下,发现老师们在解答这道题中的解法是错误的。而这道题之所以会出错,是因为老师们在解题的时都忽略了一个细节问题,就是没有考虑到棱长6分米的小正方体,它的高比大长方体的高多出了1分米,所以要想把正方体整个放进高是5分米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无论怎么放,都不可能把整个正方体都放到缸中。所以在计算放入缸中正方体所占的体积时应该只计算5分米的高,也就相当于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而老师们的计算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无独有偶,在配套练习中类似的的计算答案中也犯了和老师们同样的计算错误,忽略了物体高度这个细节。因为受练习中错误答案的误导,造成教师对计算过程没有过多的质疑,对学生解题时出现不同的答案也没有更多的关注,且一味地认为计算结果与书中答案吻合也就理所当然的正确无误了,最后把孩子们的正确计算判成了错误。突然就很庆幸自己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答案的参照,不然难免也会犯下和老师们一样的错误。为什么大部分的教师都会出这样的错误呢?透过这一错误现象,引起了我对数学日常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从错误中思考教师的质疑能力的缺失。前不久看到全国特级教师华应龙书写的一篇随笔“从来如此,便对么?”,大意是书写他对圆的认识教学中判断“圆的半径都相等”这一命题时,为什么要加上在“同一个圆里”这一规定做出了自己对教材的大胆质疑。读后让我感受到特级教师对教材、对新理念实施的质疑能力果然是独到精妙,不同凡响。仔细想想,教材尚且存在欠妥之处,更何况是配套练习中的一个计算答案。而我们的教师之所以会在解题和讲解时犯错,就是因为教师缺乏这种对教材,对问题,对固有答案的质疑,总认为教材上的就是标准的,书上给出的答案就是无错的。新课程的实施,理论工作者早就论证了“教师是教材的建设者”,但由于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教材、对问题的探究和质疑,所以才会对出现的错误现象习焉不察,习以为常,习非成是。
思考二:从错误中反观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丢失。对于这道题的计算,其实有一部分学生解答时也有自己的思考,可是最后还是屈服在教师的所谓正确答案的指挥棒下,而成了正确思路下的错误牺牲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让我想起在教师的课堂上,常常会听到教师的一句口头禅“还有问题吗?”学生不是默不作声,就是说没有,似是真的没有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课堂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所在。这正好又印证了自己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的一段文字:“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发问,美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发问,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看到这样的描述,当时心里就想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也蕴含着培养模式的差异,更折射出教育思想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我们的老师把教会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学生往往把听懂知识作为自己听课的目标,如此一堂课下来,如果老师教的学生全学会了那便万事大吉,皆大欢喜。试想面对这样的伪问题现象学生的发展何在?我们的课堂确确实实是太注重为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了,对于学生提出的真问题却经常是置之不理。久之,学生便养成了听之信之的学习习惯,问题意识也就有意无意的被抹杀了。
思考三:从错误中思考民主课堂的营造。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本身是有个性和思想的,在孩子的想法里没有那么多经验,也没有那么多规矩,这就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善于从新的角度去想问题,善于用新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而这些孩子“与众不同”的天性需要民主课堂的这方沃土,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师生的民主合作,增加平等讨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意见提出质疑。对于教师的出错,我们千万不能以“我是考你们的”或者“别钻牛角尖”等来搪塞和推诿学生。而应是在错误之后敢于正视错误,冷静及时作出分析、判断,调整教学方案,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持一种阳光的心态来观照学生的错误,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善于从学生95%的错误中去寻找和发现那5%正确而有价值的东西,给予鼓励和肯定,并积极的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利用差错并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面转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恩格斯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错误中学习。教学中的错误利用好了会成为一种难得的资源,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如此。其实,错误的价值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我们出错后能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如果大家都能在错误之后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养成凡事都能多想一想的习惯,引领学生从错误中学会求知,那么差错也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思考一:从错误中思考教师的质疑能力的缺失。前不久看到全国特级教师华应龙书写的一篇随笔“从来如此,便对么?”,大意是书写他对圆的认识教学中判断“圆的半径都相等”这一命题时,为什么要加上在“同一个圆里”这一规定做出了自己对教材的大胆质疑。读后让我感受到特级教师对教材、对新理念实施的质疑能力果然是独到精妙,不同凡响。仔细想想,教材尚且存在欠妥之处,更何况是配套练习中的一个计算答案。而我们的教师之所以会在解题和讲解时犯错,就是因为教师缺乏这种对教材,对问题,对固有答案的质疑,总认为教材上的就是标准的,书上给出的答案就是无错的。新课程的实施,理论工作者早就论证了“教师是教材的建设者”,但由于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教材、对问题的探究和质疑,所以才会对出现的错误现象习焉不察,习以为常,习非成是。
思考二:从错误中反观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丢失。对于这道题的计算,其实有一部分学生解答时也有自己的思考,可是最后还是屈服在教师的所谓正确答案的指挥棒下,而成了正确思路下的错误牺牲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让我想起在教师的课堂上,常常会听到教师的一句口头禅“还有问题吗?”学生不是默不作声,就是说没有,似是真的没有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课堂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所在。这正好又印证了自己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的一段文字:“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发问,美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发问,这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看到这样的描述,当时心里就想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差异,也蕴含着培养模式的差异,更折射出教育思想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我们的老师把教会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学生往往把听懂知识作为自己听课的目标,如此一堂课下来,如果老师教的学生全学会了那便万事大吉,皆大欢喜。试想面对这样的伪问题现象学生的发展何在?我们的课堂确确实实是太注重为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了,对于学生提出的真问题却经常是置之不理。久之,学生便养成了听之信之的学习习惯,问题意识也就有意无意的被抹杀了。
思考三:从错误中思考民主课堂的营造。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的学生本身是有个性和思想的,在孩子的想法里没有那么多经验,也没有那么多规矩,这就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善于从新的角度去想问题,善于用新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而这些孩子“与众不同”的天性需要民主课堂的这方沃土,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师生的民主合作,增加平等讨论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意见提出质疑。对于教师的出错,我们千万不能以“我是考你们的”或者“别钻牛角尖”等来搪塞和推诿学生。而应是在错误之后敢于正视错误,冷静及时作出分析、判断,调整教学方案,采取补救措施。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持一种阳光的心态来观照学生的错误,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善于从学生95%的错误中去寻找和发现那5%正确而有价值的东西,给予鼓励和肯定,并积极的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利用差错并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面转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恩格斯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错误中学习。教学中的错误利用好了会成为一种难得的资源,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如此。其实,错误的价值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我们出错后能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如果大家都能在错误之后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养成凡事都能多想一想的习惯,引领学生从错误中学会求知,那么差错也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