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渊文学社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etech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龙渊得名于荀子的《劝学篇》。龙渊文学社创立于1994年10月。在青龙江畔的龙港,在充满生气的菁菁校园,随着校园里的紫藤花年年绽放,龙渊文学社走过了和学校同龄的十九个年头。社刊《龙渊》每学期出版一期,主张“用真实的青春写作,镌刻下经年不朽的记忆”,注重提升理性思维品质,文学社倡导读写结合,引领校园读书活动。
  幽幽馨香入心扉,灼灼芳华下成蹊。2008年12月《龙渊》荣获全国第二届九十九佳优秀文学社刊奖,2010年先后被评为“温州市优秀文学社团”“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
  校长寄语
  让文学温润学生的内心世界,启迪学生的情感智慧。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关注生命的存在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和审美品位,构建温馨的精神家园!
  ——浙江温州龙港高级中学林 敏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才有时间阅读杜若男的短篇小说《深蓝》,这篇文稿还是上学期她当时的语文老师李柯推荐给我的,因为诸事繁杂,一直没有来得及看。一口气读完之后,我后悔没有抽时间早一点看到它,没有早日领略这份欣喜;又庆幸没有错过它,终于还是得到了心灵的快慰。  因为《深蓝》,我结识了它的作者——杜若男。初见这个女孩,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恬淡文静的女孩;谈着谈着,又感觉到这孩子谈锋甚健,温婉的外表下却有一种胸藏湖海的
期刊
当我们迎来又一个春天的时刻,《语文世界》已经走过20年的生命历程。  20年的《语文世界》,正青春勃发。  20年的《语文世界》,正花繁叶茂。  20年风雨历程,刻记下的是我们成长的年轮。  20年花开花落,铭写下的是我们蹒跚前行的足迹。  20年,我们与国家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  20年,我们与作者和读者朋友真情相伴,一路同行。  20年,我们秉持着“大语文的、高品位的”办刊宗旨,在中国语文教育
期刊
一年之后
期刊
给邱老师打电话的这天巴黎突然降温,边打边来来回回地在上世纪留下的石墙边踱步。望着一片肃杀的灰色,有一种终于见到真实的巴黎的感觉。挂上电话时手已然冻僵,心里却温暖而平静。记得高二的时候在日记中写道,有这样的老师是我的幸运,因为她尊重你,倾听你,引导你。读罢这篇躺在邮箱中的文章(至今还是觉得那么多深思熟虑后的字符能在几秒之内跨越距离被对方接收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她有那么多的爱和关心
期刊
我是从阳台前的这棵朴树上见到春日到来的。冬日的朴树犹如一副枯槁的木头架子,南方称不上冰天雪地,使得一些绿叶到了暮冬还拉拉扯扯不肯下来。朴树是个例外,它脱落得迅速而彻底,叶片对枝干似乎没有什么留恋。很快,朴树就只剩枝条,可以让我看到对面的动静了。朴树随着春日的到来而苏醒,先是枝条上点缀了无数的黑色小点,而后转为淡绿色,像是捏紧的小拳头。后来,拳头松开,绿点舒展开来,由点成面了。如果有兴致,架一相机,
期刊
1.C(A项中的“沮”和“咀”都读“j^”,B项中的“缔”和“谛”都读“d#”,D项中的“囹”和“玲”都读l!ng。)  2.B(A项“暴燥”中的“燥”有误,应为“躁”;C项“逾跃”中的“跃”有误,应为“越”;D项“美仑美奂”中的“仑”有误,应为“轮”。)  3.D(D项中的“别出心裁”使用不当,应改为“另辟蹊径”。)  4.A(“构建”是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建筑是建筑
期刊
时间在走笔如飞地书写着历史,凝聚着文化。但也许他亦未曾料想,世人的回忆会给他增添多少新的声色和情致,又会有多少被人们选择性地遗忘。肉体凡胎,就像一个个大同小异的灵魂容器,人的灵魂偶驻于此,又飘忽而去,剩下这一具具残躯便自行腐朽。它们也是时间的产物,时间把它们禁锢在某一特定空间与时刻,驱使它们按照自己的规矩行进。唯有思维,偶可悠游于外,古往今来地浏览、思考、品读时间留下的一具具别样的残骸。摸索着,渴
期刊
王维笔下有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让中国人曾经的闲适恬淡何等鲜明。然而今日的国人却处在一个人人急躁的社会中。所谓中国式过马路,不过是急躁引发的一个小片断罢了。从来万事都不该偏执到极端,这份急躁亦是一样。我们总该尽快平复自己躁动的内心,回忆起那个从容平和的自己。  中国式过马路只是浮躁社会的一个外在表现,闯灯大军只是代表着生活在急躁里的中国人。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写的是外国媒体评论中国
期刊
我对毕飞宇的熟悉程度,可能不亚于我对自己的熟稔程度。这句话放在毕飞宇身上可能也成立,即我对毕飞宇的熟悉,不会亚于毕飞宇对自己的熟悉。相同地域的文化背景,相同时代的读书人的眼光,相同的成长经历,同为60年代的心路历程,决定了我对毕飞宇的熟悉。对家乡这位优秀的作家,我一直怀着真诚的敬意。从他的处女作《孤岛》开始到《玉秧》,他的每一篇作品,甚至一篇简短的随笔与创作谈,我都没有放过。  对他不熟悉始自《青
期刊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毕飞宇说对写作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坦言:“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我的作品肯定有好有坏,但哪怕是篇小散文都不会是粗制滥造的。”在中国当代文坛,毕飞宇的作品有相当的个人特色和文学价值,但是,他却格外清醒。他明白:“作家过了40岁,再想倚仗自己的才华是最愚蠢的。”为此,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从未停止学习。天道酬勤,尚在“成长”的毕飞宇理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 者)  毕飞宇,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