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资源的运用已常态化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已深入每一位一线教师的心,已贯穿于每一堂语文教学之中,已深深被学生们喜欢。课程资源的直观、形象,在教学中的优势日趋彰显,课程资源的科学灵活妙用,确能让课堂生动、高效。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堂:生动高效
多媒体、课程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已根植在老师心中,已深入各类教育教学的课堂,多媒体与网络信息等现代化的设施为现代化的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为现代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笔者就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与课程资源,谈一些做法与收获。
一、妙用课程资源,激趣引入
古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学生对声、光、形、影的好奇特点,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资源,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情景,化抽象为形象。传统的语文课堂引入形式常以讲述,直接告诉学生“文本”内容,通过分析、归纳、表述或口头或书面练习等,形成师生机械、生硬、枯燥地传与学,课堂效率从何而谈。现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革除了这一弊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就会将学生带入文本,从而感悟文中的意境美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让学生做到边聆听,边遐想,眼随图,耳随音,心随情,全身心被课件中的意境所感染,达到了对文本的升华理解。
如,在学习《客家名居》、《傣家竹楼》这一民居特色时,由于家村孩子书籍的匮乏,信息源闭塞,也没有旅行的经历,别说见过,耳闻都不曾有过,理解更谈不上兴趣。在学习时,也利用课程资源将我国最有特色的民居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充分调动了学生了解的热情,引起了学生想学习的欲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情境创设,让学生有亲历之感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节约了课堂讲述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阅思的空间,还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了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的确为四十分钟扩了借助多媒体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色泽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增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交流、表达、评价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展示的平台,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全面提高一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我在创设《美猴王》一课中描写群猴进洞时的千姿百态,不同心理及众猴进洞后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到力倦神疲方止的自由、顽劣场面,这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关键环节。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然后借助课程资源下载了用F1ash制作的课件,把群猴进洞时的胆大、胆小、抓耳挠腮,跳着叫着缠一会也进去了,以及进洞后体现自由顽劣的群猴生活状态展示与学生,群猴的顽劣学生们淋漓尽致得以体会。其间,学生们还不由自主的比划起为,同时又为后面品赏语言文字的美打好了铺垫,感受名著的魅力。这种情境的创设,既让学生有了亲历感,又有了欣赏名著之悟,这是单纯的阅读与讲述所无法比拟的。
三、巧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质疑
恰当利用课程资源,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方面也发挥其独特优势。能启迪学生思维,触发学生灵感,能给予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如学习《我站在铁索桥上》一课时,当理解学习这首诗的追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而表现赞颂了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时,由于历史时间的跨度大,学生理解较难,情绪无法调动,更不易体会悟出红军这种精神,笔者就充分利用课件,放一段录像,还原红军高举红旗,迎着火光,攀着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敌人的火网的悲壮画面,还配上这首诗谱上曲子的歌观后让学生谈感受。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激起了他们对红军英勇、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激烈的战斗场面了然于心,从而激起了学生对英勇红军无比敬佩与崇敬之情。更为学生打开了想表达此刻内心感受的欲望,学生就易如反掌地找出关键词:高举、迎着、攀、冒、冲、等这些动词中足以体现红军的英勇,战斗的激烈。
四、充分应用课程资源,激学生探究拓展
尽管有多媒体课程资源的辅助教学让四十分钟扩容,但课堂教学时间还是有限的,为了更好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延伸与升华,让学生的知识与方法得以迁移,激发学生探究进行拓展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比如《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里面有很多建筑术语,这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在备课中,本人定的其中一个学习目标也是学习重点是:了解我国桥的建筑历史,欣赏我国桥的独特之美。怎样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呢?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和教师的指导讲解固然重要,但远远比不上让学生见识一下中国典型的传统桥的图片,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总结中国桥的特征。为此,本人在网上找了一组桥的图片,在讲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时候投影给学生看,面对生动真实的图片,学生产生了一种联想,亲眼看到了精彩的中国建筑。这样,不仅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上网知识,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需求。尤其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围绕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预选项目,让学生自己上网查寻需要的有关教学内容和预先项目的信息资料。
如教学《探索月球奥秘》一课时,我没有仅结合书本给学生讲接月球的知识、文化。而是指导学生分成兴趣小组上网浏览网页,自己动手查找相關知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网上查寻,合作交流,学生明白了非常多的月球奥秘。如:月球起源、月相月食、人类登月……明白了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如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关于月亮的诗歌、月亮的美称与雅号、赏月佳对……学生们通过网络,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当然,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大大超过了我前边所陈述的几点。我坚信: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我们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信息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大胆创新,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推动课程教学服务。
