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协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如何适应跨世纪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示范效应,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湖北省利川市科协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全市己发展科普示范基地16个,其中,市科协直接抓的有4个,分别是:毛坝茶叶无性繁殖试验基地、龙潭村优质梨园基地、福宝山黄莲GAP基地、营上村大棚蔬菜基地。其中,龙潭村优质梨园基地创办于1986年,已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1 150亩。种梨户原来只有几户,现在达到360户,占该村总户数的87%。去年,梨园产量480万斤,年产值285万元,完成国家税收5.4万元,梨园人均收入达到2 500元。黄莲GAP示范基地自去年创办以来,现有黄莲留存面积6 000亩,计划全部推广普及GAP标准,以达到直接出口创汇的目的。营上村大棚蔬菜示范基地,是在海拨1 000米的二高山地区实行蔬菜四季栽培的试验示范基地,现有草莓10亩,蔬菜70亩。自1995年5月基地创办以来,先后在大棚内试验、示范蔬菜良种5个,其中从外地引进的黄瓜、辣椒新品种优质高产,在当地获得大面积推广。长期的科普试验示范,有效带动了全市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排除思想障碍
在创办科普示范基地、实施科学技术普及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诸多困难:1)基层对科技兴市战略和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工作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真抓实干的行动。2)部分农民科普意识淡薄,思想保守,行为懒惰,不思发展,“死守一分田,只求肚儿圆”。3)财政拨款限制,科普既要保持公益性,又要通过活动获取经济效益,发展壮大自己,困难重重。
市科协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科技培训;一方面着力抓好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用生动的事实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都亭街道办事处龙潭村梨园基地是市科普示范基地的成功范例。創办初期,多数农民对发展梨园不够积极,宁愿死守一分田,搞“提篮小卖”。为了提高农民科学种梨的积极性,原村党支部书记孙国清带头把自家仅有的三亩责任田全部改种梨树,发展为梨园。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和科学管理,1996年,一家三口梨园收入达6万元。村干部献身说法,组织农民到市园艺场和外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使全体村民对发展果园经济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形成了原来“要我种梨”到现在“我要种梨”的良好局面。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搞好试验示范
为了强化科普干涉项基地建设的示范效应,市科协一方面加强基地质量建设,体现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大胆进行“先进管理=技术引进”的试验,使基地建设上档次、上质量、上水平 。另一方面,搞好技术传授,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
在示范基地质量建设上,市科协大胆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搞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如毛坝乡早年发展起来的茶叶大乡,由于茶树品种退化,产量较低,一些农民准备将原有的茶园改种粮食作物。针对这样的情况,市乡科协积极组织、协调农业科技人员,在毛坝乡建立了多个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到2000年,己累计繁育推广良种茶苗30 200万株。推广无性第良种茶园,比老式茶提早两年进入高产,可增产30%,增收45%。现有的科普示范基地,如龙潭村优质梨园基地、营上村大棚蔬菜基地、福宝山黄莲GAP基地等,都是在对先进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及运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示范基地运行机制上,市科协坚持多层次 、多种所有制兴办科普示范基地。目前,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创办科普示范基地:一是领办形式,即科协在产业区域内领办创办基地,起着典型示范、领头雁的作用。如:2001年在福宝山药村场共同创办了黄莲GAP示范基地;2002年在福宝山药材场创办了天麻无性繁殖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另一种是联办形式,即科协与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出资,联合经营管理,按投资比例分成,或者在当地一些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项目中,资金参股,年底按股分红,充分利用别人的技术、资金、资源优势,减少投资风险。这种形式被市、乡、村各级科普组织广泛采纳。
在示范基地管理模式上,立足于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目前,全市科普示范基地大多数己形成了“基地加农户加协会加公司”的生产、销售格局。如市科协大红潭村建梨园示范基地后,注意搞好技术服务,于1986年成立“果蔬研究协会”,培养技术骨干,解决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又注意搞好销售服务,于1997年成立“果蔬产销公司”,每到梨子销售季节,就组织人员外地联系销售业务,拓宽市场,为果农解除后顾之忧。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三个结合
建设好科普示范基地必须牢牢把握和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既注意当前为农增收,又着眼于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在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中,市科协坚持抓好“三个结合”。
坚持把基地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多年来,市科协坚持结合本地主导产业、效益农业的发展和生态资源的利用来确定科普示范基地项目,着眼于跨区域、跨世纪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校正基地发展方向。如:毛坝乡的茶叶示范基地、南坪乡的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福宝山药材场的黄莲示范基地等,就是根据茶叶、药材己逐渐成为全市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效益农业的实际确定下来的。
坚持把基地建设与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农村科技示范户等其它农村工作紧密结合。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离不开科学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为了增强农民的科普意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多年来,市科协始终坚持与市直有关部门配合抓好农民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普教育。目前,市、乡两级均己建立培训教育基地,每年都分别举办三到五期不同类型的科技、科普培训班,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坚持把基地建设与增强科协自身经济实力结合起来。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一方面要搞好试验示范,另一方面要考虑科协自身的经济收入,为自身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2001年以来,市科协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数万元,分别入股合伙创办了黄莲苗圃基地和天麻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川市科协 编辑:马瑛)
