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y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人历经千百年得到的经验和结晶,在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这类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持其准确以及完整性。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发情况来说,相关地方部门必须把握住真实性这一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志,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村,实现保护性的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态旅游 开发
  近些年来,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我国不遗余力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生态旅游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部门的负责人员应该意识到真实性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构建出文化遗产精神意义的承载体,以此追求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与推广,让大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欣赏传统文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在生态旅游项目发掘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宣传噱头,而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最主要的原则就是真实性。尤其在世界范围内申请非遗项目时,真实性对于是否入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想保持非遗的纯粹性与文化性,就必须要维持其本质面貌,这是对其实现保护的根本途径。因此生态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以真实性为原则。但是,与历史文物保护的性质完全不同,与其说非遗保护的是那些精致的手工艺品,不如说其保护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与创造人。
  事实说明,冻结式保护所产生的价值微乎其微,并不能让文化真正走进一个民族的生活和习惯之中,也就失去了传承的意味。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在共时性的环境中才能焕发生机。如果将非遗看作是一条单向延续的线,那么非遗必将失去与时俱进的机会,形成封闭的文化传承环境。反之来看,无论是传统文化,亦或是非遗文化,相关人员都应该把其看作和现代建设与未来发展可能存在关联的网络,将其看作是与生态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没有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固步自封就能保存,更没有一种文化族群在因循守旧中得以发展创新。
  所以,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非遗保护必须要坚守真实性原则,避免绝对化与静止化。人们在文化的传承以及创造方面具有无限的可能,而在对非遗的保护当中需要传承的是神而不是形。真实性只是一种相对来说的概念,是社会推进过程里代表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斗争的暂时性产物,而不是某一种文化、某一种遗产与生俱来的并行。也正因为如此,地方政府的生态旅游开发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非遗的真实性,把握好保障其真实性的度,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
  二、生态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两方面工作,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旅游俨然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的需求,更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更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尤其是生态旅游,基本体现了本个世纪世界旅游业的新发展趋势。
  秉持“回归大自然”的建设主旨,该种旅游方式提倡人们回归和谐的自然生态,共同成为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者。进行地方生态旅游特色的拓展时,主要有三方面的侧重点:其一,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区域的生态文化环境,保证其传统文化完整性不遭到破坏;其二,保障被开发区居民的利益,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其三,做好该地区的环境保护。上述三点显然是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具有一致的宗旨的。
  基于此,各大生态旅游开发部门应该尽可能保证旅游开发区的原貌,让文化在原汁原味的环境中继续发酵,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但对于生态旅游开发区的当地居民来说,他们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载体,是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人、制造人与归属人。
  所以,生态旅游开发部门要充分尊重原住居民的思想认知,实现对自然环境、社区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均衡对待。也就是说,在进行当地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尊重非遗的多样性,在此前提下构建起生态旅游村,打造经济、文化与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文化社区,创造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融合的产物。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诸多旅游景区都具有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旅游项目,其既是文化传承,又是情操陶冶的途径。因此,倡导开发生态旅游业的相关政府部门要明确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向、找准民族生态旅游的定位,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同时,给非遗的保护性开发开辟新道路、指引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邓广山.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发展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04):143-146.
  [2]黄丽超.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融入生态旅游教学的实践研究[J].智库时代,2018(24):100.
  [3]袁蓓.非物質文化遗产视野中地方小戏的生存与发展——湖北阳新采茶戏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03):20-22.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文化馆
其他文献
我的老家在距县城约40多里的山区。这样的乡村在中国极为普通,你丝毫也找不出她的特别来,乡民们过着还算温饱的日子。我之所以惦记她,除了因为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还因为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在那里生活、劳作,更因为村子的东头有一座山,乡里都叫它——平山。这山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没塔没洞没奇石,无瀑无泉无古迹,更没有什么历史故事和浪漫的传奇。  平山应属于千山山脉极微小的一端(辽宁境内所有的山都归属于千山山脉
期刊
摘要: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迅猛,极大地推动了小学语文远程教育的发展。本文从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的概述出发,阐述了小学语文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小学语文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建议。小学语文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融合必然会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远程教育 传统教学  一、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概述  为了更好地对小学语文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融合进行研究。本文先确定所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迅猛,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于教育方面的投入与重视程度,尤其是重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与未来发展过程中所起到了的关键性作用,并且积极推进我国教育体制的优化与改革。本文以中职美术教育为例,探究在中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中职院校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期为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期刊
理查德·利罕(Richard Lehan)在《文學中的城市》①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从向心(centripetal)模式转换到了到离心(centrifugal)模式,城市不再处于中心位置。这一观点在约翰·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所著的《曼哈顿中转站》(Manhattan Transfer)一书中得到了印证。正如它的题目所示,纽约只是一个“中转站”(transfer),而不是目的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科学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逐渐步入了数字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形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摄影文化领域,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摄影文化传播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传播的速度与影响力都大大增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对数字媒体时代下摄影文化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向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字媒体时代 摄影文化传播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摄影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家具博大精深,其中床榻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分析的。因为床榻和我们现代的理解思维很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用现代的设计思维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床榻 尺度 空间 文化  一、中国古代床榻的发展脉络  古代的中国床榻经过了几个大的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自商周至秦汉时期,为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这段时期都可以理解为席地文化时期。床和榻都比较低矮,人的基本活动,包括读书、待客、宴饮、议事等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以及创造力的源泉,文化不仅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更是一个国家自身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各个地区城市化发展都在逐渐加快。新时代发展形势下我国越来越重视社区文化方面的建设,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笔者针对共享发展理念视野下的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 新时代 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個地区越来越重视社区建
期刊
华阴老腔是中国最小的戏曲,小到在十数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一个村落的数十名庄稼汉子,操着手工制作的六角三弦古琴、简陋破旧的板胡,肩上扛着百年不弃的木凳,手里捏着半块棱角参差的青砖,田间地头、檐前树下,端着老碗,衔着长长的旱烟袋,席地而起,随性而发,一声“动家伙”“嗨”,一场生动的剧情就泼洒在你的面前。  最初认识老腔,是在十多年前去华阴游玩参观一个陶瓷工艺坊,房间有一间不大的演出间,
期刊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五千年沉淀的结果,对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文化与音乐进行科学融合,让文化以音乐为载体,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深入人心是构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方式。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音乐中,是音乐与文化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音乐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桥文化和音乐的融合亦
期刊
摘要:中职公共艺课程致力于培养高尚情操和审美品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教师通过美术知识技能的讲授和熏陶,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艺术鉴赏能力,这是进一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普遍较差,不利于艺术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因此,为了切实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功能,使教材内容更加全面、严谨、丰富、生动。本文以徐州地方文化为基础,提出了公共艺术校本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