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痰细胞学特点进行临床价值的分析和研究。方法:2003年4月至2010年9月,共治疗5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6例,实验组(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26例。对这两组患者进行痰细胞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ECP、嗜酸性粒细胞之间差异显著( P< 0. 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是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明显特征。运用痰细胞学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痰细胞学;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01-01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发生在支气管黏膜,气管及周围组织。其主要特点是有痰、长时间咳嗽伴随喘息、复发。细菌、病毒反复感染是支气管炎产生的主要原因。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非过敏因素、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可逆性、发作性、广泛性支气管炎症和阻塞性疾病。主要特点为发作性咳嗽、喘息和带有喘鸣声音、呼吸困难。也有少数患者的只表现为顽固性咳嗽[1]。两者特征相似,治疗方法各异。为识别咳嗽型哮喘患者,对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痰细胞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基本资料:
对2003年4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检查,分为对照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6例,实验组(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26例。对照组26例:女性11例、男性15例,年龄介于28岁至67岁,平均年龄50.7岁;病程6个月至11年,平均6年。实验组患者26例:女性13例、男性13例,年龄介于29岁至70岁,平均年龄52.7岁;病程4个月至10年,平均5年。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可进行比较。
1.1.2 咳嗽变异型哮喘症状:
⑴发作时可听到双肺的哮鸣音,呈广泛性、散在性、主要位于呼气期等;⑵咳嗽呈复发性,喘息,胸口发闷等;⑶经治疗后,上述症状可有所改善或自发得到改善,不发作时如同常人[2]。
1.1.3 慢性支气管炎症状:
⑴有呼吸功能测定、X线片等检查的客观依据,每年不足三个月的发病时间;⑵咳嗽时,有痰咳出同时喘息,每年三个月发病时间,连续时间多于两年;⑶可排除其他肺、心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测定气道反应性:
FEV1基础值的测定, 取两次测出的最高值。根据FEV1基础值与70%预计值的比较,决定采用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
1.2.2 诱导痰液并处理:
患者清洁口腔后:①吸入沙丁胺醇200ug;②吸入5-8 ml 3%超声雾化高渗盐水后,有痰咯出;③将痰液放在培养皿上;④加入二硫苏糖醇(浓度为0. 1%),体积为4 倍体积痰液,震荡 10min;⑤将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加入其中,震荡6min;⑥2 000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⑦制细胞涂片;⑧用光镜观察Wright 氏染色后的涂片,对细胞进行分类,计算各炎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1.2.3 测定痰上清液中的ECP:
荧光酶免疫法测定ECP的量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应使用SPSS13.0软件。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并用x±s表示,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痰液中明显增多ECP、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中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发生在支气管黏膜,气管及周围组织。其主要特点是有痰、长时间咳嗽伴随喘息、复发。细菌、病毒反复感染是支气管炎产生的主要原因。
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非过敏因素、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可逆性、发作性、广泛性支气管炎症和阻塞性疾病。哮喘病发作机制主要是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其活化后导致ECP产生,ECP是一种毒性蛋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组胺被诱导释放,肥大细胞是主要细胞;②破坏细胞、介导位于气道上表皮的细胞;③气道炎症的产生[3]。
本实验中:实验组痰液中明显增多ECP、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随着不断完善的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痰细胞学被认成为是较为有效、快速鉴别气道炎症的方法。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气道炎症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痰液中的细胞通过痰细胞学技术分类后,计数。这有利于诊断患者病因。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陈颧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33.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267.
目的: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痰细胞学特点进行临床价值的分析和研究。方法:2003年4月至2010年9月,共治疗5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6例,实验组(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26例。对这两组患者进行痰细胞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ECP、嗜酸性粒细胞之间差异显著( P< 0. 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是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的明显特征。运用痰细胞学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痰细胞学;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01-01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发生在支气管黏膜,气管及周围组织。其主要特点是有痰、长时间咳嗽伴随喘息、复发。细菌、病毒反复感染是支气管炎产生的主要原因。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非过敏因素、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可逆性、发作性、广泛性支气管炎症和阻塞性疾病。主要特点为发作性咳嗽、喘息和带有喘鸣声音、呼吸困难。也有少数患者的只表现为顽固性咳嗽[1]。两者特征相似,治疗方法各异。为识别咳嗽型哮喘患者,对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痰细胞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基本资料:
对2003年4月至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检查,分为对照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6例,实验组(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26例。对照组26例:女性11例、男性15例,年龄介于28岁至67岁,平均年龄50.7岁;病程6个月至11年,平均6年。实验组患者26例:女性13例、男性13例,年龄介于29岁至70岁,平均年龄52.7岁;病程4个月至10年,平均5年。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可进行比较。
1.1.2 咳嗽变异型哮喘症状:
⑴发作时可听到双肺的哮鸣音,呈广泛性、散在性、主要位于呼气期等;⑵咳嗽呈复发性,喘息,胸口发闷等;⑶经治疗后,上述症状可有所改善或自发得到改善,不发作时如同常人[2]。
1.1.3 慢性支气管炎症状:
⑴有呼吸功能测定、X线片等检查的客观依据,每年不足三个月的发病时间;⑵咳嗽时,有痰咳出同时喘息,每年三个月发病时间,连续时间多于两年;⑶可排除其他肺、心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测定气道反应性:
FEV1基础值的测定, 取两次测出的最高值。根据FEV1基础值与70%预计值的比较,决定采用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
1.2.2 诱导痰液并处理:
患者清洁口腔后:①吸入沙丁胺醇200ug;②吸入5-8 ml 3%超声雾化高渗盐水后,有痰咯出;③将痰液放在培养皿上;④加入二硫苏糖醇(浓度为0. 1%),体积为4 倍体积痰液,震荡 10min;⑤将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加入其中,震荡6min;⑥2 000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⑦制细胞涂片;⑧用光镜观察Wright 氏染色后的涂片,对细胞进行分类,计算各炎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1.2.3 测定痰上清液中的ECP:
荧光酶免疫法测定ECP的量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应使用SPSS13.0软件。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并用x±s表示,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痰液中明显增多ECP、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中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发生在支气管黏膜,气管及周围组织。其主要特点是有痰、长时间咳嗽伴随喘息、复发。细菌、病毒反复感染是支气管炎产生的主要原因。
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非过敏因素、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可逆性、发作性、广泛性支气管炎症和阻塞性疾病。哮喘病发作机制主要是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其活化后导致ECP产生,ECP是一种毒性蛋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组胺被诱导释放,肥大细胞是主要细胞;②破坏细胞、介导位于气道上表皮的细胞;③气道炎症的产生[3]。
本实验中:实验组痰液中明显增多ECP、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照组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随着不断完善的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痰细胞学被认成为是较为有效、快速鉴别气道炎症的方法。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气道炎症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痰液中的细胞通过痰细胞学技术分类后,计数。这有利于诊断患者病因。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陈颧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33.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