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入“新常态”到“新时代”面临的重大变革和要求。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从这一逻辑出发,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审视理念、模式、路径的深刻影响,把握空间、方式、动力“三叠”变革趋势,定力一条创新逻辑主线,致力三项改革发展目标,是“体系”面向新时代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侧改革;内涵提升;模式创新;协同创新;转型驱动
作者简介: 蒋萌,男,副主任科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图情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7747(2018)11-0052-07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在此驱动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也面临发展方式的新拐点、新机遇、新要求和新抉择。所谓“体系”发展方式,是指“基于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念,设定适当的教育发展目标,通过对教育过程要素的配置和使用,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方法和模式”。[2]方式转型则意味着“体系”顺应时代新趋势,创新改革新思路,建构发展新对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体系”改革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转型发展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的影响因素
转变发展方式,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影响与之一体联动的“体系”构建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
(一)撬动理念更新
所谓驱动影响,是指一种动能方式溢出由表及里的扩散渗透影响。其中,理念变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1.催生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融入“体系”发展,创新是首位,关键是改革传统职教发展模式,不断加强理论、制度、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协调是机制,重点是理顺内外关系,激发主体活力,构建和谐互动的新体制。绿色是保障,要义是均衡布局,统筹协调,促进平衡充分发展,营造职教绿色生态。开放是战略,旨在“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形成职教联盟合作大格局。共享是目标,核心是践行教育信仰,推进教育公平,建设优质教育,满足需求,使人人获得自由发展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2.重构发展新思维。从理念更新到思维创新是“体系”认知方式的重构,是切换方式的基础。就具体内涵而言,關键是转变传统单一线性封闭短浅的职教思维方式,重构开放融合、协同创新、包容发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国际化发展的新思维,为“体系”改革与转型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逻辑新体系。
(二)促进模式转变
模式转变是新时代对“体系”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带有整体变革与重构的意义。
1.深化体制改革。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形成新活力。关键是坚持职教改革的问题导向,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办学主体责权利的合理调节与规范,搭建责权统一、资源共建与红利共享的互动平台,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形成同心圆,合力推进职教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有限与运行低效问题。
2.提升质量品位。质量是“体系”模式转换与创新的生命线。它聚焦于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水平提升,最终体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结构质量提高。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提质增效成为“体系”的现实使命,必须把质量摆到首位,努力建设优质职业教育,办人民满意的理想教育。
3.加强发展保障。首先,是现实需要。传统保障因重增长轻发展、重投入轻人才、重物质轻文化的弊端已不能为继,转型势在必然,重构全面系统均衡持续发展的保障新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其次,是发展要求。新时代“体系”发展方式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与系统重构离不开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因此,加强保障是全面的改革,既要稳定持续投入,又要增强软件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现代职业教育文化建设,为“体系”铸就“卓越大国工匠”神韵风范。
(三)启示路径转换
新时代发展方式转换,必然将“体系”带入新轨道。路径转换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节点和环节。因为仅靠投入、规模扩张与渴望升格,显然不足以将“体系”带入新时代,开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1.重塑发展新思路。思路决定道路,形成出路。因此,“体系”发展路径转换,必须首先转变职业教育历史形成的“路径依赖”,即传统供给制的以及在市场氛围下形成的增长型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重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质量为首、创新为源、效益为先、生态为基、持续为目标的路径新思维。
2.开拓发展新路子。新时代更加注重发展的持续性、均衡性和创新性。“体系”创新发展受之启迪,应从时代特点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加强“体系”“三性”和谐统一,即在时间上坚持长远发展目标,在空间上注重东西南北中协调均衡和谐发展,在动力上增强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由此,为“体系”转型与职业教育发展开辟广阔坦途。
二、转型发展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的演进趋势
在转型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是由外而内、聚合裂变、扩散推动的变革过程,面临空间再造、方式转换、动力更新“三叠”演进变革的新趋势。
(一)空间再造与结构升级
空间是一个广域概念,是全部要素及其彼此作用的总和,制约发展的全过程,构建发展的总格局。当前,转型发展深刻嵌入“体系”改革创新,引起职教空间要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变化。
