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八九月间,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陈云曾说:“我自觉入党时经过考虑,而且入党以后,自己觉得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要专干革命。这个人生观上的改革,对于我以后有极大的帮助。”短短数语,表明了陈云的初心。此后,陈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有顺境也有逆境,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整整70年。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练塘镇(今上海市青浦區练塘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两岁丧父、四岁丧母。父母双亡后,他和年长八岁的姐姐陈星,只得跟着外祖母来到舅父家,同他们一起生活。陈云六岁时外祖母病故。外祖母临终前叮嘱儿子廖文光,将陈云立嗣为子,并抚养好陈星。陈云回忆幼年这段经历时说:“我的真名字叫廖陈云,但是廖也还不是我真姓,是舅父的姓,我自己家里姓陈。”“那时舅父没有儿子,要把我做儿子,所以就姓廖。”
由于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陈云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对受压迫的贫苦农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豪绅恶霸则非常愤恨。当时,小镇地主俞圭甫总是派收租狗腿子向农民逼租,并把农民打伤,有时还把他们押到县城吃官司。每次看到这些逼租的人,陈云就和同学们一起向他们扔砖块。
在舅父母的抚养、关爱下,陈云断断续续读了几年书。1917年深秋,在颜安小学校长杜衡伯的帮助下,陈云免费进入颜安小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激起了陈云和颜安小学师生的极大热情,他们积极投身到这场爱国运动中去。陈云曾回忆说:“五四的时候我才十五岁,是一个高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那个学校是在上海附近的乡间,很快就受到五四的影响。我们由一个姓张的教员领导着罢课之后,还进行了宣传和演剧。”五四运动使得陈云懂得了许多国家大事,萌发了朴素的爱国情怀。
从颜安小学毕业后,在班主任张行恭的帮助下,陈云于1919年12月8日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995年初,也就是他逝世前的两三个月,他对女儿回忆说:“如果没有到上海,没有当工人,没有到商务印书馆,就没有机会接触共产党。从青浦到上海,这是我人生中间非常重要的一段,这步迈出去以后,才有机会接触到共产党,才有这一生。”
陈云到了商务印书馆之后,并没有直接找到共产党。他最先“赞成吴佩孚”。吴佩孚是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的主要代表人物,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在五四运动中,他坚决反对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被称为富有胆略的爱国军人。1924年他成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首位中国人。当时,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势力影响大。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后来吴佩孚镇压革命,陈云便转而“相信国家主义派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
五卅运动前后,陈云从商务印书馆的国民党党员那里接触到三民主义,“觉得孙中山的道理‘蛮多’”,于是,在1925年六七月间,经商务印书馆同事薛兆圣、张文菲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并成为“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分部”的首创人之一。后来,1927年7月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左派国民党部也就取消了”,陈云“亦最后退出了”国民党。
1925年5月,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资本家撕毁二月罢工时与工人签订的协议,以停工关厂向工人反扑。顾正红带领工人进厂交涉,惨遭日籍职员枪杀。顾正红惨案激怒全市人民,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索。5月30日,上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大游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震惊中外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五卅运动中,陈云和商务印书馆大多数职工一起,参加了罢市和游行,同时参加“募捐办报”和义卖《公理日报》等活动。在这场运动中,陈云看清了帝国主义的面目,看到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体会到了工人中蕴含的力量。
五卅运动直接导致了商务员工爆发大罢工,他们要求组织工会、改善待遇。年仅20岁的陈云积极投身到罢工的准备工作中。据陈云的商务工友陈竹平回忆:“接近罢工的前三天,陈云同志和几位先进职工,白天照常工作,晚上又连夜开会,准备罢工的各项工作,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三天三夜没有好好地睡觉,罢工组织得很有条理,很有秩序。”陈云深得工友信赖,先后被推选为发行所职工会委员长和发行所职工会、印刷所工会、总务处同人会的联合罢工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五卅运动后,经同事介绍,陈云常到上海通讯图书馆去读书。在那里,他读到了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其他进步书籍。他读了《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籍。当时由于实践少、知识少,有些书他还看不懂,但是他感到:这些书中讲的道理比三民主义更好。他开始“了解了必须要改造社会,才能解放人类”的道理。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加上五卅运动、商务罢工的影响,1925年的八九月间,陈云在董亦湘、恽雨棠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新的政治生命的开始。
陈云对自己选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笃信终生。他说:“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陈云的坚定信念是在各种考验中磨炼出来的。 陈云经受住了逆境的考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云多次受到冲击,处境十分困难。1969年10月,陈云被下放到江西“蹲点”。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被下放而感到消沉,在逆境中,他始终坚持“三个不”:
第一是不消沉。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保留我的黨籍,我就可以读书。”当时,中共中央保留了陈云的党籍,而且保留了他中央委员的身份。陈云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就是读书。他的子女回忆父亲在江西读书的情景说:“这段时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重新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资本论》《列宁全集》《斯大林文选》《毛泽东选集》等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列宁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一直到逝世前写的《列宁全集》各卷。翻开父亲读过的这些书,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用钢笔和不同颜色的铅笔在上面画的大量的道道、杠杠、圈圈,以及写下的一些批注。看着这些熟悉的字迹,可以想见他老人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在读着书,又是怎样专心致志地在思考着有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那是何等境界、何等襟怀呀!”
