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 冠心病(CHD)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过程是由多基因调控、多细胞参与的一种复杂慢性炎症过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在CHD患者中表达异常,并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探究CHD患者血清lncRNA H19、miRNA-2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CHD患者113例作为试验组,并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lncRNA H19、miR-22
【机 构】
:
710068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710068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冠心病(CHD)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过程是由多基因调控、多细胞参与的一种复杂慢性炎症过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在CHD患者中表达异常,并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探究CHD患者血清lncRNA H19、miRNA-22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CHD患者113例作为试验组,并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lncRNA H19、miR-22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功能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估血清lncRNA H19、miR-22表达水平及其联合对CHD的诊断价值;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HD患者血清lncRNA H19、miR-22表达水平与血清炎性因子、内皮功能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清lncRNA H19、miR-2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VEGF、E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lncRNA H19、miR-22表达水平及其联合诊断CHD的AUC分别为0.827、0.817和0.894.血清lncRNA H19、miR-22表达水平与IL-6、TNF-α、hs-CRP、ET-1、VEG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lncRNA H19、miR-22表达水平升高,其对CHD有一定诊断价值,且二者联合的诊断价值更大;此外,其与血清炎性因子、内皮功能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指出,2020年医院质量监测系统共有心血管病住院患者1026万例,其院内死亡率为1.1%(约是全因住院死亡率的2倍),非医嘱离院率为4.3%;平均住院时长为 8.2 d;平均总费用约1.7万元,约为全因住院费用的1.6倍;跨省异地就医比例为4.3%.
目的 对已发表的关于手术切除结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上使用手术切除结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提供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已发表的关于手术切除结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相关研究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13项研究纳入Meta分析,包含417例瘢痕疙瘩患者.经过Meta分析可知手术切除结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患者的治愈率为71.7
皮肤创面的有效愈合是确保皮肤屏障功能的首要前提,但伤口愈合后瘢痕的形成往往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生理和心理困扰.胚胎早期皮肤伤口的无瘢痕愈合(scarless healing)为临床中瘢痕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启示,但这一愈合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紧密又协调的再生反应,其中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微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就成纤维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成纤维细胞与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山萘酚通过调节miR-21的表达发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自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从1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身上采集了增生性瘢痕组织样本和周围正常组织样本各10份,10例外伤术后患者身上采集了10份正常瘢痕样本.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正常组织、正常瘢痕组织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iR-21的表达情况.获取原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染后分为空白对照组、干扰剂组、miR-21模拟物组、阴性对照组和miR-21抑制剂组,通过CCK-8实验检测细
瘢痕疙瘩作为病理性瘢痕的一种,其生长通常超过原损伤界限,无自限性,大多伴有痛、痒等症状,给患者生理、外观、心理、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障碍.瘢痕疙瘩的诱因较多,手术切口、外伤、烫伤、过敏、痤疮、蚊虫叮咬、水痘和文身等均可引发瘢痕疙瘩.目前,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压力疗法、冷冻疗法、激光、光动力、药物局部注射、硅酮类产品及中药制品等.但由于瘢痕疙瘩形成的机制不明确,尚无哪种治疗方法绝对有效,单一治疗复发概率极高.因此,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对于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十分重要,但目前尚不明确.笔者总结了瘢
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是一种神经调节剂,常用于医学美容领域.现已有大量研究显示,局部注射BTXA可安全有效地防治瘢痕,然而确切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BTXA可能通过降低伤口张力、调节miRNA水平、下调促纤维化因子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收缩、减少成纤维细胞数量和抑制微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抑制瘢痕的作用.现就BTXA抑制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作一综述.
病理性瘢痕是因伤口愈合过程发生各种信号交流失调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的重难点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近年来研究的病理性瘢痕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基因、细胞因子、炎症递质、免疫应答、环境因素等,各种因素均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但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必然承担着疾病形成中的关键角色.现通过对成纤维细胞与创面微环境间发生的信号交流失调作一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脂肪组织过度增生性疾病,通常婴幼儿时期即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渐进性膨隆,增生的脂肪组织浸润至临近肌肉、软组织和骨骼,导致骨骼增生、牙齿发育畸形等.1983年,SA Slavin提出了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这一名称.迄今为止,面部先天性浸润性脂肪增殖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对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指导其诊疗.
软组织扩张技术是通过手术将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正常皮下或肌层下,在扩张器扩张的同时,使局部皮肤软组织扩张延伸,从而提供充分的皮肤软组织来修复较大的组织缺损或为组织填充、假体置入预留适当的空间.随着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于软组织扩张器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现对软组织扩张器的历史、类型,扩张组织的相关变化以及目前扩张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对新一代软组织扩张器的研制和临床工作中相关患者的治疗有所帮助.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具有发病急、治疗周期长、医疗负担重的特点,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极大程度地减轻了ACS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但该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尚无针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头对头研究.目的 探讨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前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ACS患者3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及本院实际情况,以服用药物时间(2020-01-01)为界,将患者分为带量采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