1.空间要素重组。反映在“体系”模块元素上,无论特色(本土)、特点(职教)、制度(治理)、模式(方式)和动力(驱动)都不可避免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应势而谋、顺势而变。在纵向上,不再以数量增长为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内涵优化、持续发展和创新贡献率提升。在横向上,不再沿用传统职教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方式,而是重构多主体跨界互动、本土与国际合作交流、多教(包括普教和成教)与终身教育协调发展、彼此促进共赢的新格局。 2.空间结构优化。就内涵而言,主要涉及体制、技术与保障等关键模块。这是一个以提升质量与效益为目标、以优化结构方式为抓手的空间结构变革和构建过程。在体制层面,坚持改革开放多元合作方向,进一步拓宽联盟合作的职教办学道路。在教育层面,积极面向世界工业革命4.0与《中国制造2025》技术装备转型升级趋势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组织载体,提升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平台,“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3]在保障层面,着眼提升支撑能力和支持水平,不仅要持续稳定投入,而且要加快提升职教制度和文化创新能动性,促进专业优化、课程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均衡充分发展的新进程,从根本上打造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二)方式转换与模式创新
方式与模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体现在“体系”改革创新的历史流变与各个环节之中,堪称是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构建。
1.历史必然性。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斗转星移。传统单一、封闭、短浅、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让位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方式,是历史必然和时代选择。职业教育曾经追求“GDP”增长,虽说是一定历史的产物,不乏一定的合理性,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历史转变,但同时,也造成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惑和风险,警示并倒逼职业教育发展方式重构和模式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发展战略思想为“体系”创新发展导航,科学、合理、包容、协同、有效和生态发展已成为今天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2.现实选择性。一般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现实是基础。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新时代是科学引领发展、改革推动发展、跨界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发展、质量效益优先发展、技术外溢支撑发展的新时期。“体系”改革创新面临宏观环境发展变革和自身下一程发展目标要求的双重需求,外延式增长方式不可取,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转变方式和创新模式成为“体系”改革创新的现实课题和发展主题。其关键是实现客体与主体、外延与内涵、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数量与质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管理、招生与就业的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动力更新与协同发展
新时代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关键是动力,源头在创新。
1.优化动力结构。动力结构是指动力要素组合与综合运行的应用系统。就要素而言,主要包括理论、制度、技术和文化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其前提是优化组合和有效运行,提供持续驱动。优化旨在增强适应性和能动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供给源。在转型发展条件下,“体系”动力结构始终处于活动过程之中,优化与强化是动力之源,是解决动力系统结构不合理、创新贡献率偏低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体系”需改变的是理论薄弱、制度欠缺、技术滞后和文化缺位的现状,应从动态优化的维度,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满足需求,调优布局,优化资源,创新功能,从整体上增强动力结构系统,形成全面均衡创新持续发展的驱动新体系。
2.更新动力机制。这是一个涉及面广、联动环节多、一体化程度高的系统工程。历史上,职业教育形成的诸如技术带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互动等机制都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在创新驱动理论视域下依然存在空间局限和效能不足的问题。目前,政府统筹、企业参与、院校育人和市场就业,分工明晰,各司其责,合作推动,较历史已有较大改善和变化,但还未形成理想平衡充分的办学经营合力,尤其是企业(也包括社会机构)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有待完善与加强。这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与创新制度,来更有效地协调平衡各方责权利关系,由此激发全社会关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包容合作发展机制,促进多主体联动和协同创新。这是“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动力并激发活力的根本所在。
三、转型发展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是“体系”改革进入“深水区”,创新到了转折点,构建走向“收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外部需求和内在系统的供给关系,理清改革发展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把握一条“内涵结构+体制机制+动力升级”改革创新的逻辑主线。这对于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内涵结构优化与升级
内涵结构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底蕴和根基。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三去一降一补”(即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和降成本及补短板)提到经济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这为“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发展方向。
1.加强内涵建设。转型发展说到底是加强内涵建设,优化结构,平衡发展。对于“体系”改革创新而言,这是一个基于系统构建、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职教类型实际、优化系统要素、加强有机结合、协调循环运行的过程,是规律性与创新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因此,从内涵主体切入,是“体系”创新发展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点。在指导思想上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接轨人才发展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創新型劳动大军”。在体系建设上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即以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市场需求协调为主线,重点抓好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国际化发展和保障能力提升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创新,促进系统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有效整合,使办学功能与实际运用效益得到提升,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基础。
