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三上午,外出学习刚回学校,学校总务主任荆老师就找上门来说:“张老师,你回来的正好,你班学生张某今天又给人家打破了玻璃。”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周一下午的一波刚平——张某和四个男同学打雪仗,正打的热闹时,也不知谁打破了邻班的窗玻璃,正被路过的总务主任荆老师逮了个正着,但是没有一个承认的,态度都极不冷静,总务主任一气之下把他们五个人一起推到了我的办公室里,非常生气的对我说:“张老师,看看你们班的这些‘好学生’打什么雪仗?把人家二班的窗玻璃打破了还不承认,特别是张某态度极不老实,你看着处理吧”!我强忍着怒火,耐心的听完了事情的经过和他们的各自说明,又进行了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正当其他四人还想互相推脱时,张某却主动对我说:“老师,玻璃是我打破的,与他们几个无关。今后我一定注意,保证不再打破玻璃”。看着他那主动承认错误的诚恳而侠义的样子,又考虑到他家庭的困难,我掏钱让他悄悄地换上了玻璃。别人还认为是他自己借钱赔上的。可玻璃刚换几天,封玻璃的油泥还没有变硬,张某保证书的墨迹还未干,他却又打破了邻班的玻璃,并且就是前几天刚刚换上的那块。
“是真的吗?”我有些疑问。
“怎么不是真的?”总务主任有些生气地说:“张某刚开始也不承认,说不是他打的。我经过调查,打破玻璃时,你们那里整个校园只有你班张某一人在室外,二班的班主任在班里上数学课还没有下课,学生未出教室,并且打破的正好就是他上次打破刚换上的那块,我们审问了两节课他才承认,态度极不老实,真是气死人!是不是前天让他赔偿不服气,又故意打破的?看来他思想品德有问题!”
的确,抱着牛头不认赃,犯了错误不老实承认,确实让人上火。张某平日给人的感觉就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什么也不在乎的样子,难道他的思想品德真有问题?
我找到张某,劈头就问:“你既然打破了,事实那么清楚,为什么你还不痛痛快快老老实实地承认?”“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我打破的玻璃。他们说是我打的,当时教室外面确实只有我一人,我又找不到是谁打的……”看着张某有些委屈的样子,真不像是抵赖,不象是撒谎。
难道真的不是他打的?
可是二班班主任却十分肯定地说“当时我正在俺班上课,下课时班长刚喊完“起立”,就听“嘭”的一声,紧靠你班的那窗上的玻璃就碎了一块。我一步跨出教室,就看见张某一人拿着竹扫帚在校园中乱舞,室外再没有第二个人。我亲眼所见,你说不是他打的是谁打的?!”看来是铁证如山,张某打破的已成了铁案。
午饭后,躺在床上看书,读到《吕氏春秋》卷十七记载的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学生颜回讨得一点米回来,连忙生火做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很快地抓了一把米饭塞到嘴里吃了。他假装没有看见,但对颜回的为人却产生了怀疑。为了证实这个怀疑,等到颜回端饭给他吃的时候,他故意说:“刚才我打瞌睡梦见我死去的父亲,想祭奠他老人家,饭要干净才行”。颜回马上说:“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煮饭时,烟尘落在锅里,我不想把饭泼掉,又怕先生吃了烟尘,于是我就把这一团脏饭抓起来吃了。”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心里很不平静,发表了一通感慨,说一个人有时候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脑子。
是啊,颜回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孔子曾赞扬他:“贤哉、回也!”可这一次差点被孔子误解,好在孔子毕竟是一位忠厚的长者,他做了一点调查,终于没有让颜回蒙受冤屈。
