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中区震后波速变化——基于三分量噪声互相关的结果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研究地下介质波速随时间变化是目前地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2008年汶川地震引起的地下介质变化多个研究组也用噪声互相关进行了研究,观测到发震断层附近的龙门山地区和四川盆地出现明显的同震波速降低。这些研究中所用的资料主要来自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和川西台阵,这两个台网中的台站距离汶川地震震中和地表断裂带相对较远,且台间距较大,前者台间距一般大于50km,而后者约为20-30km,因此难以获得震中区精确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别是震后的波速变化规律。
其他文献
地壳的应力状态是地壳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地壳表面和内部发生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伴生的各种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都与地壳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大陆地壳应力分布状态,特别是地壳深部应力状态,是解决地球动力学有关科学问题的基础,同时也是探
对全球及一些地区地震在地球自转速率长周期变化的加速和减速段里年发生次数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就全球地震而言,减速期7级以上地震年发生次数似乎略高于加速期,8级以上地震年发生次数似乎相当,没有明显差异,8.5级以上地震年发生次数似乎比加速期里高。太平洋东带和太平洋北带的地震,在减速期的年发生次数似乎一致地比加速期略高,而太平洋西带和太平洋南带的地震,在减速期的年发生次数似乎一致地比加速期略低。
北天山山前构造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呼图壁以西,山前变形以薄皮构造为特征,形成几排典型的逆断层扩展褶皱和冲断带;阜康以东,变形则以厚皮构造为特征,博格达山体沿高角度断裂直接
2011年9月19日至24日,第2届IN-QUA—IGCP-567活动构造,地震地质,考古和工程国际专题讨论会在希腊中南部科林斯市举行,出席会议专家学者共90余人,代表多来自欧美国家,如德国、
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发现源于Barnes对美国阿拉斯加地震的研究,研究表明电离层扰动与地震存在一定的关联。利用电磁卫星观测记录识别中强地震前兆异常,近几年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该地震的参数如下: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2011年1月1日17时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