(湖北省科协)
目前,全市己发展科普示范基地16个,其中,市科协直接抓的有4个,分别是:毛坝茶叶无性繁殖试验基地、龙潭村优质梨园基地、福宝山黄莲GAP基地、营上村大棚蔬菜基地。其中,龙潭村优质梨园基地创办于1986年,已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1 150亩。种梨户原来只有几户,现在达到360户,占该村总户数的87%。去年,梨园产量480万斤,年产值285万元,完成国家税收5.4万元,梨园人均收入达到2 500元。黄莲GAP示范基地自去年创办以来,现有黄莲留存面积6 000亩,计划全部推广普及GAP标准,以达到直接出口创汇的目的。营上村大棚蔬菜示范基地,是在海拨1 000米的二高山地区实行蔬菜四季栽培的试验示范基地,现有草莓10亩,蔬菜70亩。自1995年5月基地创办以来,先后在大棚内试验、示范蔬菜良种5个,其中从外地引进的黄瓜、辣椒新品种优质高产,在当地获得大面积推广。长期的科普试验示范,有效带动了全市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排除思想障碍
在创办科普示范基地、实施科学技术普及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诸多困难:1)基层对科技兴市战略和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工作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真抓实干的行动。2)部分农民科普意识淡薄,思想保守,行为懒惰,不思发展,“死守一分田,只求肚儿圆”。3)财政拨款限制,科普既要保持公益性,又要通过活动获取经济效益,发展壮大自己,困难重重。
市科协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科技培训;一方面着力抓好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用生动的事实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都亭街道办事处龙潭村梨园基地是市科普示范基地的成功范例。創办初期,多数农民对发展梨园不够积极,宁愿死守一分田,搞“提篮小卖”。为了提高农民科学种梨的积极性,原村党支部书记孙国清带头把自家仅有的三亩责任田全部改种梨树,发展为梨园。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和科学管理,1996年,一家三口梨园收入达6万元。村干部献身说法,组织农民到市园艺场和外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使全体村民对发展果园经济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形成了原来“要我种梨”到现在“我要种梨”的良好局面。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搞好试验示范
为了强化科普干涉项基地建设的示范效应,市科协一方面加强基地质量建设,体现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大胆进行“先进管理=技术引进”的试验,使基地建设上档次、上质量、上水平 。另一方面,搞好技术传授,真正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
在示范基地质量建设上,市科协大胆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搞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如毛坝乡早年发展起来的茶叶大乡,由于茶树品种退化,产量较低,一些农民准备将原有的茶园改种粮食作物。针对这样的情况,市乡科协积极组织、协调农业科技人员,在毛坝乡建立了多个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到2000年,己累计繁育推广良种茶苗30 200万株。推广无性第良种茶园,比老式茶提早两年进入高产,可增产30%,增收45%。现有的科普示范基地,如龙潭村优质梨园基地、营上村大棚蔬菜基地、福宝山黄莲GAP基地等,都是在对先进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及运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示范基地运行机制上,市科协坚持多层次 、多种所有制兴办科普示范基地。目前,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创办科普示范基地:一是领办形式,即科协在产业区域内领办创办基地,起着典型示范、领头雁的作用。如:2001年在福宝山药村场共同创办了黄莲GAP示范基地;2002年在福宝山药材场创办了天麻无性繁殖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另一种是联办形式,即科协与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出资,联合经营管理,按投资比例分成,或者在当地一些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项目中,资金参股,年底按股分红,充分利用别人的技术、资金、资源优势,减少投资风险。这种形式被市、乡、村各级科普组织广泛采纳。
在示范基地管理模式上,立足于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目前,全市科普示范基地大多数己形成了“基地加农户加协会加公司”的生产、销售格局。如市科协大红潭村建梨园示范基地后,注意搞好技术服务,于1986年成立“果蔬研究协会”,培养技术骨干,解决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又注意搞好销售服务,于1997年成立“果蔬产销公司”,每到梨子销售季节,就组织人员外地联系销售业务,拓宽市场,为果农解除后顾之忧。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三个结合
建设好科普示范基地必须牢牢把握和树立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既注意当前为农增收,又着眼于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在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中,市科协坚持抓好“三个结合”。
坚持把基地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多年来,市科协坚持结合本地主导产业、效益农业的发展和生态资源的利用来确定科普示范基地项目,着眼于跨区域、跨世纪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校正基地发展方向。如:毛坝乡的茶叶示范基地、南坪乡的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福宝山药材场的黄莲示范基地等,就是根据茶叶、药材己逐渐成为全市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效益农业的实际确定下来的。
坚持把基地建设与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农村科技示范户等其它农村工作紧密结合。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离不开科学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为了增强农民的科普意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多年来,市科协始终坚持与市直有关部门配合抓好农民的培训、教育,特别是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普教育。目前,市、乡两级均己建立培训教育基地,每年都分别举办三到五期不同类型的科技、科普培训班,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坚持把基地建设与增强科协自身经济实力结合起来。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一方面要搞好试验示范,另一方面要考虑科协自身的经济收入,为自身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2001年以来,市科协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数万元,分别入股合伙创办了黄莲苗圃基地和天麻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川市科协 编辑:马瑛)
(湖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