张某是不是也冤屈?看了这则故事,想想张某玩世不恭、很不服气似有委屈的样子,总觉得自己作为张某的班主任应该就此事再做点什么。于是我来到现场对打破的玻璃(原始现场尚在,没有任何破坏)进行了一番认真的观察分析后发现了几处疑点。第一,玻璃不象是从外面打破的——从破玻璃中部掉下的几块玻璃碎片都掉在窗外,窗内没有碎片。第二,不象是小石块等锐器打破的——破玻璃受力点不是非常集中,只有几条较大的裂纹,没有细密的小裂纹。第三,假如是张某打破的,应该是竹扫帚扬起的小石块等,大石块扬不起来,竹扫帚又够不到窗户。玻璃很可能是二班自己人打破的,而张某是冤枉的。看来,很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于是,我征得二班班主任的同意,又找到了离破玻璃最近的二班班长李某,问他“你知不知道玻璃是谁打破的?”他说:“是你班张某。”“你怎么知道?”“听俺老师说的。”“我想让你自己如实地告诉我玻璃到底是谁打破的?——我要听你说!不听别人说!”听着我坚定的话语,看着我严肃的面孔,二班班长长时无语,似有愧意。接着又讲了我发现的三处疑点,让他分析判断应该是谁打破的。后来又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后,李某终于说了实话,原来,上课时他两脚踩在自己凳子腿的横撑上,下课他喊“起立”时,一不留神踩空了,身子一歪,头碰到了玻璃上——破了。
张某的冤案终于可以平反了。当我把这玻璃是二班班长自己碰破的结论告诉总务主任和二班班主任时,他二人、特别是二班班主任是百分之二百的不相信,说:“这不可能,我在现场,可以说我亲眼看见,就是你班张某所为,再说我也问过我班班长,他说不知道。他是班长还能对我说假话?!”无奈,我只好找来二班班长李某,让他亲自把事情的经过给总务主任和二班班主任讲了一遍,并让他们二人看了班长头上碰起来的疙瘩。对此,他们二人一直感叹:真没想到!真没想到!!
是啊,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有时眼见也未必为实。本来亲眼所见,应该是可信的,但有时难免表面化,经过大脑思考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但有时难免片面性,非得要有较全面的观察和较周密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作出结论前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周密全面地分析,千万不能简单地、更不能武断的下结论。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周一下午的一波刚平——张某和四个男同学打雪仗,正打的热闹时,也不知谁打破了邻班的窗玻璃,正被路过的总务主任荆老师逮了个正着,但是没有一个承认的,态度都极不冷静,总务主任一气之下把他们五个人一起推到了我的办公室里,非常生气的对我说:“张老师,看看你们班的这些‘好学生’打什么雪仗?把人家二班的窗玻璃打破了还不承认,特别是张某态度极不老实,你看着处理吧”!我强忍着怒火,耐心的听完了事情的经过和他们的各自说明,又进行了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正当其他四人还想互相推脱时,张某却主动对我说:“老师,玻璃是我打破的,与他们几个无关。今后我一定注意,保证不再打破玻璃”。看着他那主动承认错误的诚恳而侠义的样子,又考虑到他家庭的困难,我掏钱让他悄悄地换上了玻璃。别人还认为是他自己借钱赔上的。可玻璃刚换几天,封玻璃的油泥还没有变硬,张某保证书的墨迹还未干,他却又打破了邻班的玻璃,并且就是前几天刚刚换上的那块。
“是真的吗?”我有些疑问。
“怎么不是真的?”总务主任有些生气地说:“张某刚开始也不承认,说不是他打的。我经过调查,打破玻璃时,你们那里整个校园只有你班张某一人在室外,二班的班主任在班里上数学课还没有下课,学生未出教室,并且打破的正好就是他上次打破刚换上的那块,我们审问了两节课他才承认,态度极不老实,真是气死人!是不是前天让他赔偿不服气,又故意打破的?看来他思想品德有问题!”
的确,抱着牛头不认赃,犯了错误不老实承认,确实让人上火。张某平日给人的感觉就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什么也不在乎的样子,难道他的思想品德真有问题?