2.推进结构升级。这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也是推进“体系”创新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审视“体系”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现状,总体处在发展的调适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融合协调发展与培养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知识复合与技术运用创新能力)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而且伴随新工业革命崛起与生产方式转变,呼唤职业教育智能化时代到来与发展也风生水起。但就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与人才培养数量质量而言,总体上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而且区域差异依然突出,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如适应型、结合型和促进型并存交织混合发展。针对突出问题,“体系”应将结构优化和升级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主动融入地方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开放融合协调创新持续发展的新体系,推进转型发展新进程。 (二)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实质是激发办学活力和提升发展动力。“体系”在这方面的改革起步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目前,步入“深水区”,面临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不畅”。[4]因此,创新并激活体制机制,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与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点。
1.坚持开放合作。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制造2025》与教育终身化国际化有力推动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面向新时代,“体系”应坚持从国家改革开放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出发,增强开放合作办学理念,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开放格局。纵向上突破传统单一局限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为指导、院校自主办学、社会群体参与的多元参与合作互动竞争发展的办学体制机制。横向上借鉴德国“双元制”合作联盟办学经验,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为抓手,推进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组建多种形式的职教集团。同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在俄罗斯建立“鲁班工作坊”等模式,更好更多地参与全球职业教育创新与治理,形成多元包容协调发展灵活多样富有活力的职教办学体制。
2.加强制度建设。这是“体系”创新发展和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保障。经过多年努力,上至国家《职业教育法》,下至一整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法规制度,已形成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体系,但还不完善,如已有的需要修订,薄弱的需要加强,短缺的需要增补。重点是加快出台实施各项配套法律法规制度,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评估体系,借鉴国外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引导一批大学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发展,保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另外,根据即将发布的国家职业资格清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专业资格93项),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完善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法规制度保障体系。
(三)动力系统转换与提升
动力系统是“体系”改革创新的心脏、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传统短浅粗放低效外延型发展方式催生了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外生式动力驱动模式,在新时代转型发展驱动下,必然退位于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创新为驱动的内生式动力新系统。
1.提升综合实力。分析“体系”改革创新动力的相关要素,职业教育办学与发展综合实力是基础动力之源。虽然这方面已有较大的加强与提升,但与其他教育相比还显薄弱。关键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形成高水平终身化国际化服务和竞争能力。
2.增强创新动力。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贯彻这一精神,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创新提升到战略资源和动力地位,不断增强提升职业教育理念、制度、教育、管理和文化创新能力。这是推进“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
3.打造生态合力。所谓生态合力,是指“体系”生态要素有机聚合、天然耦合形成的绿色动力系统和机制,具有系统构建、有序循环、协调发展、持续成长的生态化特征,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绿色动能。在生态学视野下,推动“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是动力系统的改变,体现在内外层生态要素与结构的优化升级上。外层即社会客体生态,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产业行业企业改革发展等,是“体系”生态的外在推力,体现为社会需求和条件支持协同发展。内层即主体生态系统,包括理念、制度、技术、资源、信息、队伍和文化等,是“体系”生态的内生动力,体现为职业教育创新自觉性和服务主动性。两者同处在互动互补的生态系统之中,并在不同能量交互作用下,彼此交融,共生发展。因此,友好生态关系,促进互动,形成合力,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变方式、加快发展的绿色屏障。
四、转型发展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策略
所谓策略,是指“体系”改革创新面向新时代,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根本、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改革和协同创新的方略,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打造高品质与国际化发展新体系
提升教育质量品位,推进国际化进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也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
