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货运改革推进下,原有编组站建设规模及分工方案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今车流的通过及改编需求,需在改扩建过程中需融入新的理念及建设目标。“大而单一”,取消原有枢纽内多编组站的格局,以一个编组站为中心,充分发挥编组站大解编能力的优越性,消除枢纽内的交换折角车流,缓解枢纽线路压力,降低运营成本。
[关键词]编组站;双向三级三场纵列式;分工方案;交换折角车流;扩建理念
中图分类号:F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100-01
编组站是铁路运输过程中重要的节点,编组站具有多车场、大容量以及配套完善的技术设备特点,使其在铁路运营中对车流调整与疏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型经济的发展以及对铁路企业效益效率的追求,应对过去铁路编组站建设规模及分工方案做出相应的改变。
1.编组站规模大小浅析
1.1 以往编组站规模
以往编组站的规模是以当地货流及车流预测为基础制定的。它的规模基本上符合当时车流的大小,许多编组站使用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以及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以及其延伸编组站图型。这些编组站图型适用于中小型编组站,其解编辆数在4000至15000辆左右,解编能力较弱,且配备先进的编组站自动化系统困难以及效果不好。其虽然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同时期车流解编需求,但对日后行车量增大时改扩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其汇集车流量不大,在集结满轴时会花费过多中转停留时间,影响机车车辆的运用效率和运用指标。据全路统计,货车平均在站停留时间为货车周转时间的6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在集结过程中消耗。因此,中小型编组站过多存在,加之布置图型的固有缺点,会严重影响铁路列车运行以及铁路企业效益。
1.2 现有及规划编组站规模
在铁路进行6次大提速的同时,全路对现有确定的区域性编组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工作,均采用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布置图及其延伸图型,以及最先进的编组站自动化系统(SAM)。在大型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支撑下,目前的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的解编能力可达到25000辆以上。在如此之大的车流改编和汇集能力下,去往各方向的车流能在较快时间内集结满轴。由于集结时间大大减少,机车车辆全周转时间减小,运用数量及质量指标得到提高。
对于编组站,其最主要的技术特点就是能力大。若将某一编组站定位为中小型编组站,那么它的出现,不仅不会改善该地区车流疏解不良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地方车流输送的效率。因此,对于新修及既有编组站改建,通常情况下都会以“大能力”作为设计指导思想,并带有前瞻性的眼光,坚持系统性、功能性、经济性相统一,避免在短时期内造成新的能力紧张和改扩建问题。
2.编组站分工方案简析
2.1 以往编组站分工方案简析
以往的铁路枢纽内,经常会设置两个或以上编组站。此时,为了充分发挥各个编组站的作用,提高效率和加速机车车辆周转,须根据车流特点、城市布局、铁路枢纽结构以及当地地形等条件,确定编组站之间的合理分工。其中,有按改编车流性质分工,按衔接线路别分工,按线路运行方向别分工以及按作业需要综合分工。
对于编组站的分工,意在将通过、解体和出发车流按照最短径路走行、最短时间消耗的原则分别进行专一性处理。例如按线路运行方向别进行分工(俗称“把入口”、“把出口”),如图(按线路运行方向别进行分工)所示
此分工方案中,编组站1在枢纽入口处负责上行运行方向的车流改编及上行发车作业,编组站2在枢纽入口处负责下行运行方向的车流改编及下行发车作业。上下行列车根据自己的线路方向选择1或2编组站进行改编。在种分工方案虽然对大多数车流的改编较为有利,但仍存在一些交换折角车流。这些折角车流的存在会占用枢纽线路大量的通过能力;由于交换折角车流涉及到二次改编,也会占用编组站大量的解编能力。
2.2 枢纽编组分工方案弱化
对于上述编组站分工方案可以看出,当全路承运的货物品类较为单一,到发站单一的情况下,编组站分工确实可以提高机车车辆的运用指标,提高运输效益。但是面对“实货制”,铁路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必然造成货流产消地呈现分散的情况。在这种货流条件下,原有一个枢纽内设置两个编组站的固有矛盾被放大,更多交换折角车流的出现,更多方向性运输不均衡,会占用更多枢纽内联络线的通过能力,影响整个枢纽的正常运转。
要消除两编组站间交换折角车流的影响,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取消一枢纽内两个或以上编组站的设置;建设大型编组站,各方向车流均引入该编组站进行改编通过作业,将编组站间交换折角车流消除,释放枢纽内线路能力。一枢纽一编组站,为编组站实现自动化提供了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也极大地提高了编组站的解编能力和效率。如武汉铁路枢纽中,原有江岸西、武昌南两个编组站。为了适应铁路車流新的变化形式,武汉枢纽消弱了原有的江岸西、武昌南编组站的地位与作用,并新建双向三级七场纵列式编组站,即武汉北编组站,将京广线、麻汉线、沪汉蓉快速通道、汉丹线、武九线共同引入新的武汉北编组站。路网性中转车流的改编作业全部集中在武汉北站。处于对既有设备的充分利用,将摘挂列车及小运转列车改编作业分散在江岸西及武昌南站办理。不仅提高了枢纽工作组织的机动性,为增开技术直达列车编组去向创造了条件。
3.结语
对于现今货运改革的不断推进,车流的分布与径路呈现出数量小、分布广的特点。对于这种情况,铁路须自身做出相适应的变化,在这其中,编组站的调整尤为重要。各编组站的规模将呈现出“大而单一”的特点,体现编组站大能力下的优越性。但是这种发展和调整不是跨越式的,要结合当地既有设备,逐步发展编组站区域单一化、规模化,妥善解决好既有编组站人员的安置问题,稳步实现新时期编组站的调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晓东,陈治亚.铁路双向编组站的折角车流研究[J].铁道运营技术,2009,15(2):39-42.
