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营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15950225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造园与书籍设计之间的内在同一关系,重点研究了传统造园思想对书籍的设计目标、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启示与指导,希望能通过分析给出启示,提高书籍设计的整体质量,构建新的现代书籍设计体系。
  关键词:造园 书籍 设计 意境 视觉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园林是按一定的艺术构思而建成的人工生态环境,是融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作为一个完整的东方文化系统,中国古代园林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集中、最全面、最立体的展示,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而书籍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一个载体,作为人类文化积累和知识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它承载东西、包罗万象,是世界各种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媒介。书籍自身所具备的综合性、媒介性、艺术性,以及其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和艺术气息,更与传统园林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而言,它们之间也形成了内在的统一与高度的契合。我们知道,文人阶层是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推动者和主要的参与者,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造园思想和园林的风格取向,历史上,藉由文人士大夫之手曾把古典园林设计推向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同时,文人也是书籍内容与形式的创作主体与主要参与者,书籍是文人阶层重要的身份标识与文化象征,书籍往往代表着文人的学术追求,字里行间浸透着文人的人生理想与现实抱负,书籍内容的编撰,书籍形式的设计则直接体现了文人的主体意识、心理结构、精神需要和文化观念。由此可见,中国造园思想与书籍设计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割舍不开的内在关联,更构建了园林造景与书籍设计,观景与阅读之间的美好的文化情缘。正如著名旅非作家恺蒂在《书里的风景》一文中提到:“在爱书人、收藏家的眼中,书籍的装帧(Book binding)向来很重要,看书如看景,流水、清风,都在书的眉批之间,在温润的纸质之间,在封面、书脊、扉页饰成的每一个细微处。”
  是的,恺蒂描写的书籍与设计装帧之间这种难以割舍的血脉关系,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设计观的启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传统造园思想同样适用于现代书籍设计,现代书籍设计也需要统筹规划、精细布局、精雕细琢,从而实现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的完美统一,由此营造“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一 情景交融与书籍的设计之旨
  中国传统造园以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根本要旨,“情景交融”是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传统美学中“缘情”中的“情”往往与外在事物的“景”相互融通,传统园林设计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缘情布景等手法,真正使“景”和“情”完美融合,实现了“缘情”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书籍中徜徉就犹如在精美的传统园林中栖息游赏,沉醉其间,令人流连忘返。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书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交融的过程,是人和书实现了完美统一的过程,读者沉浸在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中,正如作家彭程在《镜子和容貌》一文中所描绘的:“人选择书的同时,本身也在为书所侵占——它们的精神、气息、趣味和美学进入他的视野和胸次,浸润他、熏蒸他,最终成为他灵魂心性的一部分。”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情”指的是书籍的实质内容、精神气质、内涵气度,“景”则指的是书籍的外在结构、表现形式、视觉映像、环境氛围等。对于现代书籍设计师而言,书籍的内容往往已有了限定,而主要创作的对象是书籍的外在结构形式。作为书籍内容的外在展示,往往承载着书籍的精神内涵,更是作者心绪和情感的形式表达。现代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认为:“一本书的设计虽受制于内容主题,但绝非狭隘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包装。设计师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寻觅主题旋律、安排节奏起伏,在时间艺术中体现空间感受;运用理性化有序的规则意识捕捉住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因此,设计师需要借鉴传统造园艺术的思想与方法,如以花木寓意、叠石寄情,化景物为情思,去构建“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对于具体的书籍设计,包括纸张材料、开本尺寸、图文编排、印刷工艺、装订方式等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以营造书籍内在“意境”为目标,烘托书籍内容氛围,渲染书籍精神情绪,构筑特有的文化语境,实现书籍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的协调和契合,使得读者在观看书籍的时候能够从书籍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得到多层次的享受。
  客观来讲,现代书籍设计已超越了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对应,书如同园林,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细细品味、慢慢赏玩、久久珍藏。书籍设计也如同传统造园,不仅仅需要营造实境、实景,同时也需要营造虚境、虚景,实现“情”、“景”相互生发下的“虚实相生”。在传统艺术中常有“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等的说法,在现代书籍设计中也需要客观对待“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恰如其分地把握设计的“尺度”,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分寸,留有余地,点到为止,将书籍设计之外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留给读者自己。好的书籍,能通过合理的设计为读者创造更大的思考和遐想空间,由此表达含蓄蕴藉和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营造清新隽永、婉转曲折、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 “天人合一”与书籍的设计之道