1.大力提升“体系”品质。贯穿这一改革发展目标的是一个汇集观念领先、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现代品质、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人才支撑、法治保障、资源支撑于一身的质量保障体系,涵盖教育思想、办学体制、教育体系和保障条件。在今天转型发展条件下,质量是“体系”改革创新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对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和战略地位。因为只有科学的“体系”,才是中国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培养具有现代专业技能和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生力军。
2.积极推进“体系”国际化进程。面向世界,转型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也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站位。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2016—2021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改革方向和行动策略,对“体系”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面向新时代,“体系”改革创新需进一步拓展教育国际化视野,把握更加包容、开放、终身、可持续、全面改革、转型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大势,“将全球目标转化为可实现的国家目标”[5] ,并贯穿于“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之中,内化于教育信念、制度改革、功能提升、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当前,“互联网+教育”战略持续发展,有力促进了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外溢渗透,加快推进了“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对于拓展职业教育发展新空间,架构国际合作交流新平台,提升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养新能力,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塑驱动与原动协同创新新机制
在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动力构成是一个开放创新互动合作的有机复合系统,跨界互动与协同创新是标志性特征,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外生驱动力和内含原动力。在转型发展驱使下,“体系”改革创新必然面临驱动方式转型与创新,由此推动动力系统整体性的变革与重塑。在这种一体共时双向互动过程中,外部驱动(推动力)是条件,而内在原动(能动性)是根本,正是这两者合力,驱动发展,为“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合理驱动力。合理驱动来自于创新。传统职教以资源要素为主导的动力驱动模式已日渐显得势单力薄,愈来愈转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创新驱动、包容发展的新范式。顺应时代变革大势,“体系”改革创新应主动适应转型发展变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政策创新与引导,调动一切积极性,举全社会合力,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促进“体系”改革创新不断走向深入。
2.激发原动力。意味着“体系”存在原动力是生命体,也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要求,不断加以优化重组提升,从而激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其前提是从时代出发,以需求为导向,适应环境变化,挖掘动能潜力,激活内在原动机制。关键是调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自觉性和创造力,不断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智慧贡献率。
3.培育新动力。培育新动力关键在创新。一方面,加强前两者的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形成合力,实现驱动与原动及互动有机统一,打造“协同+创新”动力新范式,形成多元开放合作办学的新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科技兴教战略,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丰富动力资源,优化动力结构,提升动力功能,催生协同创新与包容发展的动力新因素,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这是“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
(三)开创跨越和生态协调发展新格局
基于历史视域,“体系”改革创新是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其中,跨越性是阶段性的特殊形态,生态性是持续性的终极目标,两者结合与协同发展,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1.推进跨越性发展。它建立在主客观基础之上。“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依然保持较旺盛的需求空间,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同时,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与积累,承接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都得到了增强和提升。因此,顺应发展,满足需求,跨越发展,是新时代“體系”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和必要举措。但也必须指出,这种跨越性是持续有效发展进程中一个必然阶段和重要环节,不仅是时空的,即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也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即从大国向强国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突变相交织,表现为阶段性的突破。”[6]因此,科学合理地把握历史发展契机,加快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体系”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机遇。
2.加强生态化建设。这是“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理念和战略目标。从这一理念出发,建立良好的生态体系和保障机制,是保证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有效发展的前提。根本是强化生态理念,以绿色生态构建统筹协调跨越发展,统领改革创新发展,使办学与经济产业发展相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呼应,教育体系与终身发展相接轨,跨越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由此,形成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为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赵应生,钟秉林,洪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12(1):32-39.
[3] 李克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育高素质人才[EB/OL].[2016-12-02]. http://news.china.com.cn/2016-12/02/content_39838467.htm.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5] 熊建辉,臧日霞,杜晓敏.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2030行动框架》之具体目标和指示性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6(2):18-27.
