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融合:古诗教学新模式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45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教者尝试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设計课堂结构,进行《观书有感》的教学,实现古诗教学“文字落实、文章上口、文学有味、文化体认”的新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假如让你以“读书有感”为题写一段话,你会写些什么?
  知道宋朝大诗人朱熹是怎么写“读书有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可以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方面解读。
  【设计意图:导入简洁明快、联系生活,拉近儿童与古诗的距离。指向语用,教给方法,为学生走近诗歌配上“寻宝地图”。】
  二、文字落实
  1.出示全诗
  “观书”是什么意思?朱熹是怎么写观书感受的?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指名读诗,相机理解
  “为”是多音字,请问你为什么读成第四声?(借机点评:根据意思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鉴”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徘徊”是什么意思?
  还有什么字词不懂吗?(生自由提问:“渠”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落实字词是准确理解诗意、把握诗情的基础。很多汉字的音、形、义有着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寻记忆、理解的窍门,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三、文章上口
  同学们,对于古诗而言,只读正确还远远不够,因为古诗是语言的贵族,有着独特的韵律美。怎么才能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呢?谁来说说?
  1.节奏富有变化
  古诗看上去句式整齐,其实有着内在节奏的变化。老师标出了停顿符(课件出示),如果你能读好停顿,就显得有板有眼了。
  2.字音有长有短
  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诀:第一声、第二声的字是平声,应该读得长一些;第三声、第四声的字是仄声,应该读得稍短一些。这里还有三个标注成红色的字——“一、得、活”,它们在古汉语里是入声字,要读得短促。
  3.押韵
  你很善于发现。如果我们把韵脚读得特别清楚、饱满,就会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比如说:开——,徊——,来——下面,请大家把握停顿长短,读好韵脚。(生自由地练读,指名读,配乐读。)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闲暇时,就这样读读古诗,不知不觉中,诗的韵味就会浸润我们,我们也会因此变得富有诗意起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从停顿、长短、押韵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节律朗读指导,逐层推进,综合练习,配乐煽情……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将古诗读得抑扬顿挫、余音袅袅。】
  四、文学有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写诗往往将自己的感受附着于具体的事物,要想读出诗的味道,首先要能想象画面临其境,然后才是深入思考悟其蕴。
  1.想象画面临其境
  好诗就像一首歌。其实好诗还蕴藏着画呢!请大家默读精思,展开想象,将前两行诗所写的景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画面一:方塘像一面镜子打开了,蓝天、白云、太阳、小鸟都倒映在池水里,构成了一幅五彩的图画。一阵微风吹来,湖水泛起了涟漪,阳光和云影在水里来回移动,好开心呀!
  画面二:方塘的水清澈见底,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游鱼、水草。瞧,水中还有一轮太阳和无数朵变化的白云,它们正悠闲地走来走去,似乎被这池水陶醉了。
  方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呢?
  哦,问渠那得清如许——诗的后两句通过设问,解决了池水清澈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丰富意象,展开大胆想象,尝试通过写话,入情入境。】
  2.深入思考悟其蕴
  (1)还记得本诗的题目吗?朱熹只讲了方塘清澈的原因,难道这和读书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先来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背景。
  (2)什么叫“范观博览”?朱熹想通过“使池塘变得清澈”告诉山村弟子们什么呢?
  (3)看似普普通通的半亩方塘,朱熹却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不愧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补充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以及诗题与诗句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探寻诗人心灵深处的幽远情思,使学生获得一种了然于心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3.延伸拓展明其法
  (1)出示:观书有感(二)。
  (2)他还写过另一首《观书有感》,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道理1:读书学习就像是行船一样。如果功夫不到家,我们的学习就如同推动艨艟巨舰一样费劲。只有苦下功夫,厚积薄发,才能有所突破。
  道理2:读书学习就像这一江春水,艨艟巨舰就如同学习的困难。江水大,船行就像羽毛一样轻快。同样,书读得多了,学习中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
  (3)你看,朱熹借助方塘之水、一江春水这样的具体景物描写,形象地表达出了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你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板书:借景喻理)
  像这种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叫哲理诗。这两首哲理诗一直为世人所赞颂。让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再次感受其深刻的哲理。
  【设计意图:朱熹的这两首《观书有感》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非常相似。把握住诗意与哲理的结合,便把握住了朱熹诗歌创作的根本特点。引导学生对比理解,便于学生透过诗句看意蕴,进而更加清晰、自然地了解哲理诗的内涵。】
  五、文化体认
  1.认识意象,感受文化
  朱熹借助鲜明、生动的事物,使自己的想法具体化,从而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其实,除了朱熹之外,我国古代还有很多诗人也曾用这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思,比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李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自己读一读,看看你能读出哪位作者借助什么事物表达了什么?
