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1年12月4日至10日,“第一届两岸民族文学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行。此次会议由台湾艺文作家协会、《新地文学》季刊社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东海大学、台东大学、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马来西亚国立拉曼大学、新加坡作家协会等研究机构协助举办。来自海峡两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的50多位作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为期六天的会议行程,安排在台湾师范大学、台东大学、台东史前文化博物馆、东海大学分别举办一场专题演讲、四场学术研讨会以及五场作家座谈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4日至10日,“第一届两岸民族文学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行。此次会议由台湾艺文作家协会、《新地文学》季刊社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东海大学、台东大学、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马来西亚国立拉曼大学、新加坡作家协会等研究机构协助举办。来自海峡两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的50多位作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为期六天的会议行程,安排在台湾师范大学、台东大学、台东史前文化博物馆、东海大学分别举办一场专题演讲、四场学术研讨会以及五场作家座谈会。
其他文献
夏国琼,中国第一代女性钢琴演奏家、教育家。1929年9月至1936年2月,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攻读钢琴主科和大提琴副科。20世纪50年代执教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与李翠贞、范继森、李嘉禄、吴乐懿一起并称钢琴系“五大骨干教授”,培养出周广仁、顾圣婴、李名强、殷承宗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钢琴家,使上音钢琴系被西方乐坛所瞩目。2015年恰逢夏国琼百年诞辰,作者结合校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需要,基于院藏文献,记述夏国琼就读国立音专期间的事迹,以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蒙古文古旧抄本《关公圣帝与貂蝉女论史》曾被蒙古文古籍目录著录四种传抄本,然而这些抄本迄今未曾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文章首次对这些传抄本的版本及其收藏情况加以简要介绍的同时,通过对今存相关文献实物的文本比对,初步确定了这些抄本系一部鼓词《关公盘道》的散文体蒙译本。并认为该译本是一部情文并茂的蒙古族翻译文学的经典佳作,反映了古代汉文戏曲在蒙古地区书面流传的事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的前半部分,是不拘泥于原著故事框架进行的再创作,是一篇独立完整的长篇叙事诗。现已出版的《荞麦花开》有两种版本,其结构层次和故事情节基本相同。长诗运用虚构、比兴等方法刻画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跃然纸上,以其独特的言行和性格特征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2015年4月26日至30日,《民族文学研究》主编汤晓青及编辑部成员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考察湖南省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状况,特邀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暨南大学姚新勇教授、大连民族大学李晓峰教授作为学术顾问,并与当地文联、作协及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联合召开了“湖南省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批评学术研讨会”。
李贽有儒学思想且充满了矛盾。李贽生活实践之大节明显受制于儒学,言论却极力诛伐儒学。由于受儒家事功观念影响,李贽有较浓重的马基雅维利意味。出于对宋明理学之极度厌恶,李贽又有较浓重的路德意味。李贽儒学思想的内在矛盾与他对生命与生活之道的关注和探寻有关,也与穆斯林文化背景有关。
2015年5月9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资助、中国《江格尔》研究会主办的“《江格尔》学术交流暨仁钦道尔吉史诗研究讨论会”在京召开。
尹湛纳希在他的开鲁本《青史演义》前三十回的回后均写下了批语。这些批语将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置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说明。尹湛纳希在《回批》中经常引用“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的论点,有些观点还成为他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从中体现出他接受了儒家某些观点,儒家的观点成为他理论建构的批判武器。但他并没有完全按照儒家观点来阐述,而对儒学进行了蒙古化阐释。
世纪之交30多年间,历史翻开“新时期”多民族文学竞相繁荣的新页面,满族自我文学的“族性”书写,曾经过长久的压抑与蓄势,至此出现“井喷”现象。满族作家纷纷用滚烫的情感和自审的目力,去接近和把握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题材。朱春雨、赵大年、叶广芩、边玲玲、王家男、庞天舒、雪静、胡冬林、佟明光、巴音博罗、礼露、金鸿为等,都为该民族的自我题材书写做出了积极贡献,并推进满族文学在这一方面后来居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以阶级斗争学说为核心的共名叙事、以寻根文化为核心的正名叙事以及阶层和地区分化背景下的匿名叙事。共名叙事显示了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正名叙事呈现了文化多样化的风景,显示出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自觉,匿名叙事深刻地楔入了中国社会现实生活,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联系。
目前出版的“苗族古歌”大多只有古歌的主体部分“歌骨”,未全面反映“活形态”下古歌的演唱实景。笔者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古歌歌骨、歌花、套句、插唱等进行了解释和研究,分析和总结了歌骨歌花交替演唱的特点、交替演唱产生的原因和交替演唱的主要功能。较为全面地为学术界展现了“活形态”下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