[6]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于志晶,刘海,等.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6):10-30.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riven by Transformation
JIANG Meng
(Library,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 The change of development mode is a critical strategic reform and challenge for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normality. It is not a simple technical issue, but a systematic process for reform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such logic and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front,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hilosophy, mode and route. By holding the triassic innovation trend in mode, space and driven power,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system to deal with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by striving for thre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goals.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upply-side reform; connotation promotion; mode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al driven power
[责任编辑 徐 晶]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侧改革;内涵提升;模式创新;协同创新;转型驱动
作者简介: 蒋萌,男,副主任科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图情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7747(2018)11-0052-07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在此驱动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也面临发展方式的新拐点、新机遇、新要求和新抉择。所谓“体系”发展方式,是指“基于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念,设定适当的教育发展目标,通过对教育过程要素的配置和使用,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方法和模式”。[2]方式转型则意味着“体系”顺应时代新趋势,创新改革新思路,建构发展新对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体系”改革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转型发展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的影响因素
转变发展方式,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影响与之一体联动的“体系”构建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
(一)撬动理念更新
所谓驱动影响,是指一种动能方式溢出由表及里的扩散渗透影响。其中,理念变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1.催生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融入“体系”发展,创新是首位,关键是改革传统职教发展模式,不断加强理论、制度、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协调是机制,重点是理顺内外关系,激发主体活力,构建和谐互动的新体制。绿色是保障,要义是均衡布局,统筹协调,促进平衡充分发展,营造职教绿色生态。开放是战略,旨在“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形成职教联盟合作大格局。共享是目标,核心是践行教育信仰,推进教育公平,建设优质教育,满足需求,使人人获得自由发展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2.重构发展新思维。从理念更新到思维创新是“体系”认知方式的重构,是切换方式的基础。就具体内涵而言,關键是转变传统单一线性封闭短浅的职教思维方式,重构开放融合、协同创新、包容发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国际化发展的新思维,为“体系”改革与转型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逻辑新体系。
(二)促进模式转变
模式转变是新时代对“体系”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带有整体变革与重构的意义。
1.深化体制改革。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形成新活力。关键是坚持职教改革的问题导向,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办学主体责权利的合理调节与规范,搭建责权统一、资源共建与红利共享的互动平台,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形成同心圆,合力推进职教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有限与运行低效问题。
2.提升质量品位。质量是“体系”模式转换与创新的生命线。它聚焦于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水平提升,最终体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结构质量提高。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提质增效成为“体系”的现实使命,必须把质量摆到首位,努力建设优质职业教育,办人民满意的理想教育。
3.加强发展保障。首先,是现实需要。传统保障因重增长轻发展、重投入轻人才、重物质轻文化的弊端已不能为继,转型势在必然,重构全面系统均衡持续发展的保障新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其次,是发展要求。新时代“体系”发展方式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与系统重构离不开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因此,加强保障是全面的改革,既要稳定持续投入,又要增强软件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现代职业教育文化建设,为“体系”铸就“卓越大国工匠”神韵风范。
(三)启示路径转换
新时代发展方式转换,必然将“体系”带入新轨道。路径转换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节点和环节。因为仅靠投入、规模扩张与渴望升格,显然不足以将“体系”带入新时代,开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1.重塑发展新思路。思路决定道路,形成出路。因此,“体系”发展路径转换,必须首先转变职业教育历史形成的“路径依赖”,即传统供给制的以及在市场氛围下形成的增长型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重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质量为首、创新为源、效益为先、生态为基、持续为目标的路径新思维。
2.开拓发展新路子。新时代更加注重发展的持续性、均衡性和创新性。“体系”创新发展受之启迪,应从时代特点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加强“体系”“三性”和谐统一,即在时间上坚持长远发展目标,在空间上注重东西南北中协调均衡和谐发展,在动力上增强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由此,为“体系”转型与职业教育发展开辟广阔坦途。
二、转型发展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的演进趋势
在转型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是由外而内、聚合裂变、扩散推动的变革过程,面临空间再造、方式转换、动力更新“三叠”演进变革的新趋势。
(一)空间再造与结构升级
空间是一个广域概念,是全部要素及其彼此作用的总和,制约发展的全过程,构建发展的总格局。当前,转型发展深刻嵌入“体系”改革创新,引起职教空间要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变化。