  你看,像“方塘”“一江春水”“银河”“梨花”这些具体事物都被寄予了作者某种情思,我们称之为意象。
  2.尝试表达,传承文化
  你能学着朱熹或者别的诗人的样子,尝试着选取一个意象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某种情思吗?
  填空式说话: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花儿尽情绽放),就像我受到老师的表扬,内心无比喜悦。
  (秋天到了,树叶纷纷飘落),就像我离开妈妈的怀抱,独自外出。
  (无数根钢针戳在心上),就像我摔倒之后,腿上流血,非常疼痛。
  ……
  同学们,意象是中华文化的特有产物,是古诗词中的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意象有很多种类,每个意象都体现着中国文人的聪明才智。愿我们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熠熠闪光。
  【设计意图: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教学古诗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教学中,通过对话交流、适度拓展、读写互动,引领学生感受意象这一古诗词中的特有文化,体认并传承民族祖先古诗创作的技法和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育才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宝贵的财富,无数经典的古诗词展现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人文素养的陶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的语文教育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一定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要点,还要教出新意,避免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晦涩难懂的负面印象,影响到学生的诗词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在古诗词教学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的方式发展形象思维,通过模糊讲解的方式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所思、所感并借助此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基于个人的独特体验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写作定位是“习作”,处在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阶段,更强调对生活的体验、观察、思考和想象,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真实情感表達。因此,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条件,减少束缚,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
远远是幼儿园里的小明星,因为他有望远的特异功能。无论距离多远,即使远到青山顶上、白云深处,远到嫦娥居住的月亮、牛郎织女会面的星空鹊桥,远远和他的家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近,班级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名叫近近。他也有特异功能。跟远远相反,他可以看到很近很近,一般人无法看到的微小的东西。  现在,小朋友们都好奇地围着近近七嘴八舌,问这问那,远远觉得很失落。  远远的爷爷常说:“我们是看远的人,心胸一定
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寓言供学生学习。寓言是一种极具智慧性的文化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静态的文字准确把握寓言蕴含的智慧,同时还能借助动态的言语方式对智慧进行呈现呢?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寻找既能够通向智慧,又有助于实现对学生言语能力的有效启发的教学方式。以下我结合《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教学来谈一谈。  一、在讲寓言中品味寓言的语言  有学者针对寓
所谓“微课”,就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师生对重点、难点、疑点或盲点内容的完整学习流程,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等特点。在“互联网 ”时代,微课犹如一股春风,给“大一统”“标准化”“齐步走”的班级集体授课带来新的气息。教学中,我以教材为“经”,以学生为“纬”,以延伸为“轴”,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功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课堂教学因微课变得情趣盎然、多姿多彩。  一、去陌生化:在微
于泽元教授十分推崇群文阅读,他将群文阅读定义为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展开阅读,以集体构建的形式来达成师生之间的共识。从于泽元教授对群文阅读的解释来看,开展群文阅读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好的主题,之后才能从议题出发选择一组合适的文章,既要拓展学生视野,也要符合学生年龄认知,还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流与讨论。笔者以群文阅读教学为视角,探讨以议题为主线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旨在优化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学
口语交际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本教材在口语交际的编排上体现了按序排列的特点,在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上体现了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特点。在统编本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把握好口语交际在编排上的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一、关注交际习惯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对学生来说可谓终身受用,统编本教材从低年段就非常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来描述故事内容,情节是小说中用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厘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也是读懂故事的起点。笔者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的微型小说《在柏林》为例,谈谈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策略。  一、找出故事线索,厘清情节前因后果  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就像有一根线索在紧紧地维系着,阅读小说时只要找出这条贯串全文的
习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明确指导方向,习作教学才能更具指向性。明确“指向性”,强化“方向性”,让每一次习作指导都能明确解决学生的习作问题,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渐得到提升。  但在日常习作指导中,教师经常会忽略学生存在的关键问题,缺乏对学生习作的精准“诊断”,教学时也只是笼统地罗列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泛泛的要求。“描写不具体”“中心不突出”这些习作中的关键性问题,在习作指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本栏目中,祝宝玉老师从“约读、越读、悦读”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从而让学生喜爱阅读。郑娟娟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具体做法。孙汝老师则以“烹调”语文的方式,为学生调制出了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获得营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