我找到张某,劈头就问:“你既然打破了,事实那么清楚,为什么你还不痛痛快快老老实实地承认?”“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我打破的玻璃。他们说是我打的,当时教室外面确实只有我一人,我又找不到是谁打的……”看着张某有些委屈的样子,真不像是抵赖,不象是撒谎。
难道真的不是他打的?
可是二班班主任却十分肯定地说“当时我正在俺班上课,下课时班长刚喊完“起立”,就听“嘭”的一声,紧靠你班的那窗上的玻璃就碎了一块。我一步跨出教室,就看见张某一人拿着竹扫帚在校园中乱舞,室外再没有第二个人。我亲眼所见,你说不是他打的是谁打的?!”看来是铁证如山,张某打破的已成了铁案。
午饭后,躺在床上看书,读到《吕氏春秋》卷十七记载的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学生颜回讨得一点米回来,连忙生火做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从锅里很快地抓了一把米饭塞到嘴里吃了。他假装没有看见,但对颜回的为人却产生了怀疑。为了证实这个怀疑,等到颜回端饭给他吃的时候,他故意说:“刚才我打瞌睡梦见我死去的父亲,想祭奠他老人家,饭要干净才行”。颜回马上说:“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煮饭时,烟尘落在锅里,我不想把饭泼掉,又怕先生吃了烟尘,于是我就把这一团脏饭抓起来吃了。”孔子听了颜回的话,心里很不平静,发表了一通感慨,说一个人有时候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脑子。
是啊,颜回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孔子曾赞扬他:“贤哉、回也!”可这一次差点被孔子误解,好在孔子毕竟是一位忠厚的长者,他做了一点调查,终于没有让颜回蒙受冤屈。
张某是不是也冤屈?看了这则故事,想想张某玩世不恭、很不服气似有委屈的样子,总觉得自己作为张某的班主任应该就此事再做点什么。于是我来到现场对打破的玻璃(原始现场尚在,没有任何破坏)进行了一番认真的观察分析后发现了几处疑点。第一,玻璃不象是从外面打破的——从破玻璃中部掉下的几块玻璃碎片都掉在窗外,窗内没有碎片。第二,不象是小石块等锐器打破的——破玻璃受力点不是非常集中,只有几条较大的裂纹,没有细密的小裂纹。第三,假如是张某打破的,应该是竹扫帚扬起的小石块等,大石块扬不起来,竹扫帚又够不到窗户。玻璃很可能是二班自己人打破的,而张某是冤枉的。看来,很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于是,我征得二班班主任的同意,又找到了离破玻璃最近的二班班长李某,问他“你知不知道玻璃是谁打破的?”他说:“是你班张某。”“你怎么知道?”“听俺老师说的。”“我想让你自己如实地告诉我玻璃到底是谁打破的?——我要听你说!不听别人说!”听着我坚定的话语,看着我严肃的面孔,二班班长长时无语,似有愧意。接着又讲了我发现的三处疑点,让他分析判断应该是谁打破的。后来又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后,李某终于说了实话,原来,上课时他两脚踩在自己凳子腿的横撑上,下课他喊“起立”时,一不留神踩空了,身子一歪,头碰到了玻璃上——破了。
张某的冤案终于可以平反了。当我把这玻璃是二班班长自己碰破的结论告诉总务主任和二班班主任时,他二人、特别是二班班主任是百分之二百的不相信,说:“这不可能,我在现场,可以说我亲眼看见,就是你班张某所为,再说我也问过我班班长,他说不知道。他是班长还能对我说假话?!”无奈,我只好找来二班班长李某,让他亲自把事情的经过给总务主任和二班班主任讲了一遍,并让他们二人看了班长头上碰起来的疙瘩。对此,他们二人一直感叹:真没想到!真没想到!!
是啊,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有时眼见也未必为实。本来亲眼所见,应该是可信的,但有时难免表面化,经过大脑思考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但有时难免片面性,非得要有较全面的观察和较周密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作出结论前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周密全面地分析,千万不能简单地、更不能武断的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