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作家的诞生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bird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講的一位作家,是从《收获》走出去、走向文坛的李洱。
  李洱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成名于90年代。最近《南方周末》做了一大版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来中国,要求中方安排和李洱见面,那个时候正好李洱母亲生病,他回河南老家去了;奥运会之后,默克尔又来了,她和温家宝总理见面的时候,送给温总理的礼物是一本德文版的书:《石榴树上结樱桃》。这本书就是李洱写的,发表在我们杂志上的时候叫《龙凤呈祥》。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中国农村的村委会女主任,临近改选之际,她所管辖的村里出现了一个逃生的妇女。什么叫逃生?就是生过一个孩子又怀孕了,按照计划生育不能再生了,然后那个孕妇在村里东躲西藏。女主任最后找到了孕妇,但她的村主任却落选了。这部小说涉及两大问题,一个是农村民选,另外一个就是计划生育。
  德国人可能对这两个问题比较关注,所以这本书翻成德语后在德国的一个图书节上比较走红,后来在德国卖了一万多册。一个中国年轻作家的小说在欧洲卖一万多册,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后来默克尔和李洱终于见了面,前不久我碰到李洱,问起此事,他好像对默克尔印象不错。
  李洱当初做学生的时候,我经常去华东师大。那时候因为有格非在,华东师大变成了文学的圣地。格非留校做老师,他有一间教工宿舍,来来往往的作家都会在那里小憩、停留。那时候格非身边有几个学生,其中就有还在当学生的李洱,当时他的名字叫李荣飞。
  荣飞同学不怎么说话,大家聊文学的时候,他偶尔会插话。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太注意,但是时间长了发觉荣飞同学的文学素养不低,他喜欢的作家和作品,都很有品位。很久以后,他把他写的一篇小说给我看,我比较失望,为了安慰他,我说他鉴赏能力很高,这话有点损,其实是暗讽他“眼高手低”。后来他毕业了,去了河南,他又寄了一篇小说给我,写的是一个大学的教授,因为不堪生活的重负最后自杀了,题目叫《导师死了》,文字诙谐,笔调夸张,读得人喷饭。
  这个小说我觉得有意思,表达知识分子在当下的一种困境,我去信和他谈了修改意见。他修改了以后又寄给我,我又提出新的意见。当时的格非,估计也和我一样,反反复复地在看李荣飞的小说。我和格非老师通了电话,像专家会诊一样交流了一番,荣飞那么信任我们,我们都想帮他。这个小说来来回回地修改。当最后一稿改出来的时候,我有一种预感:一个好作家诞生了。李荣飞从此变成了李洱。
  《导师死了》发表以后,有很多评论文章。之后,李洱再给我的小说你就再也提不出什么意见了,这很奇怪,难道通过一篇小说的修改,他领悟了叙事学的所有技巧?也许这么说有一点夸张,李洱后面的小说一篇比一篇出色,只有悟到真谛的小说家,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知道,每篇小说的题材不同,结构也不同,但李洱都处理得游刃有余,都显出一种老到来。李洱变成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他非常的谦虚,有了知名度,他的小说版权被一些导演买去,但是他从不张扬,也非常低调。在我看来,李洱的写作始终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思考在里面,是当下真正的精英写作的代表。他又是作家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幽默感的人。
  2009年5月
其他文献
青春的底色是语文,精神的发育也是语文,这是我从学习语文到现在教学语文的个人体悟。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我认为,时光易逝,青春有痕。青春,其实一半是扎根,一半是拔节。有一种扎根的时段,叫作青春;有一种青春的底色,叫作语文。时光荏苒,担任中学语文老师的我,推开记忆的门,中学那些青葱翠绿的语文岁月,在我心中泛起了语文的涟漪。中学时代,我才真正进入“语文世界”,自然读写也渐渐浸润我的心灵世界。
期刊