1.空间要素重组。反映在“体系”模块元素上,无论特色(本土)、特点(职教)、制度(治理)、模式(方式)和动力(驱动)都不可避免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应势而谋、顺势而变。在纵向上,不再以数量增长为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内涵优化、持续发展和创新贡献率提升。在横向上,不再沿用传统职教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方式,而是重构多主体跨界互动、本土与国际合作交流、多教(包括普教和成教)与终身教育协调发展、彼此促进共赢的新格局。 2.空间结构优化。就内涵而言,主要涉及体制、技术与保障等关键模块。这是一个以提升质量与效益为目标、以优化结构方式为抓手的空间结构变革和构建过程。在体制层面,坚持改革开放多元合作方向,进一步拓宽联盟合作的职教办学道路。在教育层面,积极面向世界工业革命4.0与《中国制造2025》技术装备转型升级趋势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组织载体,提升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平台,“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3]在保障层面,着眼提升支撑能力和支持水平,不仅要持续稳定投入,而且要加快提升职教制度和文化创新能动性,促进专业优化、课程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均衡充分发展的新进程,从根本上打造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二)方式转换与模式创新
方式与模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体现在“体系”改革创新的历史流变与各个环节之中,堪称是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构建。
1.历史必然性。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斗转星移。传统单一、封闭、短浅、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让位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方式,是历史必然和时代选择。职业教育曾经追求“GDP”增长,虽说是一定历史的产物,不乏一定的合理性,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历史转变,但同时,也造成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惑和风险,警示并倒逼职业教育发展方式重构和模式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发展战略思想为“体系”创新发展导航,科学、合理、包容、协同、有效和生态发展已成为今天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2.现实选择性。一般而言,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现实是基础。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新时代是科学引领发展、改革推动发展、跨界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发展、质量效益优先发展、技术外溢支撑发展的新时期。“体系”改革创新面临宏观环境发展变革和自身下一程发展目标要求的双重需求,外延式增长方式不可取,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转变方式和创新模式成为“体系”改革创新的现实课题和发展主题。其关键是实现客体与主体、外延与内涵、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数量与质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管理、招生与就业的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动力更新与协同发展
新时代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关键是动力,源头在创新。
1.优化动力结构。动力结构是指动力要素组合与综合运行的应用系统。就要素而言,主要包括理论、制度、技术和文化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其前提是优化组合和有效运行,提供持续驱动。优化旨在增强适应性和能动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供给源。在转型发展条件下,“体系”动力结构始终处于活动过程之中,优化与强化是动力之源,是解决动力系统结构不合理、创新贡献率偏低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体系”需改变的是理论薄弱、制度欠缺、技术滞后和文化缺位的现状,应从动态优化的维度,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满足需求,调优布局,优化资源,创新功能,从整体上增强动力结构系统,形成全面均衡创新持续发展的驱动新体系。
2.更新动力机制。这是一个涉及面广、联动环节多、一体化程度高的系统工程。历史上,职业教育形成的诸如技术带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互动等机制都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在创新驱动理论视域下依然存在空间局限和效能不足的问题。目前,政府统筹、企业参与、院校育人和市场就业,分工明晰,各司其责,合作推动,较历史已有较大改善和变化,但还未形成理想平衡充分的办学经营合力,尤其是企业(也包括社会机构)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有待完善与加强。这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与创新制度,来更有效地协调平衡各方责权利关系,由此激发全社会关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包容合作发展机制,促进多主体联动和协同创新。这是“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动力并激发活力的根本所在。
三、转型发展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是“体系”改革进入“深水区”,创新到了转折点,构建走向“收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外部需求和内在系统的供给关系,理清改革发展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把握一条“内涵结构+体制机制+动力升级”改革创新的逻辑主线。这对于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内涵结构优化与升级
内涵结构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底蕴和根基。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三去一降一补”(即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和降成本及补短板)提到经济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这为“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发展方向。
1.加强内涵建设。转型发展说到底是加强内涵建设,优化结构,平衡发展。对于“体系”改革创新而言,这是一个基于系统构建、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职教类型实际、优化系统要素、加强有机结合、协调循环运行的过程,是规律性与创新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因此,从内涵主体切入,是“体系”创新发展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点。在指导思想上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接轨人才发展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創新型劳动大军”。在体系建设上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即以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市场需求协调为主线,重点抓好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国际化发展和保障能力提升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创新,促进系统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有效整合,使办学功能与实际运用效益得到提升,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基础。
