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实,阅读也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可是,现在的小学阅读,却被局限于只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阅读能力,因而阅读的教材也只是为了证明知识点或能力点的例子。形成阅读能力的途径也被误认为是琐细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让他们自主、快乐的阅读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
1、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瑞典著名女教育家爱伦﹒凯提出将儿童当“人”看,让他们拥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与选择权利。“蹲下来看儿童”,用儿童的要求来要求儿童,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让他们的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展,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2.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之所以不同于“阅读”,是因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又有教者的参与。但是,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与读者的正常关系,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教者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该直接面对作品。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二、培养阅读能力
1、1.加强朗读和诵读
朗读和诵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积累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正确示范、体会情感、提示难点、读后评议、熟读成诵等方法对学生加强朗读和诵读的指导。
2、2.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给予选择的自由
学生没有认真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体验和感悟。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习热情会格外高涨。除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阅读的对象等等。这样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会更高,体验的效果更好。
3、3.适时点拨与指导
虽然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那么,就不能把文本丢给学生就算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与指导,从而让学生更有效地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更深地理解和体验。
三、创设自主阅读过程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在操作上教师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的亲切当做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揚与鼓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面对未知的探究,尤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不可或缺。合作的形式可以以二人、四人为小组或全班师生一起讨论,也可以先小组讨论,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相互启发,共同完成。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充分解放孩子们的口,解放孩子们的手,最终解放孩子们的脑。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
一、更新教学观念
1、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瑞典著名女教育家爱伦﹒凯提出将儿童当“人”看,让他们拥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与选择权利。“蹲下来看儿童”,用儿童的要求来要求儿童,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提供与之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让他们的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展,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2.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之所以不同于“阅读”,是因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又有教者的参与。但是,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与读者的正常关系,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教者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该直接面对作品。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二、培养阅读能力
1、1.加强朗读和诵读
朗读和诵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积累和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也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正确示范、体会情感、提示难点、读后评议、熟读成诵等方法对学生加强朗读和诵读的指导。
2、2.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给予选择的自由
学生没有认真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体验和感悟。如果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习热情会格外高涨。除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阅读的对象等等。这样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会更高,体验的效果更好。
3、3.适时点拨与指导
虽然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那么,就不能把文本丢给学生就算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与指导,从而让学生更有效地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更深地理解和体验。
三、创设自主阅读过程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在操作上教师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的亲切当做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揚与鼓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面对未知的探究,尤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不可或缺。合作的形式可以以二人、四人为小组或全班师生一起讨论,也可以先小组讨论,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相互启发,共同完成。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充分解放孩子们的口,解放孩子们的手,最终解放孩子们的脑。
总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