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造园与书籍设计之间的内在同一关系,重点研究了传统造园思想对书籍的设计目标、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启示与指导,希望能通过分析给出启示,提高书籍设计的整体质量,构建新的现代书籍设计体系。
关键词:造园 书籍 设计 意境 视觉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园林是按一定的艺术构思而建成的人工生态环境,是融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东方文化系统,中国古代园林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集中、最全面、最立体的展示,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而书籍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一个载体,作为人类文化积累和知识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它承载东西、包罗万象,是世界各种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媒介。书籍自身所具备的综合性、媒介性、艺术性,以及其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和艺术气息,更与传统园林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而言,它们之间也形成了内在的统一与高度的契合。我们知道,文人阶层是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推动者和主要的参与者,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造园思想和园林的风格取向,历史上,藉由文人士大夫之手曾把古典园林设计推向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同时,文人也是书籍内容与形式的创作主体与主要参与者,书籍是文人阶层重要的身份标识与文化象征,书籍往往代表着文人的学术追求,字里行间浸透着文人的人生理想与现实抱负,书籍内容的编撰,书籍形式的设计则直接体现了文人的主体意识、心理结构、精神需要和文化观念。由此可见,中国造园思想与书籍设计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割舍不开的内在关联,更构建了园林造景与书籍设计,观景与阅读之间的美好的文化情缘。正如著名旅非作家恺蒂在《书里的风景》一文中提到:“在爱书人、收藏家的眼中,书籍的装帧(Book binding)向来很重要,看书如看景,流水、清风,都在书的眉批之间,在温润的纸质之间,在封面、书脊、扉页饰成的每一个细微处。”
是的,恺蒂描写的书籍与设计装帧之间这种难以割舍的血脉关系,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设计观的启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传统造园思想同样适用于现代书籍设计,现代书籍设计也需要统筹规划、精细布局、精雕细琢,从而实现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的完美统一,由此营造“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一 情景交融与书籍的设计之旨
中国传统造园以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根本要旨,“情景交融”是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传统美学中“缘情”中的“情”往往与外在事物的“景”相互融通,传统园林设计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缘情布景等手法,真正使“景”和“情”完美融合,实现了“缘情”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书籍中徜徉就犹如在精美的传统园林中栖息游赏,沉醉其间,令人流连忘返。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书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交融的过程,是人和书实现了完美统一的过程,读者沉浸在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中,正如作家彭程在《镜子和容貌》一文中所描绘的:“人选择书的同时,本身也在为书所侵占——它们的精神、气息、趣味和美学进入他的视野和胸次,浸润他、熏蒸他,最终成为他灵魂心性的一部分。”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情”指的是书籍的实质内容、精神气质、内涵气度,“景”则指的是书籍的外在结构、表现形式、视觉映像、环境氛围等。对于现代书籍设计师而言,书籍的内容往往已有了限定,而主要创作的对象是书籍的外在结构形式。作为书籍内容的外在展示,往往承载着书籍的精神内涵,更是作者心绪和情感的形式表达。现代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认为:“一本书的设计虽受制于内容主题,但绝非狭隘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包装。设计师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寻觅主题旋律、安排节奏起伏,在时间艺术中体现空间感受;运用理性化有序的规则意识捕捉住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因此,设计师需要借鉴传统造园艺术的思想与方法,如以花木寓意、叠石寄情,化景物为情思,去构建“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对于具体的书籍设计,包括纸张材料、开本尺寸、图文编排、印刷工艺、装订方式等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以营造书籍内在“意境”为目标,烘托书籍内容氛围,渲染书籍精神情绪,构筑特有的文化语境,实现书籍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的协调和契合,使得读者在观看书籍的时候能够从书籍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得到多层次的享受。
客观来讲,现代书籍设计已超越了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对应,书如同园林,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细细品味、慢慢赏玩、久久珍藏。书籍设计也如同传统造园,不仅仅需要营造实境、实景,同时也需要营造虚境、虚景,实现“情”、“景”相互生发下的“虚实相生”。在传统艺术中常有“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等的说法,在现代书籍设计中也需要客观对待“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恰如其分地把握设计的“尺度”,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分寸,留有余地,点到为止,将书籍设计之外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留给读者自己。好的书籍,能通过合理的设计为读者创造更大的思考和遐想空间,由此表达含蓄蕴藉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营造清新隽永、婉转曲折、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设计之道