被遗忘权起源于欧洲,并在欧洲的立法和司法中得到确认,我国也应将被遗忘权本土化。在我国的被遗忘权立法构建中,应将被遗忘权确定为个人信息权而非隐私权的内容。权利主体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并限制公众人物的被遗忘权、强化保护未成年人的被遗忘权。义务主体应该是出版者和搜索引擎并以前者为主。客体为网络中的失效的、不宜存在的和负面的信息,对于犯罪信息应该依罪刑轻重来决定是否纳入被遗忘权客体,信息主体不十分明确的信息也应属于其客体范围。权利主体享有向出版者和搜索引擎主张被遗忘权的选择权,义务主体有审查申请的义务,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库房中,收藏着一件1949年毛主席在其速写像上的亲笔签名,这对于1985年才成立的一家文学专业博物馆而言,实属难得。  该幅速写像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漫画家胡考在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时,应作家凤子之邀,特地创作而成。该速写为毛主席侧面像,画纸右下角有画家“胡考”落款,画像右侧偏上处则签有“毛泽东”三个大字。  该画像画于一本长15厘米,宽12厘米的
期刊
期刊
艾略特有几句很美的诗:我们不停地探索,所有探索结束时,都是物归初始,都是此境初识,他依然还在探索。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至今,我在上海中学的讲台上已经探索了十四年了,一直以为走上教师的岗位,不过是生命中的偶然,然而回首初高中的读书生涯,又让人不禁感叹,冥冥之中自有一股力量,始终引导着我走向那三尺讲台。  我所就读的初中叫里塘中学,这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现已经被改成了中心小学。里塘,浙北的一个小乡镇,
期刊
天气多变,心情不佳,就会回想一些美好的诗句来纾解内心的郁闷。比如望着窗外沉沉的乌云,忽然想起了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何等娴静而又绮丽的诗句啊!唐人写词写诗都很像印象派画家,一个色块一个色块往画布上堆,并不考虑衔接过渡,但是色块和色块之间天然有着一种微妙的联系,凑近了看是分隔开的,退后了看却又是一种和谐的存在。  你比如这首词,白
期刊
作家档案rn查干,1940年生,蒙古族,内蒙古人.毕业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历任乌兰察布盟文联主席,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专职编委(副局级)、编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出版有《爱的哈达》《彩石》《蹄花》《无艳的一枝》《灵魂家园》《红叶归处》等多部诗集与散文随笔集.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匈牙利、波兰等文字介绍到国外.多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国家和省部
期刊
我曾坐在窗前,望着远方的那片天,那依稀明灭的一轮月.思绪又飞回到与君相识的那个午后,那个夏天,和那敏感地认知着这个世界的少年.rn轻 轻 地,慢慢地,翻开这太阳烘焙过的卷帙,让扉页镏金的字迹绽放在心间.你坐在桌边,向我娓娓道来水乡所孕育的文化起源.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那句“一夜飞度镜湖月”般,书斋早已不见,眼前的景,心中的梦,已幻化作古城楼上那匾“凤凰厅”.
期刊
根,关系着树的生死;根,关系着国家的存亡。  云水泱泱,尘土茫茫,五千年的时间,沉淀了太多东西,是什么维系中华民族千年之久的根。  是文字!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方块字记录了中国的千年文明。  一片龟甲,一把刀,一个人,这就是汉字的祖先——甲骨文。从这里,带着一种粗犷质朴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美怯生生地从幕后登上舞台。“天雨粟,鬼夜哭。”甲骨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它的美。每次见到甲骨文,总觉得几千
期刊
在辨析中探明意义  大约在2003年,我第一次读到库切的小说《耻》。他虽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在中国却注定是个被冷落的作家。事实上,除了马尔克斯,最近几十年的库切的“诺贝尔奖同事们”,在中国都“享有”此类命运。其中原因非常复杂,可以做一篇长文。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读者喜欢的其实是那种简单的作品,并形成了顽强的心理定式,即单方面的道德诉求和道德批判。那种对复杂经验进行辨析的小说,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