  古典园林往往宅园合一,可居、可游、可赏,传统造园是人们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艺术创造,传统造园思想体现了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理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有序的统一体,主张人与自然建立起“天人合一”的亲密、和谐、共存关系。在传统造园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同传统造园一样,现代书籍设计追求形式与内容、审美与功能的合一,从而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双向思维的碰撞与跨越时空的互动。人与书之间的水乳交融所构成的和谐自由的关系,是人生与天地之间的一种悠游不迫,宠辱皆忘,是一种彻底的“畅神”,这种自由境界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园林是完美地融花、草、树、木、山、水、建筑、雕刻等各种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书籍设计如同传统造园,需充分地考虑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和谐性,在有限的空间中合理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工艺技术来处理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插图、页码等各个要素的关系,营造整体和谐的美。明代孙从添提出:“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藏书纪要》)。强调了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并阐述了对优秀书籍设计的评价标准。现代书籍设计是一门系统科学,书籍设计必须以可视性、可读性、便利性、愉悦性为基本准则。吕敬人先生认为:“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那种以绘画式的封面,以永远不变的正文版面为基点的装饰只是一个外包装。书籍设计应是包含着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级文字、图像、饰纹、空白、线条、标记、页码……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有条理再现。”
  在系统的现代书籍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对书稿内容的系统把握与深入理解,将文字信息有效地转化为视觉符号,体现了书籍的内在精神和作者的创作理念,并通过适当地夸张、取舍和艺术加工,完善了书籍的视觉表现,设计师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书籍尺度、开本、材料和印刷工艺,进一步强化了书籍的视觉冲击,增加了书籍的视觉趣味,营造系统的视觉环境,使得书籍能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以及让人过目难忘的视觉映像,并能够使人产生更多的心理联想。系统的书籍设计,需要对书籍的封面、勒口、书脊、环衬、扉页、天头、地角、订口、书口、护封、腰封、硬封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与整体设计,反复推敲,不断锤炼,从而构建一个完美的书籍系统。书籍的内页承载着具体的文字图像信息,设计师通过对文字、图形、图像的设计编排,并对文字的字体、字号、字距、行距、段落、标题、分栏等的合理设定,保证了视觉信息的有效传递,最终实现了视觉效果的最大化。各种设计要素在书籍系统设计中形成合力,实现了现代书籍设计“和谐相生,相互交融”的审美理想,并给予了读者精神与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三 外师造化与书籍的设计之法
  “造化”是指大自然。“外师造化”,指的是艺术家应以大自然为师。而“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也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趣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师造化”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自然,而是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造。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外师造化”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造园不是简单地抄袭自然,而是一种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的审美再创造。
  如同传统园林,书籍也以自然为美,追求平和质朴、返璞归真的自然之境。书籍的纸张与肌肤的接触会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纸张自身的重量又给人带来存在感和稳重感。传统书籍的印刷工艺、装订手法,质朴中蕴含粗拙之美。当我们摩挲书封,轻抚书背,感受书籍的外在质感和文化气息;当我们翻阅书页,倾听纸张有节奏的沙沙作响,犹如聆听到天籁之音;当我们闭目凝神,呼吸迎面而来的油墨香味,令人心旷神怡。书籍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文化养料,还有无与伦比的精神体验,书籍的自然感、亲切感和温润感给人带来了温暖情怀和心灵慰籍。由此可见,书籍的美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自然的。
  现代书籍设计也需要“外师造化”,从自然界中获取养分,获得更多的设计素材和创意灵感。在设计中我们需要保持书籍含蓄质、,清新自然的文化特质。在书籍的装饰设计中,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实现以少胜多、以简代繁的视觉效果,追求浑然天成的理想之境。一切设计和装饰需自然而然,绝不堆积罗列、张扬炫耀、卖弄玄虚、故作姿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设计师务必保持平和的心态,坚守自己的职业准则,情系自然,回归自然,不能为了书籍的“装饰”而“装饰”,为了书籍的“设计”而“设计”。在书籍的印刷工艺中,力求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过度包装,要充分考虑书籍设计的环保性和可回收性,实现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 结语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前辈钱君陶认为:“一本书放在一千本书中,要能第一个吸引读者的视线,使之不忍离去,不由自主地想翻开看一眼,这本书的装帧才算是成功的。”要让书籍设计获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解决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仍需立足本土,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从中探寻现代书籍的设计之路。其中,中国传统造园与书籍设计之间就有着本质的同一与文化的关联。可以说,传统造园是现代书籍设计最好的参照,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传统造园的思想,从更高的层次重新审视现代书籍设计,完善书籍设计的方法论,重新构建书籍的设计观,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书籍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百年美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 吕敬人:《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过渡》,《中国编辑》,2003年第1期。
