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尽管每年一度的中考迎来送往的是届次不同的莘莘学子,每一届的学子们面对的试题也不尽相同,但是历史中考的固有属性,决定了中考历史试题在每一年都有变化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分析近三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找出试题特点,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下面以柳州市2010年、2011年、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中的几道主观题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一、试题呈现
例1 (2010年柳州市中考历史试题)17、18世纪,英国先后爆发了两场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前一场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几经波折,最后终于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埋葬了一个旧社会,催生了一个新社会;后一场革命则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手段虽然温和,但结果却惠及全人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前一场革命以后,英国建立了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2)后一场革命影响最重大的发明是什么?
(3)前一场革命与后一场革命的关系怎样?
(4)后一场革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例2 (2011年柳州市中考历史试题)近年来,有的历史学家主张用全球史观看世界,他们认为地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最早将孤立、分散的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清朝后期,统治者正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等待“四方来朝”时,等来的却是英国的“坚船利炮”。请问英国的“坚船利炮”是哪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成果?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迅速增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对外扩张,再次给中国带来了灾难。请举出两例灾难性的历史事件。
(4)在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国应如何应对?
例3 (2012年柳州市中考历史试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到马关就某一事件与日本进行谈判。谈判一开始,日本政府就将事前起草好的协议交给李鸿章,不容讨论,限期答复。李鸿章最后被迫在协议上签字。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基本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我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被迫签订的是哪一个条约?
(2)材料二中“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哪一重大成就?
(4)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二、试题特点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三道主观性试题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1.以专题的形式设题,强调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突出历史学科的综合性。
近几年的中考历史主观性试题不再单纯考查零散的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将知识以体系的形式呈现出来,加以横向、纵向联系,考查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特征,体现历史学科的综合性。以专题形式设题的试题一般时空跨度非常大,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如例l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这一专题范畴;例2以“全球史观”为依托,考查新航路开辟、中国鸦片战争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等知识点,涉及的考点时空跨度大;例3以中国的外交为专题设置考题,考查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情况,涉及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实、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等知识,考查的知识时间跨度大。
2.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渗透史学理论,彰显历史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
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彰显历史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如例1在题干中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分别从政治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影响上给予肯定;例3将近代中国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让考生在对比中感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并在认识、理解我党外交政策以及处理外交事务方式的基础上,感受我党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出的高超智慧和卓越技巧。
上述三例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蕴藏着史学理论,体现了史学观念。如例1第(3)问隐含了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考查;例2在题干中直接表明全球史观,从“地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观点出发,考查相关的历史知识,引导同学们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历史事件。
3.问题设计有梯度,考查辩证地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例都是以一个相关专题为核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注重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地思考,一般前几问考查的是基本史实,体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后面的问题逐渐加大难度,或考查隐性知识,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要求考生一分为二、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如例1第(4)问考查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地区产生的影响,要求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回答;例2第(4)问要求从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两个角度来回答国家的应对策略;例3第(4)问要求同学们从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外交活动的实效性以及外交成就的基础——经济实力等角度回答问题。 三、复习策略
上述试题所呈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向。掌握这些特点,对我们进行中考复习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抓主干夯实基础。
历史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复习时考生要抓住主干知识,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准确掌握体现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以及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于个人知识掌握中的“三点”(盲点、易混点、易错点),考生要多加关注,做到扫清知识的盲点、分清知识的易混点、辨清知识的易错点。
2.设专题巧练综合。
主观题注重以专题为依托设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启示我们掌握的知识点要全面系统,要有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较强的对比分析能力。因此,在复习时,考生要树立历史知识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正确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可鉴之处。
考生提升自己的学科综合能力和备考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重视专题复习。通过专题复习,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破册、单元、课的界限,进行知识归类,整合教材内容,有利于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进行专题复习之前,一定要系统复习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其次,要合理设置专题。以单元主题、史观、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某一领域知识、国别等设置常规专题,如侵略与抗争、近代化的探索、近代西方大国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思想家及思想发展史、美国史等专题。还可以进行特殊领域专题设计:根据时事热点设计专题,如根据钓鱼岛争端,可以设计日本历史及中日关系专题、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发展专题;根据周年纪念设计专题,如根据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可设计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专题。最后,要学会运用教材目录进行专题复习。目录是教材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复习,便于梳理和归纳专题知识,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宏观把握知识脉络。
3.以新史观看历史。
近几年的试题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新的史观,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挖掘蕴藏在历史基础知识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通过科学家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严谨治学态度、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对史观的考查,除了传统的唯物主义史观,对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的史学观点也有所涉及。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关注新史学观点,理解新史观的含义,以这些新史观为视角,链接相关史实,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
4.找方法准确答题。
认真审题是答题的关键所在,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掌握审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考生不妨试一试“一找二看三确定”三步审题法,即阅读材料和题干,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锁定答题方向;阅读设问,看清设问的主题与角度,锁定答题的知识点与内容;阅读分值安排,确定答题的要点,避免答题遗漏。
在解答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试题时,同学们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在解答分析历史原因的试题时,同学们既要从主观上分析,也要从客观上分析。在解答分析历史作用、影响的试题时,同学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也要看到其对本国的影响。总之,辩证、客观地看待历史,学会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有利于拓展思路,避免因答题角度单一而丢分。
一、试题呈现
例1 (2010年柳州市中考历史试题)17、18世纪,英国先后爆发了两场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前一场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几经波折,最后终于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埋葬了一个旧社会,催生了一个新社会;后一场革命则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手段虽然温和,但结果却惠及全人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前一场革命以后,英国建立了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2)后一场革命影响最重大的发明是什么?