总之,课程资源的运用已常态化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已深入每一位一线教师的心,已贯穿于每一堂语文教学之中,已深深被学生们喜欢。课程资源的直观、形象,在教学中的优势日趋彰显,课程资源的科学灵活应用,确能让课堂生动、高效。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堂:生动高效
多媒体、课程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已根植在老师心中,已深入各类教育教学的课堂,多媒体与网络信息等现代化的设施为现代化的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为现代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笔者就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与课程资源,谈一些做法与收获。
一、妙用课程资源,激趣引入
古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学生对声、光、形、影的好奇特点,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资源,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情景,化抽象为形象。传统的语文课堂引入形式常以讲述,直接告诉学生“文本”内容,通过分析、归纳、表述或口头或书面练习等,形成师生机械、生硬、枯燥地传与学,课堂效率从何而谈。现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革除了这一弊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就会将学生带入文本,从而感悟文中的意境美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让学生做到边聆听,边遐想,眼随图,耳随音,心随情,全身心被课件中的意境所感染,达到了对文本的升华理解。
如,在学习《客家名居》、《傣家竹楼》这一民居特色时,由于家村孩子书籍的匮乏,信息源闭塞,也没有旅行的经历,别说见过,耳闻都不曾有过,理解更谈不上兴趣。在学习时,也利用课程资源将我国最有特色的民居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充分调动了学生了解的热情,引起了学生想学习的欲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情境创设,让学生有亲历之感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节约了课堂讲述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阅思的空间,还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了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的确为四十分钟扩了借助多媒体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色泽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增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交流、表达、评价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展示的平台,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全面提高一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我在创设《美猴王》一课中描写群猴进洞时的千姿百态,不同心理及众猴进洞后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到力倦神疲方止的自由、顽劣场面,这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关键环节。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然后借助课程资源下载了用F1ash制作的课件,把群猴进洞时的胆大、胆小、抓耳挠腮,跳着叫着缠一会也进去了,以及进洞后体现自由顽劣的群猴生活状态展示与学生,群猴的顽劣学生们淋漓尽致得以体会。其间,学生们还不由自主的比划起为,同时又为后面品赏语言文字的美打好了铺垫,感受名著的魅力。这种情境的创设,既让学生有了亲历感,又有了欣赏名著之悟,这是单纯的阅读与讲述所无法比拟的。
三、巧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质疑
恰当利用课程资源,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方面也发挥其独特优势。能启迪学生思维,触发学生灵感,能给予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如学习《我站在铁索桥上》一课时,当理解学习这首诗的追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场面,而表现赞颂了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时,由于历史时间的跨度大,学生理解较难,情绪无法调动,更不易体会悟出红军这种精神,笔者就充分利用课件,放一段录像,还原红军高举红旗,迎着火光,攀着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敌人的火网的悲壮画面,还配上这首诗谱上曲子的歌观后让学生谈感受。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激起了他们对红军英勇、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激烈的战斗场面了然于心,从而激起了学生对英勇红军无比敬佩与崇敬之情。更为学生打开了想表达此刻内心感受的欲望,学生就易如反掌地找出关键词:高举、迎着、攀、冒、冲、等这些动词中足以体现红军的英勇,战斗的激烈。
四、充分应用课程资源,激学生探究拓展
尽管有多媒体课程资源的辅助教学让四十分钟扩容,但课堂教学时间还是有限的,为了更好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延伸与升华,让学生的知识与方法得以迁移,激发学生探究进行拓展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比如《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里面有很多建筑术语,这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在备课中,本人定的其中一个学习目标也是学习重点是:了解我国桥的建筑历史,欣赏我国桥的独特之美。怎样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呢?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和教师的指导讲解固然重要,但远远比不上让学生见识一下中国典型的传统桥的图片,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总结中国桥的特征。为此,本人在网上找了一组桥的图片,在讲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时候投影给学生看,面对生动真实的图片,学生产生了一种联想,亲眼看到了精彩的中国建筑。这样,不仅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利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上网知识,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需求。尤其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围绕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预选项目,让学生自己上网查寻需要的有关教学内容和预先项目的信息资料。
如教学《探索月球奥秘》一课时,我没有仅结合书本给学生讲接月球的知识、文化。而是指导学生分成兴趣小组上网浏览网页,自己动手查找相關知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网上查寻,合作交流,学生明白了非常多的月球奥秘。如:月球起源、月相月食、人类登月……明白了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如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关于月亮的诗歌、月亮的美称与雅号、赏月佳对……学生们通过网络,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当然,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大大超过了我前边所陈述的几点。我坚信: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我们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信息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大胆创新,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推动课程教学服务。
总之,课程资源的运用已常态化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已深入每一位一线教师的心,已贯穿于每一堂语文教学之中,已深深被学生们喜欢。课程资源的直观、形象,在教学中的优势日趋彰显,课程资源的科学灵活应用,确能让课堂生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