第二是不后悔。陈云被下放到江西之后,他也在想:我这一生参加共产党有没有错?我这一生为党为人民奋斗有没有错?我这一生包括“大跃进”时期所提出的主张有没有错?尤其是在他读了一些列宁的书籍以后,他想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后来提出的主张并没有什么错,那么既然没有错就不后悔。
第三是不悲观。在江西,陈云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他的小女儿陈伟兰回忆说:“爸爸即使在逆境的情况下,即使他的身体不好,政治上受到很大挫折的情况下,在精神上他从来没有垮过。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呢?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相信他终身从事的这个事业是非常崇高的事业。”他的二女儿陈伟华回忆说:在江西“他的信仰毫不动摇,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把学习作为自己终身的事情,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把自己完全和党的事业融在一起了”。
陈云经受住了金钱的考验。陈云长期领导新中国的财经工作,长期与钱打交道,但是,他没有在金钱上犯过任何错误。陈云的长女陈伟力回忆说:父亲对家里人要求非常严格,“他说在经济上一定要干干净净,做人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公家的钱一分钱都不能动,今天不查,明天不查,早晚有一天会查的”。陈云身边有个工作人员叫张廷春,他从东北就跟着陈云,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复员转业,他临走时,陈云也对他说了这句话。后来他来看望首长的时候,非常感激首长。他说:“首长交代我的事儿,我一直牢牢记着,我周围很多同志都在经济上犯了错误,公家的钱我一点儿都没沾,所以我一直没有出过任何事情。”
20世纪60年代,为了回笼货币,国家出售了高价商品,如高价糖果、炒肉片等。有一年夏天,陈云夫人于若木去商场花高价买了一条毛巾被。然而,第二天报纸上登,高价产品取消,所有都是平价。于若木就抱怨陈云:“你主管全国的财经工作,你肯定知道高价商品第二天取消的消息,你怎么不提前告诉我?”陈云对夫人于若木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是主管国家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家里头随便讲,我要带头遵守党的纪律。”
陈云经受住了亲情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把姐姐陈星接到北京生活,但是因不习惯北方的生活,姐姐住了一段时间又回到江苏吴江松陵镇。根据苏南行署负责人的介绍和建议,吴江县政府以照顾革命家属的名义,曾给予陈星接济。陈云知道后,立即要求中财委代他给吴江县去信,明确告知不要再给姐姐发接济费。1952年10月,中财委办公室致信吴江县县长:“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至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一个月后,尚未得到回复的中财委工作人员再次致信吴江县县长,转达陈云“自己补助其姐”的意见。在陈云的再三要求下,吴江县县政府停发陈星的生活费。后来,陈云还是把姐姐接到北京生活。1972年8月,陈云亲自写信给吴江县松陵镇革命委员会,代姐姐陈星做主,将其在吴江的财产“一概交公”。
陈云给家人制定了“三不准”家规:一是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二是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三是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在陈云纪念馆至今保留着两辆红旗车,一辆是老式的“红旗”牌轿车,一辆是“红旗”牌自行车。即使是和陈云在同一个工作单位的妻子于若木,也是每天骑着这辆“红旗”牌自行车上下班,尽管上下班的路线相同,但夫妻二人各用各的车,公私分明。于若木戏称“自行车是我进出中南海的老坦克”。
对于子女的教育,陈云就是六个字,“读好书、做好人”。他说:“你们若是在外面表现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了。”1968年,陈云18岁的小女儿陈伟兰从部队院校被分配到西藏军区野战部队。当时有人给她出主意说:“你可以让你爸爸跟有关的领导同志讲一讲,你就不去西藏了,留在成都吧。”陈伟兰回忆说:“当时很天真,我回家就问爸爸,我能不能留在成都啊。爸爸说谁给你讲这个话?我不能给你讲这个话。他说,别人都能去,你也应该能去。到离开北京的时候,爸爸心里很难过,他站在家门口,让家里所有的人去送我,而且跟我讲,他说再大的困难、再大的风浪你也不要怕,别人能干,你也能干。”
追求真理:在反复比较中确立初心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练塘镇(今上海市青浦區练塘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两岁丧父、四岁丧母。父母双亡后,他和年长八岁的姐姐陈星,只得跟着外祖母来到舅父家,同他们一起生活。陈云六岁时外祖母病故。外祖母临终前叮嘱儿子廖文光,将陈云立嗣为子,并抚养好陈星。陈云回忆幼年这段经历时说:“我的真名字叫廖陈云,但是廖也还不是我真姓,是舅父的姓,我自己家里姓陈。”“那时舅父没有儿子,要把我做儿子,所以就姓廖。”
由于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陈云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对受压迫的贫苦农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豪绅恶霸则非常愤恨。当时,小镇地主俞圭甫总是派收租狗腿子向农民逼租,并把农民打伤,有时还把他们押到县城吃官司。每次看到这些逼租的人,陈云就和同学们一起向他们扔砖块。
在舅父母的抚养、关爱下,陈云断断续续读了几年书。1917年深秋,在颜安小学校长杜衡伯的帮助下,陈云免费进入颜安小学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激起了陈云和颜安小学师生的极大热情,他们积极投身到这场爱国运动中去。陈云曾回忆说:“五四的时候我才十五岁,是一个高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那个学校是在上海附近的乡间,很快就受到五四的影响。我们由一个姓张的教员领导着罢课之后,还进行了宣传和演剧。”五四运动使得陈云懂得了许多国家大事,萌发了朴素的爱国情怀。
