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并且被广泛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趋势,将生活元素融入科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践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对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情况讨论了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1生活化教学的概念与优势
所谓生活化教学,便是以生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生活作为教学的素材以及工具来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点的灌输以及思维的培养,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优秀教学手段。在小学这一教学阶段中,学生们处在较为懵懂的儿童时期,在进行学习时常常是一种不自主的被动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学生们很难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架构,这就使知识点的教学变得尤为艰难。而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且能理解的事物作为切入点,通过知识点的联想扩散来保证学生们能够做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快学习效率的同时也用对于学生们更为“亲近”的元素来勾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2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2.1选取生活化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却又高于生活,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做到合理处理教材内容,适当选取生活化素材,让小学科学教育从生活这一逻辑起点出发,遵循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发展规律,努力构建科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堂,为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提供有利资源,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在《多姿多彩的植物》教学中,教材给出的植物有棉花、椰子、荷花、柳树、蒲公英、牵牛花等,这些植物有些是学生可以在当地看见的植物,但是有些则是当地没有的植物,如椰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较高,很多地方并不常见,那么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中将不常见的植物更换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植物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如这些植物经常出现在生活中,你能举出例子说明每一种植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吗?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联想到枕头、棉被是用棉花制成的,家里面的桌子、椅子是用树木制作而成的,花朵可以用来装饰房间,引领学生树立生活化的学习意识,能够在科学学习中更好地认识生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以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思考科学问题,降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建立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意识,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做好铺垫。
2.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特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的。科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为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例如,“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章节知识,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电、电路以及电流有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与掌握基本的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并联、串联电路的一般方法,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发展活跃性思维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家里面电器开关如何工作,其结构又是怎样的,列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在课堂上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共同探究与电相关的知识。在教学结束后,带领大家设计一个房间照明电路,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起来,明确电路串联与并联概念前提下,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知识体系,改变科学知识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抓住本节课的教学共性,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扎实地学习与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3引入生活小实验
生活中的很多事件无法引入课堂教学,就像上文所叙述的打雷闪电这一科学事件,无法在课堂具体的呈现出来,教师可以使用视频等来还原这些现象。其实对于一些科学现象的解释还可以直观的、直接的设立于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针对生活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与解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小实验,将生活中的科学带入课堂教学,通过多次试验还原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养蚕”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养蚕移入课堂,由于养蚕的持续时间较长,教师可以分为多节课为学生讲述养蚕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设置成养蚕时间,通过让学生每节课课前记录观察蚕的发育情况来探究养蚕的过程,为学生讲述相关内容,最后收集参建,为学生讲述蚕茧的用处,并总结养蚕的过程以及为学生构建新颖的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充分考虑有哪些实验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将趣味的、活泼的、高效的实验融入课堂教学思路,探究与众不同的科学课堂。
2.4课后作业生活化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科学的课时不算多,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很难保证学生们能够学得透彻,这就需要教师们合理应用课后的时间进行另类的“教学”,在这一阶段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就体现在课后作业或是预习作业上了。传统的课前预习会倾向于让学生们看书或是依照书本来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然而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下,教师在选择预习手段时就需要对生活现象以及课本知识作出整合。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节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们在家中对于父母的一些外貌特点以及生活特点进行观察。如父母的眼皮是单是双、鼻梁是高是矮、嘴唇是薄是厚、脸型是方是圆、耳垂大还是小、头发是不是自然卷,在获得了一定的信息之后再与自己作出综合的对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找出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共同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的概念,与此同时,由于这样一番寻找,学生们认识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并观察自己的父母,可以说对于家庭关系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可謂是一举多得。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情境中提炼科学知识,从学生兴趣感知点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杜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新智慧,2021(07):82-83.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1生活化教学的概念与优势
所谓生活化教学,便是以生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生活作为教学的素材以及工具来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点的灌输以及思维的培养,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优秀教学手段。在小学这一教学阶段中,学生们处在较为懵懂的儿童时期,在进行学习时常常是一种不自主的被动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学生们很难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架构,这就使知识点的教学变得尤为艰难。而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且能理解的事物作为切入点,通过知识点的联想扩散来保证学生们能够做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快学习效率的同时也用对于学生们更为“亲近”的元素来勾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2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2.1选取生活化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却又高于生活,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做到合理处理教材内容,适当选取生活化素材,让小学科学教育从生活这一逻辑起点出发,遵循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发展规律,努力构建科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堂,为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提供有利资源,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在《多姿多彩的植物》教学中,教材给出的植物有棉花、椰子、荷花、柳树、蒲公英、牵牛花等,这些植物有些是学生可以在当地看见的植物,但是有些则是当地没有的植物,如椰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较高,很多地方并不常见,那么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中将不常见的植物更换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植物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如这些植物经常出现在生活中,你能举出例子说明每一种植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吗?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联想到枕头、棉被是用棉花制成的,家里面的桌子、椅子是用树木制作而成的,花朵可以用来装饰房间,引领学生树立生活化的学习意识,能够在科学学习中更好地认识生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以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思考科学问题,降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建立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意识,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做好铺垫。
2.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特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的。科学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为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例如,“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章节知识,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电、电路以及电流有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与掌握基本的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并联、串联电路的一般方法,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发展活跃性思维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家里面电器开关如何工作,其结构又是怎样的,列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在课堂上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共同探究与电相关的知识。在教学结束后,带领大家设计一个房间照明电路,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起来,明确电路串联与并联概念前提下,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知识体系,改变科学知识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抓住本节课的教学共性,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扎实地学习与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3引入生活小实验
生活中的很多事件无法引入课堂教学,就像上文所叙述的打雷闪电这一科学事件,无法在课堂具体的呈现出来,教师可以使用视频等来还原这些现象。其实对于一些科学现象的解释还可以直观的、直接的设立于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针对生活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与解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小实验,将生活中的科学带入课堂教学,通过多次试验还原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养蚕”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养蚕移入课堂,由于养蚕的持续时间较长,教师可以分为多节课为学生讲述养蚕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设置成养蚕时间,通过让学生每节课课前记录观察蚕的发育情况来探究养蚕的过程,为学生讲述相关内容,最后收集参建,为学生讲述蚕茧的用处,并总结养蚕的过程以及为学生构建新颖的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充分考虑有哪些实验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将趣味的、活泼的、高效的实验融入课堂教学思路,探究与众不同的科学课堂。
2.4课后作业生活化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科学的课时不算多,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很难保证学生们能够学得透彻,这就需要教师们合理应用课后的时间进行另类的“教学”,在这一阶段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就体现在课后作业或是预习作业上了。传统的课前预习会倾向于让学生们看书或是依照书本来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然而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下,教师在选择预习手段时就需要对生活现象以及课本知识作出整合。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节课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们在家中对于父母的一些外貌特点以及生活特点进行观察。如父母的眼皮是单是双、鼻梁是高是矮、嘴唇是薄是厚、脸型是方是圆、耳垂大还是小、头发是不是自然卷,在获得了一定的信息之后再与自己作出综合的对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找出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共同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的概念,与此同时,由于这样一番寻找,学生们认识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并观察自己的父母,可以说对于家庭关系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可謂是一举多得。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情境中提炼科学知识,从学生兴趣感知点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杜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新智慧,2021(0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