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痘病的为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5w56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黑痘病又称疮痂病、“鸟眼病”等,是我国分布广、为害大的葡萄病害之一。尤其是春秋两季,温暖潮湿、多雨的产区发病重,可使葡萄减产80%左右。现将该病的为害情况及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介绍。
  1. 发病症状 从葡萄萌芽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生,以春季和夏初为害较为集中。主要为害叶、叶柄、果梗、果实、新梢、卷须等幼嫩的绿色部位,以幼果受害最重。
  幼果早期极易感病,在果面和穗梗上产生许多褐色小点,后果实干枯脱落。果实稍大时染病,初为深褐色圆形病斑,以后病斑扩大,中央凹陷为灰白色,边缘紫褐色,上有黑色颗粒,形如“鸟眼”。被害部仅限表皮,不深入果肉内。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乳白色黏状物质,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病果深绿色,味酸、质硬,有时开裂,无食用价值。果实着色后一般不易受害。
  新梢、幼蔓、卷须、叶柄和果梗受害,病斑呈褐色,不规则形,稍凹陷。病斑可相互愈合成溃疡状。病梢和病须常因病斑环切而枯死。果梗受害,果实干枯脱落或成僵果。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果园残留的病残组织中越冬,以结果母枝及卷须上较多。菌丝体生活力很强,在病组织中可存活4~5年。来年春季(4~5月)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吹溅,传播到新梢和嫩叶上。孢子萌发后,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寄主,进行初侵染。潜育期在6~12月份,以后对幼嫩组织进行多次再侵染。远距离传播靠带菌苗木或插条。
  3. 发病条件
  ①气候条件适宜发病。高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分生孢子产生及其萌发侵入的适温为24~26℃,菌丝生长适温是30℃,温度在24~30℃时病害潜育期最短,超过此温度范围病害发生流行受到限制。雨水多、湿度大(尤其是4~6月雨水较多),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等均有利于发病。
  ②寄主易感病。寄主自身条件和病害发生关系很密切。葡萄树生长初期组织幼嫩易感病,穗粒长大、枝叶长成后则较抗病,所以生长后期很少发病。
  ③品种抗性差。不同的品种抗病性不同,一般叶色浓绿、叶背多毛和果皮较厚的葡萄品种较抗病。
  ④管理粗放。氮肥施用偏多、偏晚,延迟寄主葡萄成熟,有利于发病。
  4. 综合防治技术
  ①建园时应引进抗病品种。
  ②加强检疫,调运的插条或苗木要进行消毒。可用65%五氯酚钠200~300倍液浸蘸。
  ③搞好果园卫生。葡萄树落叶后,结合冬剪,清除病叶、病果、僵果、病蔓等,刮去主蔓上的枯皮,并带出园外烧毁。
  ④套袋护理。套袋以谢花后立即进行为好,边谢花边套袋更稳妥。套袋之前,必须对果穗周密喷1次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喷70%代森锰锌600倍液。
  ⑤药剂防治。在春季葡萄树萌芽前,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对植株、架材和地面喷雾,消灭越冬菌源。从葡萄展叶至果实膨大末期,每隔10天左右喷1次1∶0.5∶200波尔多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均可有效控制病情发生或发展。
  (作者联系地址:雷建新 陕西省洋县农技中心 723300;王继忠 洋县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 邮编:723300;张晓霞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 邮编:723000)
其他文献
数十年来,我国在高性能船研发与应用领域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要包括地效翼船、水翼船、小水线面双体船、穿浪双体船、水翼复合船、全垫升气垫船
根据理想刚—塑性材料模型假设,同时考虑梁的剪切、弯曲及拉伸,分析了均匀矩形截面简支梁中部在中低速、大尺寸、大质量、平头弹体正冲击下的动力响应,得到了梁的初始塑性变形模
黄皮是广西浦北县的特色水果之一,食用方便,可食率高,同时具有消暑、化痰、健胃等保健作用,因而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夏令保健果品。黄皮适应性强,易栽培,结果早,高产稳产,特别是嫁接苗,如管理得当,第二年可开花结果,第四至第五年进入丰产期,平均株产30~40千克,亩产1500~2000千克,市场价每千克3~4元,亩产值4500~8000元。如经深加工,增值会更多。所以说,发展黄皮生产,对增加浦北农民收入
百合套作小白菜无公害栽培,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亩产值达2万余元,经济效益较高,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经济实用新技术。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一、茬口安排  百合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栽植,翌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收获。小白菜可与百合同时下种套播(可节省延后播种的松土整地时间),11~12月即可上市。  二、品种选择  百合选择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或本地当家品种,如龙牙百合等。小白菜选择耐寒
对注射成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为进行基于CAE的注射模优化研究提供了依据。在简单介绍注射模结构的基础上,对基于CAE的注射模浇注系统和冷却系统优化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