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的价值分析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war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的輸血受试者200例,随机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A、B、C三组,对照A、B、C三组受试者分别使用盐水介质法、木瓜酶法、抗球蛋白试验法进行交叉配血,观察组受试者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比较四组受试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测方法与对照A、B、C三组的不完全抗体的灵敏度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50例受试者的特异性凝聚在180s后均未有消失;50例受试者的非特异性凝聚均在180s内消失,其中27例受试者在10s内消失,23例受试者在20s内消失。结论:凝聚胺技术是以一种能够有效预防临床输血中溶血性反应发生的输血检测技术,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凝聚胺技术;临床输血;应用价值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治疗与抢救的手段,在对受试者进行输血治疗或抢救的过程中保证受试者的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关键,而在输血过程中,有效且正确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准确度对临床输血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应用凝聚胺技术对输血受试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的输血受试者200例,随机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A、B、C三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9个月~79岁,平均年龄(44.3±5.8)岁;对照A组50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1岁~78岁,平均年龄(44.6±5.5)岁;对照B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岁~77岁,平均年龄(44.4±5.6)岁;对照C组50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1岁~79岁,平均年龄(44.7±5.4)岁。四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对照A组受试者使用盐水介质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照B组受试者使用木瓜酶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照C组受试者使用抗球蛋白试验法进行交叉配血,所有受试者均根据《血型工作手册》的操作规范进行检测。观察组受试者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取两支试管,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浓度为3%的献血者的红细胞悬液以及2滴受试者的血清,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浓度为3%的受试者的红细胞悬液以及2滴献血者的血清,随后根据凝聚胺试剂盒说明进行检测操作[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判定四组受试者不完全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并进行组间比较与分析;观察并记录进行凝聚胺检查的受试者非特异性凝聚以及特异性凝聚的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需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种检测方法检测不完全抗体的灵敏度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的检测方法与对照A、B、C三组的不完全抗体的灵敏度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43、0.0019、0.0081<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凝聚胺技术的非特异性凝聚和特异性凝聚的消失时间
  50例受试者的特异性凝聚在180s后均未有消失;50例受试者的非特异性凝聚均在在180s内消失,其中27例受试者在10s内消失,23例受试者在20s内消失。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输血检验主要采用凝聚胺技术、盐水介质法、木瓜酶法以及抗球蛋白试验法对不完全抗体进行检验,盐水介质法是一种操作简便,能够迅速进行的检测方法[3],但其在不完全抗体的检测方面灵敏度较差,木瓜酶法的检测灵敏度与盐水介质法相比较高,但仍然较差,且其与抗球蛋白试验法在操作方面均具有步骤较长,较为复杂的特点[4]。而凝聚胺技术与这三种方法相比则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凝聚胺技术操作简便,对不完全抗体的检验灵敏度较高,能够有效鉴定患者血型,进行交叉配血,同时,还具有筛选抗体的作用,对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检验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其进行抗体与配血的速度与盐水介质法相差无几,因此能够有效地用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5,6]。
  本研究结果提示,凝聚胺技术在不完全抗体的检测方面灵敏度远高于其他三种方法,这与以上理论相符,同时其特异性凝聚不会轻易散开,表明其能够用于进行红细胞表明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因此我们认为,凝聚胺技术是以一种能够有效预防临床输血中溶血性反应发生的输血检测技术,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赖顺华,蔡国斌,余小丹.浅谈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96-97.
  [2]李拥军.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4,10(6):181,183.
  [3]付俊玲.凝聚胺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117-118.
  [4]张斌,张敏,张三旺.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越性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5(13):95-96.
  [5]高乐俊,王树诚,石效荣,等.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48-49.
  [6]秦江萍.低离子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2):2207-220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诊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72例,按照1:1完全抽样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ENA)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切口面积、手术时间及术中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性反流性食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92例老年性反流性食道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内镜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内镜检查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92.71%,对照组患者则分别为75.0%和76.04%。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显著优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卡马西平与托吡酯治疗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癫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卡马西平组与托吡酯组各4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并开展比较分析。结果:卡马西平组有效治愈36例,总有效率为90.0%,托吡酯组有效治愈37例,总有效率为92.5%,托吡酯组略好于前者,但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组发生不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呼吸道内科临床上对急性肺炎患者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呼吸道内科2012年06月至2014年06月收治的74例急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患者采用临床上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胆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研究。方法:将本组96例胆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48)和开腹手术组(n=48)。腹腔镜手术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开腹手术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期刊
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影像研究多侧重于MRI和椎动脉造影,有关CT诊断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总结我院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与CT资料,分析横突孔狭窄的形态、分型及其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系,并对CT观察横突孔狭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48岁(26~75岁)。48例  (lOO%)出现眩晕、耳鸣、黑朦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36例(7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我科共收治的48例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对住院期间进行PCI术后药物干预的疗效、治愈成功率进行观察,同时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相关药物(他汀类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灵,美托洛尔等)积极治疗,仅有1例发生心功能减退,4例发作心绞痛,术后患者明显减轻了各种症状,同时改善了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对30 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多以男性、体力劳动者较多,与文化程度低有关。社会功能受损明显;精神障碍以幻听、幻视、被害妄想及行为紊乱为主。结论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宜早期戒酒治疗,并加强躯体疾病的治疗,实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创造有利于戒酒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针对急性昏迷患者在进行急诊急救的相应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到2013年4月来我院进行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昏迷患者31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急救护理措施,包括:吸氧、药物护理、体征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经过了急救护理的31例急性心肌梗死昏迷患者临床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其中26例恢复良好,5例患者恢复效果较差,其中3例出现了并发症现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昏迷患
期刊
摘要:目的:讨论慢性湿疹皮损局部封闭治疗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前来我院诊治的慢性湿疹皮损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局部封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61例(81.3%),有效12例(16.0%),无效2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