2.推进结构升级。这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也是推进“体系”创新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审视“体系”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现状,总体处在发展的调适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融合协调发展与培养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知识复合与技术运用创新能力)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而且伴随新工业革命崛起与生产方式转变,呼唤职业教育智能化时代到来与发展也风生水起。但就目前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与人才培养数量质量而言,总体上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而且区域差异依然突出,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如适应型、结合型和促进型并存交织混合发展。针对突出问题,“体系”应将结构优化和升级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主动融入地方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开放融合协调创新持续发展的新体系,推进转型发展新进程。 (二)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实质是激发办学活力和提升发展动力。“体系”在这方面的改革起步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目前,步入“深水区”,面临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不畅”。[4]因此,创新并激活体制机制,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与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点。
1.坚持开放合作。当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制造2025》与教育终身化国际化有力推动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面向新时代,“体系”应坚持从国家改革开放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出发,增强开放合作办学理念,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开放格局。纵向上突破传统单一局限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为指导、院校自主办学、社会群体参与的多元参与合作互动竞争发展的办学体制机制。横向上借鉴德国“双元制”合作联盟办学经验,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为抓手,推进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组建多种形式的职教集团。同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在俄罗斯建立“鲁班工作坊”等模式,更好更多地参与全球职业教育创新与治理,形成多元包容协调发展灵活多样富有活力的职教办学体制。
2.加强制度建设。这是“体系”创新发展和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保障。经过多年努力,上至国家《职业教育法》,下至一整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法规制度,已形成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体系,但还不完善,如已有的需要修订,薄弱的需要加强,短缺的需要增补。重点是加快出台实施各项配套法律法规制度,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评估体系,借鉴国外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引导一批大学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发展,保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另外,根据即将发布的国家职业资格清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专业资格93项),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完善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法规制度保障体系。
(三)动力系统转换与提升
动力系统是“体系”改革创新的心脏、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传统短浅粗放低效外延型发展方式催生了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外生式动力驱动模式,在新时代转型发展驱动下,必然退位于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创新为驱动的内生式动力新系统。
1.提升综合实力。分析“体系”改革创新动力的相关要素,职业教育办学与发展综合实力是基础动力之源。虽然这方面已有较大的加强与提升,但与其他教育相比还显薄弱。关键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形成高水平终身化国际化服务和竞争能力。
2.增强创新动力。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贯彻这一精神,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创新提升到战略资源和动力地位,不断增强提升职业教育理念、制度、教育、管理和文化创新能力。这是推进“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
3.打造生态合力。所谓生态合力,是指“体系”生态要素有机聚合、天然耦合形成的绿色动力系统和机制,具有系统构建、有序循环、协调发展、持续成长的生态化特征,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绿色动能。在生态学视野下,推动“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是动力系统的改变,体现在内外层生态要素与结构的优化升级上。外层即社会客体生态,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产业行业企业改革发展等,是“体系”生态的外在推力,体现为社会需求和条件支持协同发展。内层即主体生态系统,包括理念、制度、技术、资源、信息、队伍和文化等,是“体系”生态的内生动力,体现为职业教育创新自觉性和服务主动性。两者同处在互动互补的生态系统之中,并在不同能量交互作用下,彼此交融,共生发展。因此,友好生态关系,促进互动,形成合力,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变方式、加快发展的绿色屏障。
四、转型发展驱动下“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策略
所谓策略,是指“体系”改革创新面向新时代,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根本、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改革和协同创新的方略,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打造高品质与国际化发展新体系
提升教育质量品位,推进国际化进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也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
1.大力提升“体系”品质。贯穿这一改革发展目标的是一个汇集观念领先、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现代品质、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人才支撑、法治保障、资源支撑于一身的质量保障体系,涵盖教育思想、办学体制、教育体系和保障条件。在今天转型发展条件下,质量是“体系”改革创新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对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和战略地位。因为只有科学的“体系”,才是中国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培养具有现代专业技能和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生力军。
2.积极推进“体系”国际化进程。面向世界,转型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总体趋势,也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站位。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2016—2021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改革方向和行动策略,对“体系”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面向新时代,“体系”改革创新需进一步拓展教育国际化视野,把握更加包容、开放、终身、可持续、全面改革、转型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大势,“将全球目标转化为可实现的国家目标”[5] ,并贯穿于“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之中,内化于教育信念、制度改革、功能提升、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当前,“互联网+教育”战略持续发展,有力促进了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外溢渗透,加快推进了“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对于拓展职业教育发展新空间,架构国际合作交流新平台,提升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养新能力,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塑驱动与原动协同创新新机制