从颜安小学毕业后,在班主任张行恭的帮助下,陈云于1919年12月8日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995年初,也就是他逝世前的两三个月,他对女儿回忆说:“如果没有到上海,没有当工人,没有到商务印书馆,就没有机会接触共产党。从青浦到上海,这是我人生中间非常重要的一段,这步迈出去以后,才有机会接触到共产党,才有这一生。”
陈云到了商务印书馆之后,并没有直接找到共产党。他最先“赞成吴佩孚”。吴佩孚是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的主要代表人物,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在五四运动中,他坚决反对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被称为富有胆略的爱国军人。1924年他成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首位中国人。当时,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势力影响大。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后来吴佩孚镇压革命,陈云便转而“相信国家主义派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
五卅运动前后,陈云从商务印书馆的国民党党员那里接触到三民主义,“觉得孙中山的道理‘蛮多’”,于是,在1925年六七月间,经商务印书馆同事薛兆圣、张文菲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并成为“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分部”的首创人之一。后来,1927年7月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左派国民党部也就取消了”,陈云“亦最后退出了”国民党。
1925年5月,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资本家撕毁二月罢工时与工人签订的协议,以停工关厂向工人反扑。顾正红带领工人进厂交涉,惨遭日籍职员枪杀。顾正红惨案激怒全市人民,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索。5月30日,上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大游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震惊中外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五卅运动中,陈云和商务印书馆大多数职工一起,参加了罢市和游行,同时参加“募捐办报”和义卖《公理日报》等活动。在这场运动中,陈云看清了帝国主义的面目,看到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体会到了工人中蕴含的力量。
五卅运动直接导致了商务员工爆发大罢工,他们要求组织工会、改善待遇。年仅20岁的陈云积极投身到罢工的准备工作中。据陈云的商务工友陈竹平回忆:“接近罢工的前三天,陈云同志和几位先进职工,白天照常工作,晚上又连夜开会,准备罢工的各项工作,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三天三夜没有好好地睡觉,罢工组织得很有条理,很有秩序。”陈云深得工友信赖,先后被推选为发行所职工会委员长和发行所职工会、印刷所工会、总务处同人会的联合罢工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五卅运动后,经同事介绍,陈云常到上海通讯图书馆去读书。在那里,他读到了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其他进步书籍。他读了《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籍。当时由于实践少、知识少,有些书他还看不懂,但是他感到:这些书中讲的道理比三民主义更好。他开始“了解了必须要改造社会,才能解放人类”的道理。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加上五卅运动、商务罢工的影响,1925年的八九月间,陈云在董亦湘、恽雨棠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新的政治生命的开始。
信念坚定:在各种考验中锤炼初心
陈云对自己选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笃信终生。他说:“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陈云的坚定信念是在各种考验中磨炼出来的。 陈云经受住了逆境的考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云多次受到冲击,处境十分困难。1969年10月,陈云被下放到江西“蹲点”。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被下放而感到消沉,在逆境中,他始终坚持“三个不”:
第一是不消沉。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保留我的黨籍,我就可以读书。”当时,中共中央保留了陈云的党籍,而且保留了他中央委员的身份。陈云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就是读书。他的子女回忆父亲在江西读书的情景说:“这段时间,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重新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资本论》《列宁全集》《斯大林文选》《毛泽东选集》等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列宁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一直到逝世前写的《列宁全集》各卷。翻开父亲读过的这些书,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用钢笔和不同颜色的铅笔在上面画的大量的道道、杠杠、圈圈,以及写下的一些批注。看着这些熟悉的字迹,可以想见他老人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在读着书,又是怎样专心致志地在思考着有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那是何等境界、何等襟怀呀!”