[2] 张展杰,王慈光.铁路枢纽内编组站作业分工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0(12):79-82.
[3] 杨健.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理念和方法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10 (6):102-108.
[关键词]编组站;双向三级三场纵列式;分工方案;交换折角车流;扩建理念
中图分类号:F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100-01
编组站是铁路运输过程中重要的节点,编组站具有多车场、大容量以及配套完善的技术设备特点,使其在铁路运营中对车流调整与疏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型经济的发展以及对铁路企业效益效率的追求,应对过去铁路编组站建设规模及分工方案做出相应的改变。
1.编组站规模大小浅析
1.1 以往编组站规模
以往编组站的规模是以当地货流及车流预测为基础制定的。它的规模基本上符合当时车流的大小,许多编组站使用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以及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以及其延伸编组站图型。这些编组站图型适用于中小型编组站,其解编辆数在4000至15000辆左右,解编能力较弱,且配备先进的编组站自动化系统困难以及效果不好。其虽然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同时期车流解编需求,但对日后行车量增大时改扩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其汇集车流量不大,在集结满轴时会花费过多中转停留时间,影响机车车辆的运用效率和运用指标。据全路统计,货车平均在站停留时间为货车周转时间的6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在集结过程中消耗。因此,中小型编组站过多存在,加之布置图型的固有缺点,会严重影响铁路列车运行以及铁路企业效益。
1.2 现有及规划编组站规模
在铁路进行6次大提速的同时,全路对现有确定的区域性编组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工作,均采用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布置图及其延伸图型,以及最先进的编组站自动化系统(SAM)。在大型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支撑下,目前的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的解编能力可达到25000辆以上。在如此之大的车流改编和汇集能力下,去往各方向的车流能在较快时间内集结满轴。由于集结时间大大减少,机车车辆全周转时间减小,运用数量及质量指标得到提高。
对于编组站,其最主要的技术特点就是能力大。若将某一编组站定位为中小型编组站,那么它的出现,不仅不会改善该地区车流疏解不良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地方车流输送的效率。因此,对于新修及既有编组站改建,通常情况下都会以“大能力”作为设计指导思想,并带有前瞻性的眼光,坚持系统性、功能性、经济性相统一,避免在短时期内造成新的能力紧张和改扩建问题。
2.编组站分工方案简析
2.1 以往编组站分工方案简析
以往的铁路枢纽内,经常会设置两个或以上编组站。此时,为了充分发挥各个编组站的作用,提高效率和加速机车车辆周转,须根据车流特点、城市布局、铁路枢纽结构以及当地地形等条件,确定编组站之间的合理分工。其中,有按改编车流性质分工,按衔接线路别分工,按线路运行方向别分工以及按作业需要综合分工。
对于编组站的分工,意在将通过、解体和出发车流按照最短径路走行、最短时间消耗的原则分别进行专一性处理。例如按线路运行方向别进行分工(俗称“把入口”、“把出口”),如图(按线路运行方向别进行分工)所示
此分工方案中,编组站1在枢纽入口处负责上行运行方向的车流改编及上行发车作业,编组站2在枢纽入口处负责下行运行方向的车流改编及下行发车作业。上下行列车根据自己的线路方向选择1或2编组站进行改编。在种分工方案虽然对大多数车流的改编较为有利,但仍存在一些交换折角车流。这些折角车流的存在会占用枢纽线路大量的通过能力;由于交换折角车流涉及到二次改编,也会占用编组站大量的解编能力。
2.2 枢纽编组分工方案弱化
对于上述编组站分工方案可以看出,当全路承运的货物品类较为单一,到发站单一的情况下,编组站分工确实可以提高机车车辆的运用指标,提高运输效益。但是面对“实货制”,铁路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必然造成货流产消地呈现分散的情况。在这种货流条件下,原有一个枢纽内设置两个编组站的固有矛盾被放大,更多交换折角车流的出现,更多方向性运输不均衡,会占用更多枢纽内联络线的通过能力,影响整个枢纽的正常运转。
要消除两编组站间交换折角车流的影响,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取消一枢纽内两个或以上编组站的设置;建设大型编组站,各方向车流均引入该编组站进行改编通过作业,将编组站间交换折角车流消除,释放枢纽内线路能力。一枢纽一编组站,为编组站实现自动化提供了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也极大地提高了编组站的解编能力和效率。如武汉铁路枢纽中,原有江岸西、武昌南两个编组站。为了适应铁路車流新的变化形式,武汉枢纽消弱了原有的江岸西、武昌南编组站的地位与作用,并新建双向三级七场纵列式编组站,即武汉北编组站,将京广线、麻汉线、沪汉蓉快速通道、汉丹线、武九线共同引入新的武汉北编组站。路网性中转车流的改编作业全部集中在武汉北站。处于对既有设备的充分利用,将摘挂列车及小运转列车改编作业分散在江岸西及武昌南站办理。不仅提高了枢纽工作组织的机动性,为增开技术直达列车编组去向创造了条件。
3.结语
对于现今货运改革的不断推进,车流的分布与径路呈现出数量小、分布广的特点。对于这种情况,铁路须自身做出相适应的变化,在这其中,编组站的调整尤为重要。各编组站的规模将呈现出“大而单一”的特点,体现编组站大能力下的优越性。但是这种发展和调整不是跨越式的,要结合当地既有设备,逐步发展编组站区域单一化、规模化,妥善解决好既有编组站人员的安置问题,稳步实现新时期编组站的调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晓东,陈治亚.铁路双向编组站的折角车流研究[J].铁道运营技术,2009,15(2):39-42.
[2] 张展杰,王慈光.铁路枢纽内编组站作业分工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0(12):79-82.
[3] 杨健.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理念和方法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10 (6):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