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介绍
《环境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是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是解读对人类环境文化生态圈内,包括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由艺术工作者在一定的公民意识引导下,以公共文化资源为媒介,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设计传达,在公共环境中完成的能够引发公众参与的综合艺术应用课程。
本次课程共计3周时间,40个学时,注重教学的引导性,主要讲授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制作方法,以及国内外新兴艺术表达方式以及案例讲解等。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创造能力和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鉴赏与应用能力,能够创新性地应用材料与形式,创作出艺术与功能相互结合,符合当代公众审美观,具有创意表达的环境公共艺术设计作品。
在对三年级两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本人与同学建立了微信群进行课堂与课下的即时交流与互动。前两周设为课堂讲授与方案设计阶段,学生以口头陈述方案的方式与本人进行意向性探讨,确定大致可行性目标及查阅相关构思并对比国内外先行案例之后,再进入草图构思阶段(图1、2),经过进一步方案敲定后,于第三周进入正式制作阶段。在方案制作中,授课重心的着力点放在对于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方面,在此前提之下,利用网络等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与课程相关的设计案例的调研与学习。教学要求主张思想的革新,尽量应用材料自身语言,以诗意的方式,创作出可融入环境,体现创新性雕塑设计语言的公共艺术作品。
二、学生作品
在2016年春季,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经过3周的学习,从各自的主观情感经历出发,注重视觉、触觉、听觉等方式的有效表达,在设计构思与最终作品表达的过程中,基本掌握了公共艺术创作的物态构造表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某种材料作为创作元素,应用雕塑构造等新兴艺术表达方式,最后同学们多数以个人或组合创意展现的方式,各自完成了自己的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处女作”,并以实物展览的方式将作品融入校园环境当中,且在最终作品主题的呈现中,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对于当下自我心境状况的呈现、当前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
1.自我心境
邹瑁瑁的作品《孤独》(图3)以玻璃与木材为元素,以冰冷坚硬的材料、结构化的人体,意图引起观者的内心共鸣,呼吁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学会去关爱身边的人。党雨昕的作品《修》(图4),黏土捏制的柔软人体静坐于冷硬铁丝缠绕而成的破口球体内,载于下方由残茶与树叶裹覆而成的游鱼,意图表达百炼而成的思想与信仰可渡其身的理念。刘嘉瑾的作品《透》(图5),表达在万念俱灰的石缝中,生长出一抹生机的绿枝,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与执着的赞扬。张佳蕊的作品《奋》(图6)采用铁丝与陶瓷的构成,意图表达在大的困难面前个体之渺小,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该轻易放弃的精神。
钱源、闫纪宇的作品《自由与束缚》(图1)(图7),将洁白的羽毛粘贴在粗糙的树皮上,形成质感的对比,打碎的蛋壳藏于树底,伸展的羽毛蜿蜒盘旋在树干之上,意在表达关于自由与束缚的思考。李雯的作品《冲·域》(图8),利用灰色墙砖和纱布包裹出虚幻的人形从墙壁中冲撞出来,表达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挣扎,挣脱的状态。薛春平的作品《安
《环境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是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是解读对人类环境文化生态圈内,包括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由艺术工作者在一定的公民意识引导下,以公共文化资源为媒介,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设计传达,在公共环境中完成的能够引发公众参与的综合艺术应用课程。
本次课程共计3周时间,40个学时,注重教学的引导性,主要讲授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制作方法,以及国内外新兴艺术表达方式以及案例讲解等。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创造能力和环境公共艺术设计的鉴赏与应用能力,能够创新性地应用材料与形式,创作出艺术与功能相互结合,符合当代公众审美观,具有创意表达的环境公共艺术设计作品。
在对三年级两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本人与同学建立了微信群进行课堂与课下的即时交流与互动。前两周设为课堂讲授与方案设计阶段,学生以口头陈述方案的方式与本人进行意向性探讨,确定大致可行性目标及查阅相关构思并对比国内外先行案例之后,再进入草图构思阶段(图1、2),经过进一步方案敲定后,于第三周进入正式制作阶段。在方案制作中,授课重心的着力点放在对于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方面,在此前提之下,利用网络等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与课程相关的设计案例的调研与学习。教学要求主张思想的革新,尽量应用材料自身语言,以诗意的方式,创作出可融入环境,体现创新性雕塑设计语言的公共艺术作品。
二、学生作品
在2016年春季,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经过3周的学习,从各自的主观情感经历出发,注重视觉、触觉、听觉等方式的有效表达,在设计构思与最终作品表达的过程中,基本掌握了公共艺术创作的物态构造表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某种材料作为创作元素,应用雕塑构造等新兴艺术表达方式,最后同学们多数以个人或组合创意展现的方式,各自完成了自己的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处女作”,并以实物展览的方式将作品融入校园环境当中,且在最终作品主题的呈现中,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对于当下自我心境状况的呈现、当前生态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
1.自我心境
邹瑁瑁的作品《孤独》(图3)以玻璃与木材为元素,以冰冷坚硬的材料、结构化的人体,意图引起观者的内心共鸣,呼吁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学会去关爱身边的人。党雨昕的作品《修》(图4),黏土捏制的柔软人体静坐于冷硬铁丝缠绕而成的破口球体内,载于下方由残茶与树叶裹覆而成的游鱼,意图表达百炼而成的思想与信仰可渡其身的理念。刘嘉瑾的作品《透》(图5),表达在万念俱灰的石缝中,生长出一抹生机的绿枝,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与执着的赞扬。张佳蕊的作品《奋》(图6)采用铁丝与陶瓷的构成,意图表达在大的困难面前个体之渺小,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该轻易放弃的精神。
钱源、闫纪宇的作品《自由与束缚》(图1)(图7),将洁白的羽毛粘贴在粗糙的树皮上,形成质感的对比,打碎的蛋壳藏于树底,伸展的羽毛蜿蜒盘旋在树干之上,意在表达关于自由与束缚的思考。李雯的作品《冲·域》(图8),利用灰色墙砖和纱布包裹出虚幻的人形从墙壁中冲撞出来,表达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挣扎,挣脱的状态。薛春平的作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