第二是不后悔。陈云被下放到江西之后,他也在想:我这一生参加共产党有没有错?我这一生为党为人民奋斗有没有错?我这一生包括“大跃进”时期所提出的主张有没有错?尤其是在他读了一些列宁的书籍以后,他想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后来提出的主张并没有什么错,那么既然没有错就不后悔。
第三是不悲观。在江西,陈云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他的小女儿陈伟兰回忆说:“爸爸即使在逆境的情况下,即使他的身体不好,政治上受到很大挫折的情况下,在精神上他从来没有垮过。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呢?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相信他终身从事的这个事业是非常崇高的事业。”他的二女儿陈伟华回忆说:在江西“他的信仰毫不动摇,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把学习作为自己终身的事情,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把自己完全和党的事业融在一起了”。
陈云经受住了金钱的考验。陈云长期领导新中国的财经工作,长期与钱打交道,但是,他没有在金钱上犯过任何错误。陈云的长女陈伟力回忆说:父亲对家里人要求非常严格,“他说在经济上一定要干干净净,做人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公家的钱一分钱都不能动,今天不查,明天不查,早晚有一天会查的”。陈云身边有个工作人员叫张廷春,他从东北就跟着陈云,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复员转业,他临走时,陈云也对他说了这句话。后来他来看望首长的时候,非常感激首长。他说:“首长交代我的事儿,我一直牢牢记着,我周围很多同志都在经济上犯了错误,公家的钱我一点儿都没沾,所以我一直没有出过任何事情。”
20世纪60年代,为了回笼货币,国家出售了高价商品,如高价糖果、炒肉片等。有一年夏天,陈云夫人于若木去商场花高价买了一条毛巾被。然而,第二天报纸上登,高价产品取消,所有都是平价。于若木就抱怨陈云:“你主管全国的财经工作,你肯定知道高价商品第二天取消的消息,你怎么不提前告诉我?”陈云对夫人于若木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是主管国家经济的,这是国家的经济机密,我怎么可以在家里头随便讲,我要带头遵守党的纪律。”
陈云经受住了亲情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把姐姐陈星接到北京生活,但是因不习惯北方的生活,姐姐住了一段时间又回到江苏吴江松陵镇。根据苏南行署负责人的介绍和建议,吴江县政府以照顾革命家属的名义,曾给予陈星接济。陈云知道后,立即要求中财委代他给吴江县去信,明确告知不要再给姐姐发接济费。1952年10月,中财委办公室致信吴江县县长:“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顾,谢谢你们。……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至12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一个月后,尚未得到回复的中财委工作人员再次致信吴江县县长,转达陈云“自己补助其姐”的意见。在陈云的再三要求下,吴江县县政府停发陈星的生活费。后来,陈云还是把姐姐接到北京生活。1972年8月,陈云亲自写信给吴江县松陵镇革命委员会,代姐姐陈星做主,将其在吴江的财产“一概交公”。
陈云给家人制定了“三不准”家规:一是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二是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三是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在陈云纪念馆至今保留着两辆红旗车,一辆是老式的“红旗”牌轿车,一辆是“红旗”牌自行车。即使是和陈云在同一个工作单位的妻子于若木,也是每天骑着这辆“红旗”牌自行车上下班,尽管上下班的路线相同,但夫妻二人各用各的车,公私分明。于若木戏称“自行车是我进出中南海的老坦克”。
对于子女的教育,陈云就是六个字,“读好书、做好人”。他说:“你们若是在外面表现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了。”1968年,陈云18岁的小女儿陈伟兰从部队院校被分配到西藏军区野战部队。当时有人给她出主意说:“你可以让你爸爸跟有关的领导同志讲一讲,你就不去西藏了,留在成都吧。”陈伟兰回忆说:“当时很天真,我回家就问爸爸,我能不能留在成都啊。爸爸说谁给你讲这个话?我不能给你讲这个话。他说,别人都能去,你也应该能去。到离开北京的时候,爸爸心里很难过,他站在家门口,让家里所有的人去送我,而且跟我讲,他说再大的困难、再大的风浪你也不要怕,别人能干,你也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