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的輸血受试者200例,随机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A、B、C三组,对照A、B、C三组受试者分别使用盐水介质法、木瓜酶法、抗球蛋白试验法进行交叉配血,观察组受试者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比较四组受试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测方法与对照A、B、C三组的不完全抗体的灵敏度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50例受试者的特异性凝聚在180s后均未有消失;50例受试者的非特异性凝聚均在180s内消失,其中27例受试者在10s内消失,23例受试者在20s内消失。结论:凝聚胺技术是以一种能够有效预防临床输血中溶血性反应发生的输血检测技术,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凝聚胺技术;临床输血;应用价值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治疗与抢救的手段,在对受试者进行输血治疗或抢救的过程中保证受试者的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关键,而在输血过程中,有效且正确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准确度对临床输血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应用凝聚胺技术对输血受试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的输血受试者200例,随机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A、B、C三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9个月~79岁,平均年龄(44.3±5.8)岁;对照A组50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1岁~78岁,平均年龄(44.6±5.5)岁;对照B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岁~77岁,平均年龄(44.4±5.6)岁;对照C组50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1岁~79岁,平均年龄(44.7±5.4)岁。四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对照A组受试者使用盐水介质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照B组受试者使用木瓜酶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照C组受试者使用抗球蛋白试验法进行交叉配血,所有受试者均根据《血型工作手册》的操作规范进行检测。观察组受试者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取两支试管,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浓度为3%的献血者的红细胞悬液以及2滴受试者的血清,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浓度为3%的受试者的红细胞悬液以及2滴献血者的血清,随后根据凝聚胺试剂盒说明进行检测操作[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判定四组受试者不完全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并进行组间比较与分析;观察并记录进行凝聚胺检查的受试者非特异性凝聚以及特异性凝聚的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需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种检测方法检测不完全抗体的灵敏度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的检测方法与对照A、B、C三组的不完全抗体的灵敏度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43、0.0019、0.0081<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凝聚胺技术的非特异性凝聚和特异性凝聚的消失时间
50例受试者的特异性凝聚在180s后均未有消失;50例受试者的非特异性凝聚均在在180s内消失,其中27例受试者在10s内消失,23例受试者在20s内消失。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输血检验主要采用凝聚胺技术、盐水介质法、木瓜酶法以及抗球蛋白试验法对不完全抗体进行检验,盐水介质法是一种操作简便,能够迅速进行的检测方法[3],但其在不完全抗体的检测方面灵敏度较差,木瓜酶法的检测灵敏度与盐水介质法相比较高,但仍然较差,且其与抗球蛋白试验法在操作方面均具有步骤较长,较为复杂的特点[4]。而凝聚胺技术与这三种方法相比则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凝聚胺技术操作简便,对不完全抗体的检验灵敏度较高,能够有效鉴定患者血型,进行交叉配血,同时,还具有筛选抗体的作用,对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检验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其进行抗体与配血的速度与盐水介质法相差无几,因此能够有效地用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5,6]。
本研究结果提示,凝聚胺技术在不完全抗体的检测方面灵敏度远高于其他三种方法,这与以上理论相符,同时其特异性凝聚不会轻易散开,表明其能够用于进行红细胞表明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因此我们认为,凝聚胺技术是以一种能够有效预防临床输血中溶血性反应发生的输血检测技术,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赖顺华,蔡国斌,余小丹.浅谈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96-97.
[2]李拥军.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4,10(6):181,183.
[3]付俊玲.凝聚胺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117-118.
[4]张斌,张敏,张三旺.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越性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5(13):95-96.
[5]高乐俊,王树诚,石效荣,等.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48-49.
[6]秦江萍.低离子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2):2207-2208.
关键词:凝聚胺技术;临床输血;应用价值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治疗与抢救的手段,在对受试者进行输血治疗或抢救的过程中保证受试者的输血安全是临床输血的关键,而在输血过程中,有效且正确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准确度对临床输血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应用凝聚胺技术对输血受试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的输血受试者200例,随机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A、B、C三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9个月~79岁,平均年龄(44.3±5.8)岁;对照A组50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1岁~78岁,平均年龄(44.6±5.5)岁;对照B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岁~77岁,平均年龄(44.4±5.6)岁;对照C组50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1岁~79岁,平均年龄(44.7±5.4)岁。四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对照A组受试者使用盐水介质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照B组受试者使用木瓜酶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照C组受试者使用抗球蛋白试验法进行交叉配血,所有受试者均根据《血型工作手册》的操作规范进行检测。观察组受试者采用凝聚胺技术进行交叉配血:取两支试管,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浓度为3%的献血者的红细胞悬液以及2滴受试者的血清,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浓度为3%的受试者的红细胞悬液以及2滴献血者的血清,随后根据凝聚胺试剂盒说明进行检测操作[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判定四组受试者不完全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并进行组间比较与分析;观察并记录进行凝聚胺检查的受试者非特异性凝聚以及特异性凝聚的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需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种检测方法检测不完全抗体的灵敏度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的检测方法与对照A、B、C三组的不完全抗体的灵敏度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43、0.0019、0.0081<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凝聚胺技术的非特异性凝聚和特异性凝聚的消失时间
50例受试者的特异性凝聚在180s后均未有消失;50例受试者的非特异性凝聚均在在180s内消失,其中27例受试者在10s内消失,23例受试者在20s内消失。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输血检验主要采用凝聚胺技术、盐水介质法、木瓜酶法以及抗球蛋白试验法对不完全抗体进行检验,盐水介质法是一种操作简便,能够迅速进行的检测方法[3],但其在不完全抗体的检测方面灵敏度较差,木瓜酶法的检测灵敏度与盐水介质法相比较高,但仍然较差,且其与抗球蛋白试验法在操作方面均具有步骤较长,较为复杂的特点[4]。而凝聚胺技术与这三种方法相比则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凝聚胺技术操作简便,对不完全抗体的检验灵敏度较高,能够有效鉴定患者血型,进行交叉配血,同时,还具有筛选抗体的作用,对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检验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其进行抗体与配血的速度与盐水介质法相差无几,因此能够有效地用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5,6]。
本研究结果提示,凝聚胺技术在不完全抗体的检测方面灵敏度远高于其他三种方法,这与以上理论相符,同时其特异性凝聚不会轻易散开,表明其能够用于进行红细胞表明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因此我们认为,凝聚胺技术是以一种能够有效预防临床输血中溶血性反应发生的输血检测技术,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赖顺华,蔡国斌,余小丹.浅谈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96-97.
[2]李拥军.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4,10(6):181,183.
[3]付俊玲.凝聚胺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117-118.
[4]张斌,张敏,张三旺.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越性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5(13):95-96.
[5]高乐俊,王树诚,石效荣,等.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48-49.
[6]秦江萍.低离子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2):2207-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