(3)前一场革命与后一场革命的关系怎样?
(4)后一场革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例2 (2011年柳州市中考历史试题)近年来,有的历史学家主张用全球史观看世界,他们认为地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最早将孤立、分散的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清朝后期,统治者正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等待“四方来朝”时,等来的却是英国的“坚船利炮”。请问英国的“坚船利炮”是哪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成果?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迅速增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对外扩张,再次给中国带来了灾难。请举出两例灾难性的历史事件。
(4)在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国应如何应对?
例3 (2012年柳州市中考历史试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到马关就某一事件与日本进行谈判。谈判一开始,日本政府就将事前起草好的协议交给李鸿章,不容讨论,限期答复。李鸿章最后被迫在协议上签字。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基本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我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被迫签订的是哪一个条约?
(2)材料二中“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哪一重大成就?
(4)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二、试题特点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三道主观性试题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1.以专题的形式设题,强调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突出历史学科的综合性。
近几年的中考历史主观性试题不再单纯考查零散的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将知识以体系的形式呈现出来,加以横向、纵向联系,考查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特征,体现历史学科的综合性。以专题形式设题的试题一般时空跨度非常大,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如例l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这一专题范畴;例2以“全球史观”为依托,考查新航路开辟、中国鸦片战争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等知识点,涉及的考点时空跨度大;例3以中国的外交为专题设置考题,考查中国近代、现代外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情况,涉及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实、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等知识,考查的知识时间跨度大。
2.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渗透史学理论,彰显历史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
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彰显历史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如例1在题干中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分别从政治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影响上给予肯定;例3将近代中国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放在一起进行考查,让考生在对比中感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并在认识、理解我党外交政策以及处理外交事务方式的基础上,感受我党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出的高超智慧和卓越技巧。
上述三例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蕴藏着史学理论,体现了史学观念。如例1第(3)问隐含了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考查;例2在题干中直接表明全球史观,从“地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观点出发,考查相关的历史知识,引导同学们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历史事件。
3.问题设计有梯度,考查辩证地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例都是以一个相关专题为核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注重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地思考,一般前几问考查的是基本史实,体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后面的问题逐渐加大难度,或考查隐性知识,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要求考生一分为二、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如例1第(4)问考查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地区产生的影响,要求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回答;例2第(4)问要求从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两个角度来回答国家的应对策略;例3第(4)问要求同学们从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外交活动的实效性以及外交成就的基础——经济实力等角度回答问题。 三、复习策略
上述试题所呈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向。掌握这些特点,对我们进行中考复习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抓主干夯实基础。
历史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复习时考生要抓住主干知识,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准确掌握体现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以及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于个人知识掌握中的“三点”(盲点、易混点、易错点),考生要多加关注,做到扫清知识的盲点、分清知识的易混点、辨清知识的易错点。
2.设专题巧练综合。
主观题注重以专题为依托设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启示我们掌握的知识点要全面系统,要有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较强的对比分析能力。因此,在复习时,考生要树立历史知识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正确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可鉴之处。
考生提升自己的学科综合能力和备考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重视专题复习。通过专题复习,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破册、单元、课的界限,进行知识归类,整合教材内容,有利于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进行专题复习之前,一定要系统复习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其次,要合理设置专题。以单元主题、史观、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某一领域知识、国别等设置常规专题,如侵略与抗争、近代化的探索、近代西方大国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思想家及思想发展史、美国史等专题。还可以进行特殊领域专题设计:根据时事热点设计专题,如根据钓鱼岛争端,可以设计日本历史及中日关系专题、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发展专题;根据周年纪念设计专题,如根据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可设计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专题。最后,要学会运用教材目录进行专题复习。目录是教材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复习,便于梳理和归纳专题知识,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宏观把握知识脉络。
3.以新史观看历史。
近几年的试题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新的史观,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挖掘蕴藏在历史基础知识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通过科学家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严谨治学态度、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对史观的考查,除了传统的唯物主义史观,对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的史学观点也有所涉及。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关注新史学观点,理解新史观的含义,以这些新史观为视角,链接相关史实,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
4.找方法准确答题。
认真审题是答题的关键所在,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掌握审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考生不妨试一试“一找二看三确定”三步审题法,即阅读材料和题干,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锁定答题方向;阅读设问,看清设问的主题与角度,锁定答题的知识点与内容;阅读分值安排,确定答题的要点,避免答题遗漏。
在解答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试题时,同学们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在解答分析历史原因的试题时,同学们既要从主观上分析,也要从客观上分析。在解答分析历史作用、影响的试题时,同学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也要看到其对本国的影响。总之,辩证、客观地看待历史,学会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有利于拓展思路,避免因答题角度单一而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