在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动力构成是一个开放创新互动合作的有机复合系统,跨界互动与协同创新是标志性特征,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外生驱动力和内含原动力。在转型发展驱使下,“体系”改革创新必然面临驱动方式转型与创新,由此推动动力系统整体性的变革与重塑。在这种一体共时双向互动过程中,外部驱动(推动力)是条件,而内在原动(能动性)是根本,正是这两者合力,驱动发展,为“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合理驱动力。合理驱动来自于创新。传统职教以资源要素为主导的动力驱动模式已日渐显得势单力薄,愈来愈转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创新驱动、包容发展的新范式。顺应时代变革大势,“体系”改革创新应主动适应转型发展变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政策创新与引导,调动一切积极性,举全社会合力,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促进“体系”改革创新不断走向深入。
2.激发原动力。意味着“体系”存在原动力是生命体,也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要求,不断加以优化重组提升,从而激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其前提是从时代出发,以需求为导向,适应环境变化,挖掘动能潜力,激活内在原动机制。关键是调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自觉性和创造力,不断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智慧贡献率。
3.培育新动力。培育新动力关键在创新。一方面,加强前两者的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形成合力,实现驱动与原动及互动有机统一,打造“协同+创新”动力新范式,形成多元开放合作办学的新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实施科技兴教战略,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丰富动力资源,优化动力结构,提升动力功能,催生协同创新与包容发展的动力新因素,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这是“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
(三)开创跨越和生态协调发展新格局
基于历史视域,“体系”改革创新是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其中,跨越性是阶段性的特殊形态,生态性是持续性的终极目标,两者结合与协同发展,是“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1.推进跨越性发展。它建立在主客观基础之上。“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总体依然保持较旺盛的需求空间,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体系”改革创新与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同时,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与积累,承接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都得到了增强和提升。因此,顺应发展,满足需求,跨越发展,是新时代“體系”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和必要举措。但也必须指出,这种跨越性是持续有效发展进程中一个必然阶段和重要环节,不仅是时空的,即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也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即从大国向强国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突变相交织,表现为阶段性的突破。”[6]因此,科学合理地把握历史发展契机,加快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体系”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机遇。
2.加强生态化建设。这是“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理念和战略目标。从这一理念出发,建立良好的生态体系和保障机制,是保证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有效发展的前提。根本是强化生态理念,以绿色生态构建统筹协调跨越发展,统领改革创新发展,使办学与经济产业发展相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呼应,教育体系与终身发展相接轨,跨越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由此,形成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为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赵应生,钟秉林,洪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12(1):32-39.
[3] 李克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育高素质人才[EB/OL].[2016-12-02]. http://news.china.com.cn/2016-12/02/content_39838467.htm.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5] 熊建辉,臧日霞,杜晓敏.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2030行动框架》之具体目标和指示性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6(2):18-27.
[6]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组,于志晶,刘海,等.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6):10-30.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riven by Transformation
JIANG Meng
(Library,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 The change of development mode is a critical strategic reform and challenge for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normality. It is not a simple technical issue, but a systematic process for reform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such logic and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front,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hilosophy, mode and route. By holding the triassic innovation trend in mode, space and driven power,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system to deal with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by striving for thre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goals.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upply-side reform; connotation promotion; mode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al driven power
[责任编辑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