古典园林往往宅园合一,可居、可游、可赏,传统造园是人们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艺术创造,传统造园思想体现了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理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有序的统一体,主张人与自然建立起“天人合一”的亲密、和谐、共存关系。在传统造园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同传统造园一样,现代书籍设计追求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的合一,从而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双向思维的碰撞与跨越时空的互动。人与书之间的水乳交融所构成的和谐自由的关系,是人生与天地之间的一种悠游不迫,宠辱皆忘,是一种彻底的“畅神”,这种自由境界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园林是完美地融花、草、树、木、山、水、建筑、雕刻等各种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书籍设计如同传统造园,需充分地考虑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和谐性,在有限的空间中合理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工艺技术来处理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插图、页码等各个要素的关系,营造整体和谐的美。明代孙从添提出:“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藏书纪要》)。强调了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并阐述了对优秀书籍设计的评价标准。现代书籍设计是一门系统科学,书籍设计必须以可视性、可读性、便利性、愉悦性为基本准则。吕敬人先生认为:“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那种以绘画式的封面,以永远不变的正文版面为基点的装饰只是一个外包装。书籍设计应是包含着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级文字、图像、饰纹、空白、线条、标记、页码……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有条理再现。”
在系统的现代书籍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对书稿内容的系统把握与深入理解,将文字信息有效地转化为视觉符号,体现了书籍的内在精神和作者的创作理念,并通过适当地夸张、取舍和艺术加工,完善了书籍的视觉表现,设计师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书籍尺度、开本、材料和印刷工艺,进一步强化了书籍的视觉冲击,增加了书籍的视觉趣味,营造系统的视觉环境,使得书籍能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以及让人过目难忘的视觉映像,并能够使人产生更多的心理联想。系统的书籍设计,需要对书籍的封面、勒口、书脊、环衬、扉页、天头、地角、订口、书口、护封、腰封、硬封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与整体设计,反复推敲,不断锤炼,从而构建一个完美的书籍系统。书籍的内页承载着具体的文字图像信息,设计师通过对文字、图形、图像的设计编排,并对文字的字体、字号、字距、行距、段落、标题、分栏等的合理设定,保证了视觉信息的有效传递,最终实现了视觉效果的最大化。各种设计要素在书籍系统设计中形成合力,实现了现代书籍设计“和谐相生,相互交融”的审美理想,并给予了读者精神与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三 外师造化与书籍的设计之法
“造化”是指大自然。“外师造化”,指的是艺术家应以大自然为师。而“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趣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师造化”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自然,而是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造。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外师造化”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造园不是简单地抄袭自然,而是一种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的审美再创造。
如同传统园林,书籍也以自然为美,追求平和质朴、返璞归真的自然之境。书籍的纸张与肌肤的接触会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纸张自身的重量又给人带来存在感和稳重感。传统书籍的印刷工艺、装订手法,质朴中蕴含粗拙之美。当我们摩挲书封,轻抚书背,感受书籍的外在质感和文化气息;当我们翻阅书页,倾听纸张有节奏的沙沙作响,犹如聆听到天籁之音;当我们闭目凝神,呼吸迎面而来的油墨香味,令人心旷神怡。书籍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文化养料,还有无与伦比的精神体验,书籍的自然感、亲切感和温润感给人带来了温暖情怀和心灵慰籍。由此可见,书籍的美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自然的。
现代书籍设计也需要“外师造化”,从自然界中获取养分,获得更多的设计素材和创意灵感。在设计中我们需要保持书籍含蓄质、,清新自然的文化特质。在书籍的装饰设计中,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实现以少胜多、以简代繁的视觉效果,追求浑然天成的理想之境。一切设计和装饰需自然而然,绝不堆积罗列、张扬炫耀、卖弄玄虚、故作姿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设计师务必保持平和的心态,坚守自己的职业准则,情系自然,回归自然,不能为了书籍的“装饰”而“装饰”,为了书籍的“设计”而“设计”。在书籍的印刷工艺中,力求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过度包装,要充分考虑书籍设计的环保性和可回收性,实现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 结语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前辈钱君陶认为:“一本书放在一千本书中,要能第一个吸引读者的视线,使之不忍离去,不由自主地想翻开看一眼,这本书的装帧才算是成功的。”要让书籍设计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解决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仍需立足本土,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从中探寻现代书籍的设计之路。其中,中国传统造园与书籍设计之间就有着本质的同一与文化的关联。可以说,传统造园是现代书籍设计最好的参照,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传统造园的思想,从更高的层次重新审视现代书籍设计,完善书籍设计的方法论,重新构建书籍的设计观,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书籍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百年美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 吕敬人:《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渡》,《中国编辑》,2003年第1期。
