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知识,并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本来获得知识。这种途径能解放学习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数学自悟自得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且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阅读 数学 能力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益,而且对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获取知识,进一步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课本是基础知识的载体
初中数学课本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按照不同时期的学生认知的特点精心编写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完善,课本从单一的白纸黑字已经演化成彩色版,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眼球,不仅如此,课本在知识的系统性上也有强化,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传授新知识前会出示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或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作为铺垫,然后逐渐引入新知识。例如,初一的“数轴”一节,首先出示的思考板块是生活中和数轴非常相似的温度计,这样使刚上初一的学生对于初中数学有亲切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下一节“绝对值”则是以上一节数轴为引例,使学生了解知识是有联系的,温习旧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扫除学生课前阅读课本感觉内容陌生的障碍。对于定理、定义、结论印刷时用其他颜色突出,这样学生对一节课的重点知识一目了然,为学生课上阅读课本缩短时间。课本中选取的例题都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并且步骤详细语言规范,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例题不仅省去了繁重的讲解时间,还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规范学生使用文字、符号,体会知识获得过程,培养学生能力。课后习题由浅入深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学生根据例题进行练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形成。因此新授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课本的能力不仅能解放教师还能从开始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解题格式、解题习惯,为初三的复习和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中有些内容并不难理解,或者是在一个单元里,虽然例题不尽相同,但是运算方法却大体一致,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带着教师事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课本。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教师再抓住关键问题讲解,就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做,并不浪费时间,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理解深刻。如讲分数加减法中同分母加减法的时候,可先让学生看书,当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运算方法后,教师作重点讲解,以说明通分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和兴趣
很多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使用,认为只有语文、外语等课本才需要阅读。为了克服学生中的这一偏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早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对刚进入初中的新生就应进行阅读数学书的训练和培养,并对阅读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阅读,开始要求全班学生齐读,或先看书再抽学生不看书复述。看书时要求学生专心一致,思想集中,做到眼、手、脑并用,有目的地阅读和识记。培养学生阅读數学课本的习惯,还应从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看书,课后复习看书入手。
三、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读数学书不同于读其他书籍,因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才能读懂课本内容,加深理解,便于记忆。读书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①阅读中要求进行勾划。在阅读过程中,对定义、定理、公式进行勾划,使之醒目,对定义、定理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勾划,便于理解;对公式、定理中的条件进行勾划,避免在运用中忽视条件出错。②阅读中要求脑手并用,这样便于理解内容,掌握方法。如阅读几何定理,可边阅读边根据定理内容画出几何图形,帮助理解和记忆,进而写出已知、求证,并试着自己进行证明。对例题的阅读,不要先看证明或解题过程,应自己先动手做一做,再与书上的解法对照,比较优劣。对解题规律和方法要自己总结,细心揣摸,很好掌握。③阅读中要求作笔记或摘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对课本上的公式、定理,重要结论要求学生作必要的摘要,对重要的解题规律和方法要求用自己的话作小结或概括,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头脑纳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中去,并通过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形式,使现在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四、课本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载体
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很重要。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小学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从初一入学伊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定义、定理以及结论所表达的含义,引导学生会读例题并能仿照例题解答课后的练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以课本为本对其加工,利用课上课下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进一步利用自学培养学生在自学中思考,甚至更进一步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困惑、解决自己的困惑获得更大的收获,最终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学习要比教师课上滔滔不绝讲解强调记得更精确更牢固,也能让学生考试时能更好地理解题意,正确解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仅利于现在,还为学生课外学习打下基础。一个人在学校得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且很快会老化。如果学生没有自学能力,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的信息时代,就会被社会淘汰。我们要实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解放学习力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方面。它是建立在一个新的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基础之上的,带来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高涨、个性的充分发展。它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机制,同时也给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 数学 能力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益,而且对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获取知识,进一步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课本是基础知识的载体
初中数学课本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按照不同时期的学生认知的特点精心编写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完善,课本从单一的白纸黑字已经演化成彩色版,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眼球,不仅如此,课本在知识的系统性上也有强化,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传授新知识前会出示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或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作为铺垫,然后逐渐引入新知识。例如,初一的“数轴”一节,首先出示的思考板块是生活中和数轴非常相似的温度计,这样使刚上初一的学生对于初中数学有亲切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下一节“绝对值”则是以上一节数轴为引例,使学生了解知识是有联系的,温习旧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扫除学生课前阅读课本感觉内容陌生的障碍。对于定理、定义、结论印刷时用其他颜色突出,这样学生对一节课的重点知识一目了然,为学生课上阅读课本缩短时间。课本中选取的例题都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并且步骤详细语言规范,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例题不仅省去了繁重的讲解时间,还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规范学生使用文字、符号,体会知识获得过程,培养学生能力。课后习题由浅入深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学生根据例题进行练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语言的形成。因此新授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课本的能力不仅能解放教师还能从开始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解题格式、解题习惯,为初三的复习和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中有些内容并不难理解,或者是在一个单元里,虽然例题不尽相同,但是运算方法却大体一致,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带着教师事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课本。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教师再抓住关键问题讲解,就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做,并不浪费时间,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学得主动活泼,理解深刻。如讲分数加减法中同分母加减法的时候,可先让学生看书,当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运算方法后,教师作重点讲解,以说明通分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和兴趣
很多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使用,认为只有语文、外语等课本才需要阅读。为了克服学生中的这一偏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尽早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对刚进入初中的新生就应进行阅读数学书的训练和培养,并对阅读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对定理、公式、法则的阅读,开始要求全班学生齐读,或先看书再抽学生不看书复述。看书时要求学生专心一致,思想集中,做到眼、手、脑并用,有目的地阅读和识记。培养学生阅读數学课本的习惯,还应从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看书,课后复习看书入手。
三、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读数学书不同于读其他书籍,因此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才能读懂课本内容,加深理解,便于记忆。读书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①阅读中要求进行勾划。在阅读过程中,对定义、定理、公式进行勾划,使之醒目,对定义、定理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勾划,便于理解;对公式、定理中的条件进行勾划,避免在运用中忽视条件出错。②阅读中要求脑手并用,这样便于理解内容,掌握方法。如阅读几何定理,可边阅读边根据定理内容画出几何图形,帮助理解和记忆,进而写出已知、求证,并试着自己进行证明。对例题的阅读,不要先看证明或解题过程,应自己先动手做一做,再与书上的解法对照,比较优劣。对解题规律和方法要自己总结,细心揣摸,很好掌握。③阅读中要求作笔记或摘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对课本上的公式、定理,重要结论要求学生作必要的摘要,对重要的解题规律和方法要求用自己的话作小结或概括,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头脑纳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中去,并通过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形式,使现在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四、课本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载体
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很重要。初中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小学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从初一入学伊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定义、定理以及结论所表达的含义,引导学生会读例题并能仿照例题解答课后的练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以课本为本对其加工,利用课上课下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获得其所需要的知识,进一步利用自学培养学生在自学中思考,甚至更进一步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困惑、解决自己的困惑获得更大的收获,最终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学习要比教师课上滔滔不绝讲解强调记得更精确更牢固,也能让学生考试时能更好地理解题意,正确解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仅利于现在,还为学生课外学习打下基础。一个人在学校得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且很快会老化。如果学生没有自学能力,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的信息时代,就会被社会淘汰。我们要实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解放学习力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方面。它是建立在一个新的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基础之上的,带来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高涨、个性的充分发展。它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机制,同时也给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