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它轻则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失去学习兴趣。严重还会使他们产生悲观厌世,消极面对人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学生厌学的原因、危害,学会一些疏导的方法,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厌学、心理研究、教育教学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弄清学生厌学的原因、危害,学会一些疏导的方法,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发现这些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矫正工作,改变他们厌恶学习甚至辍学的情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任务。下面我从我校学生的厌学的心理特点、成因及疏导对策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厌学的解释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由于心理(主观)上“排斥”学习而导致的思维上,行为上“逃离”求知学习的现象。
学生厌学在学校中不是个别现象,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的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都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只是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变为一种现实的行为,才称为“厌学”。厌学学生,一般都有如下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动机不足、对学习持消极被动状态、学习成绩差,且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行为。
二、厌学心理及行为的成因分析
厌学的原因有着复杂的心理背景,是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家庭方面有,家长的不良榜样和不良方式;学校教育方面,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师对学困生忽视及缺乏人文关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及粗俗文化的传播。由于金钱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视媒体泛滥一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追逐时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黄色书刊,网吧和游戏中吸烟酗酒早恋、偷盗吸毒攀比消费,淡化转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素质和对自我认知的偏差。来从四个方面的原因困扰着学困生前进的步伐和发展,根据我校调查采用以下几个措施来点亮花季的希望。
三、对学生厌学心理疏导对策
种种原因造成的厌学心理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和排除,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心理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心理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阈限。在此阈限内,外界刺激或压力可引起其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正效应。如果刺激或压力超过这一阈限,是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此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精神放松地学习。
(二)学校教育内容、方法的更新。解决学生厌学问题,首先要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要求“一刀切”的旧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活动,这不仅是矫正厌学心理的要求,也是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需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变苦学、厌学为好学、乐学。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给再多、再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如学生缺乏正确的动机,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学习意志不坚强,情绪不稳定,诸如此类,都会导致厌学。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组成的统一体。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相关,但在相同智力水平下,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势必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毅力。
培养非智力因素,首先应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有兴趣学生才会投入、追求,才会自觉学习。只有让学生主观体验学习是乐事,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思考,愉快的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成绩优良学生除智能发展优异外,都较自信、好胜,想要学什么或干什么就非学好干好不可,表现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而学习有障碍即厌学的学生则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战胜自己的学习情性,表现出意志薄弱。意志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一点一滴的培养。为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从生活习惯和学习常规上培养学生自觉、坚韧、果断、自制的品质。
(四)优化社会大环境。全社会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社会风气,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
由此可见,优良性格特征的培养,也是克服厌学心理的一种途径,这需要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
总之,对待厌学生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学习上要帮助他们,生活和精神上要关心他们,使他们有“愿意上进,乐于上进、勤于自学、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甘于吃苦、乐于学习”好习惯,对他们的进步感到荣幸,对他们的成绩感到骄傲。塑造新起的起点、创造属于他们的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魏家地中学)
【关键词】:厌学、心理研究、教育教学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弄清学生厌学的原因、危害,学会一些疏导的方法,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发现这些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矫正工作,改变他们厌恶学习甚至辍学的情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任务。下面我从我校学生的厌学的心理特点、成因及疏导对策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厌学的解释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由于心理(主观)上“排斥”学习而导致的思维上,行为上“逃离”求知学习的现象。
学生厌学在学校中不是个别现象,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的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都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只是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变为一种现实的行为,才称为“厌学”。厌学学生,一般都有如下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动机不足、对学习持消极被动状态、学习成绩差,且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行为。
二、厌学心理及行为的成因分析
厌学的原因有着复杂的心理背景,是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家庭方面有,家长的不良榜样和不良方式;学校教育方面,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师对学困生忽视及缺乏人文关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及粗俗文化的传播。由于金钱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视媒体泛滥一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追逐时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黄色书刊,网吧和游戏中吸烟酗酒早恋、偷盗吸毒攀比消费,淡化转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素质和对自我认知的偏差。来从四个方面的原因困扰着学困生前进的步伐和发展,根据我校调查采用以下几个措施来点亮花季的希望。
三、对学生厌学心理疏导对策
种种原因造成的厌学心理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和排除,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心理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心理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阈限。在此阈限内,外界刺激或压力可引起其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正效应。如果刺激或压力超过这一阈限,是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此外,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精神放松地学习。
(二)学校教育内容、方法的更新。解决学生厌学问题,首先要改变用学习成绩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要求“一刀切”的旧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活动,这不仅是矫正厌学心理的要求,也是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需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变苦学、厌学为好学、乐学。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给再多、再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如学生缺乏正确的动机,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学习意志不坚强,情绪不稳定,诸如此类,都会导致厌学。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组成的统一体。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相关,但在相同智力水平下,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势必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毅力。
培养非智力因素,首先应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有兴趣学生才会投入、追求,才会自觉学习。只有让学生主观体验学习是乐事,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思考,愉快的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成绩优良学生除智能发展优异外,都较自信、好胜,想要学什么或干什么就非学好干好不可,表现出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而学习有障碍即厌学的学生则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战胜自己的学习情性,表现出意志薄弱。意志力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一点一滴的培养。为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从生活习惯和学习常规上培养学生自觉、坚韧、果断、自制的品质。
(四)优化社会大环境。全社会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社会风气,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
由此可见,优良性格特征的培养,也是克服厌学心理的一种途径,这需要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
总之,对待厌学生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学习上要帮助他们,生活和精神上要关心他们,使他们有“愿意上进,乐于上进、勤于自学、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甘于吃苦、乐于学习”好习惯,对他们的进步感到荣幸,对他们的成绩感到骄傲。塑造新起的起点、创造属于他们的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魏家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