[3] 李夏凌:《听者与说者——谈书籍设计中的沟通意识》,《科技与出版》,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吴振韩,男,1978—,湖南人,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2007级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家具设计的教学,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顾媛媛,女,1979—,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造园 书籍 设计 意境 视觉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园林是按一定的艺术构思而建成的人工生态环境,是融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东方文化系统,中国古代园林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集中、最全面、最立体的展示,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而书籍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一个载体,作为人类文化积累和知识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它承载东西、包罗万象,是世界各种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媒介。书籍自身所具备的综合性、媒介性、艺术性,以及其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和艺术气息,更与传统园林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而言,它们之间也形成了内在的统一与高度的契合。我们知道,文人阶层是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推动者和主要的参与者,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造园思想和园林的风格取向,历史上,藉由文人士大夫之手曾把古典园林设计推向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同时,文人也是书籍内容与形式的创作主体与主要参与者,书籍是文人阶层重要的身份标识与文化象征,书籍往往代表着文人的学术追求,字里行间浸透着文人的人生理想与现实抱负,书籍内容的编撰,书籍形式的设计则直接体现了文人的主体意识、心理结构、精神需要和文化观念。由此可见,中国造园思想与书籍设计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割舍不开的内在关联,更构建了园林造景与书籍设计,观景与阅读之间的美好的文化情缘。正如著名旅非作家恺蒂在《书里的风景》一文中提到:“在爱书人、收藏家的眼中,书籍的装帧(Book binding)向来很重要,看书如看景,流水、清风,都在书的眉批之间,在温润的纸质之间,在封面、书脊、扉页饰成的每一个细微处。”
是的,恺蒂描写的书籍与设计装帧之间这种难以割舍的血脉关系,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设计观的启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传统造园思想同样适用于现代书籍设计,现代书籍设计也需要统筹规划、精细布局、精雕细琢,从而实现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的完美统一,由此营造“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一 情景交融与书籍的设计之旨
中国传统造园以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根本要旨,“情景交融”是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传统美学中“缘情”中的“情”往往与外在事物的“景”相互融通,传统园林设计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缘情布景等手法,真正使“景”和“情”完美融合,实现了“缘情”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书籍中徜徉就犹如在精美的传统园林中栖息游赏,沉醉其间,令人流连忘返。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书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交融的过程,是人和书实现了完美统一的过程,读者沉浸在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中,正如作家彭程在《镜子和容貌》一文中所描绘的:“人选择书的同时,本身也在为书所侵占——它们的精神、气息、趣味和美学进入他的视野和胸次,浸润他、熏蒸他,最终成为他灵魂心性的一部分。”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情”指的是书籍的实质内容、精神气质、内涵气度,“景”则指的是书籍的外在结构、表现形式、视觉映像、环境氛围等。对于现代书籍设计师而言,书籍的内容往往已有了限定,而主要创作的对象是书籍的外在结构形式。作为书籍内容的外在展示,往往承载着书籍的精神内涵,更是作者心绪和情感的形式表达。现代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认为:“一本书的设计虽受制于内容主题,但绝非狭隘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包装。设计师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寻觅主题旋律、安排节奏起伏,在时间艺术中体现空间感受;运用理性化有序的规则意识捕捉住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因此,设计师需要借鉴传统造园艺术的思想与方法,如以花木寓意、叠石寄情,化景物为情思,去构建“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对于具体的书籍设计,包括纸张材料、开本尺寸、图文编排、印刷工艺、装订方式等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以营造书籍内在“意境”为目标,烘托书籍内容氛围,渲染书籍精神情绪,构筑特有的文化语境,实现书籍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的协调和契合,使得读者在观看书籍的时候能够从书籍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得到多层次的享受。
客观来讲,现代书籍设计已超越了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对应,书如同园林,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细细品味、慢慢赏玩、久久珍藏。书籍设计也如同传统造园,不仅仅需要营造实境、实景,同时也需要营造虚境、虚景,实现“情”、“景”相互生发下的“虚实相生”。在传统艺术中常有“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等的说法,在现代书籍设计中也需要客观对待“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恰如其分地把握设计的“尺度”,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分寸,留有余地,点到为止,将书籍设计之外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留给读者自己。好的书籍,能通过合理的设计为读者创造更大的思考和遐想空间,由此表达含蓄蕴藉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营造清新隽永、婉转曲折、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设计之道