   [3] 李夏凌:《听者与说者——谈书籍设计中的沟通意识》,《科技与出版》,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吴振韩,男,1978—,湖南人,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2007级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家具设计的教学,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顾媛媛,女,1979—,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在欣赏、研究海岩电视剧的同时,更是对剧中一位位女主角的名字打下深深的烙印。就像晨曦中的朝霞,那么引人入胜,清淡中透出生命的力量,由衷的感动和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她们有的清新典雅,有的华采飞扬,有的清澈淳朴,有的亲切平和,有的内秀外朴,有的秀外慧中。也正是这些“岩女郎”,让海岩剧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存在,让我们的视听世界因那一抹“姹紫嫣红”而精彩。海岩作品中涌现出的众多精彩纷呈的经典青年女
期刊
摘要作为东北地方特色的二人转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贴近生活的演唱内容、音乐风格的地域色彩都是其存活、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如今,二人转在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基础上,结合现代的表演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田野走向剧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传统二人转向剧场二人转的转型,为东北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发展的平台。研究二人转演出方式的转型,能更为清楚地反映出当代
期刊
摘要把池莉小说《小姐你早》和据此改编的电视剧《超越情感》相比较时,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小说主题被改写,女性意识被淡化;围绕被改写的主题,电视剧重新设置人物和情节,人物形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等等。  关键词:池莉 小说 影视剧 改编    电视剧《超越情感》是根据池莉小说《小姐你早》改编的,原小说仅有12万字,而电视剧的文学剧本达30万字。与小说相比,电视剧《小姐你早》已在主题立意、内容涵量
期刊
摘要陕北民歌以《诗经》特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记录了黄土地人民最至纯的情感、最浓重的人生情调、最骚动的生命状态、最真实的生活境遇。在描绘女性情感与生活层面,陕北民歌与《诗经·国风》都塑造了相思女性的群体形象——爱着且怨着,执着且超脱。  关键词:陕北民歌 《诗经·国风》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陕北的过去,几乎是一个苦难和贫穷的代码。地理环境封闭、经济方式单一、社会生产力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空政文工团新创作的歌剧《江姐》为例,从小说《红岩》所体现出的不朽的“红岩精神”及新版歌剧《江姐》在艺术方面的创新之处:复排理念、美声、民族和通俗结合的新唱腔、人物形象塑造、舞美设计、演员阵容、音乐语汇等方面做以简要评述。  关键词:小说红岩 红岩精神 音乐特征 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小说《红岩》及红岩精神  1 《红岩》创作的历史背景  《红岩》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其创作特征的分析,从这一乐曲审美体系建构的意义、框架、灵魂三大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这无论是对于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美学价值,还是对于谷城县民间器乐曲的理论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关键词:谷城 民间器乐曲 美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音乐史对传统民间器乐曲的理论研究一直以来,只停留在音乐语言、社会背景和艺
期刊
摘要蜡染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其中之一。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所形成的矛盾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研究,更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试图以传统艺术来代替现代设计产品。要使蜡染艺术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做更深入的研究,以寻找到现代文明与传统艺术之间的互补点。  关键词:蜡染艺术 民族传统艺术 发展
期刊
摘要山水画创作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中国人观念中自我与自然界的关系。山水画艺术是中国画的重要门类,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所折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本质地表现出宇宙精神与人格精神的最高境界。山水画创作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也体现了中国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山水画创作
期刊
10月8日,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授奖词称她“以诗歌的洗练与散文的晓畅,呈现了被掠夺者的处境。”这个生在罗马尼亚,习惯用德语写作的女作家,是如何述说她对故乡难言的情感呢。本刊特编此辑,以飨读者。  ——编者     在瑞典文学院将2009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迁居德国的罗马尼亚裔女作家赫塔·米勒之后,几乎大部分人涌起的第一感觉是,“赫塔·米勒是谁?” 
期刊
摘要徽州古民居建筑是中国明朝中叶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随着徽商的崛起和当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徽派特色的园林和宅居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独具特色的建筑实体中。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徽州古民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