古典园林往往宅园合一,可居、可游、可赏,传统造园是人们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艺术创造,传统造园思想体现了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理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有序的统一体,主张人与自然建立起“天人合一”的亲密、和谐、共存关系。在传统造园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同传统造园一样,现代书籍设计追求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的合一,从而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双向思维的碰撞与跨越时空的互动。人与书之间的水乳交融所构成的和谐自由的关系,是人生与天地之间的一种悠游不迫,宠辱皆忘,是一种彻底的“畅神”,这种自由境界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园林是完美地融花、草、树、木、山、水、建筑、雕刻等各种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书籍设计如同传统造园,需充分地考虑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和谐性,在有限的空间中合理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工艺技术来处理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插图、页码等各个要素的关系,营造整体和谐的美。明代孙从添提出:“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藏书纪要》)。强调了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并阐述了对优秀书籍设计的评价标准。现代书籍设计是一门系统科学,书籍设计必须以可视性、可读性、便利性、愉悦性为基本准则。吕敬人先生认为:“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那种以绘画式的封面,以永远不变的正文版面为基点的装饰只是一个外包装。书籍设计应是包含着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级文字、图像、饰纹、空白、线条、标记、页码……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有条理再现。”
在系统的现代书籍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对书稿内容的系统把握与深入理解,将文字信息有效地转化为视觉符号,体现了书籍的内在精神和作者的创作理念,并通过适当地夸张、取舍和艺术加工,完善了书籍的视觉表现,设计师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书籍尺度、开本、材料和印刷工艺,进一步强化了书籍的视觉冲击,增加了书籍的视觉趣味,营造系统的视觉环境,使得书籍能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以及让人过目难忘的视觉映像,并能够使人产生更多的心理联想。系统的书籍设计,需要对书籍的封面、勒口、书脊、环衬、扉页、天头、地角、订口、书口、护封、腰封、硬封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与整体设计,反复推敲,不断锤炼,从而构建一个完美的书籍系统。书籍的内页承载着具体的文字图像信息,设计师通过对文字、图形、图像的设计编排,并对文字的字体、字号、字距、行距、段落、标题、分栏等的合理设定,保证了视觉信息的有效传递,最终实现了视觉效果的最大化。各种设计要素在书籍系统设计中形成合力,实现了现代书籍设计“和谐相生,相互交融”的审美理想,并给予了读者精神与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三 外师造化与书籍的设计之法
“造化”是指大自然。“外师造化”,指的是艺术家应以大自然为师。而“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趣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师造化”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自然,而是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造。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外师造化”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造园不是简单地抄袭自然,而是一种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的审美再创造。
如同传统园林,书籍也以自然为美,追求平和质朴、返璞归真的自然之境。书籍的纸张与肌肤的接触会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纸张自身的重量又给人带来存在感和稳重感。传统书籍的印刷工艺、装订手法,质朴中蕴含粗拙之美。当我们摩挲书封,轻抚书背,感受书籍的外在质感和文化气息;当我们翻阅书页,倾听纸张有节奏的沙沙作响,犹如聆听到天籁之音;当我们闭目凝神,呼吸迎面而来的油墨香味,令人心旷神怡。书籍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文化养料,还有无与伦比的精神体验,书籍的自然感、亲切感和温润感给人带来了温暖情怀和心灵慰籍。由此可见,书籍的美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自然的。
现代书籍设计也需要“外师造化”,从自然界中获取养分,获得更多的设计素材和创意灵感。在设计中我们需要保持书籍含蓄质、,清新自然的文化特质。在书籍的装饰设计中,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实现以少胜多、以简代繁的视觉效果,追求浑然天成的理想之境。一切设计和装饰需自然而然,绝不堆积罗列、张扬炫耀、卖弄玄虚、故作姿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设计师务必保持平和的心态,坚守自己的职业准则,情系自然,回归自然,不能为了书籍的“装饰”而“装饰”,为了书籍的“设计”而“设计”。在书籍的印刷工艺中,力求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过度包装,要充分考虑书籍设计的环保性和可回收性,实现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 结语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前辈钱君陶认为:“一本书放在一千本书中,要能第一个吸引读者的视线,使之不忍离去,不由自主地想翻开看一眼,这本书的装帧才算是成功的。”要让书籍设计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解决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仍需立足本土,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从中探寻现代书籍的设计之路。其中,中国传统造园与书籍设计之间就有着本质的同一与文化的关联。可以说,传统造园是现代书籍设计最好的参照,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传统造园的思想,从更高的层次重新审视现代书籍设计,完善书籍设计的方法论,重新构建书籍的设计观,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书籍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百年美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 吕敬人:《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渡》,《中国编辑》,2003年第1期。
[3] 李夏凌:《听者与说者——谈书籍设计中的沟通意识》,《科技与出版》,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吴振韩,男,1978—,湖南人,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2007级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家具设计的教学,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顾媛媛,女,1979—,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