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火材料是高温工业的基础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中国耐火材料经过100年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耐火材料产量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耐火材料总产量的65%~69%,不但满足我国冶金、建材等高温工业的需求,而且大量出口国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产量相当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英国、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等耐火材料产量的总和,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耐火材料工业大国。
以白云石、菱镁矿和硅石为初始原料,采用消化、二步煅烧工艺,制备稳定镁白云石合成料;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不同钙硅比(CaO、SiO2质量比分别为2.6、2.8、3.0)的烧成稳定镁白云石试样,研究了钙硅比对稳定镁白云石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钙硅质量比的增大,试样的体积密度降低,抗热震性逐渐提高,但试样的水化质量增加率略有升高。降低钙硅比会影响镁钙材料的挂窑皮性能,主要是由于钙硅比较高时试样内有少量f-CaO存在,可以与水泥熟料反应从而提高粘接强度。因此,为满足该镁白云石材料在具有
为确定CAH10向C3AH6和AH3的转化机制是固态脱水分解还是溶解-沉淀,将铝酸钙水泥浆体在10℃分别养护1和3 d生成CAH10,再分别于60℃有水和无水条件下养护3 d,然后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法终止浆体水化,最后采用XRD和SEM研究水化产物的物相组成和显微形貌。结果发现:CAH10在60℃养护过程中,有水存在时转化成C3AH6
以高纯Si粉为主要原料,以Fe(NO
3)
3·9H
2O为催化剂,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发泡剂,采用发泡-注凝结合催化氮化法制备Si
3N
4多孔陶瓷。研究了氮化温度(1200、1250、1300、1350℃)和催化剂用量(w,0、1%、3%、5%)对Si
3N
4多孔陶瓷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及常规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NO
3)
回顾了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主要奠基人和主要开拓者钟香崇院士(1921.11.21—2015.02.11)一生“三次创业”的历程,以及在他领导、组织或参与指导下,我国耐火材料工业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情况.1949年他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旋即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49—1969年在北京国家冶金部(重工业部)工作,组织规划发展全国耐火材料行业,期间于1963年开始负责组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并兼任所长;1973—2000年在洛阳,发展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院);2000年到郑州直至2015年仙逝,创建发展郑州大学高温
为解决纳米碳在应用过程中难分散、易氧化、成本高等问题,以草酸镁(MgC2O4)、过氧化镁、Al2O3粉和Al粉为原料,燃烧合成碳/镁铝尖晶石(C/MgAl2O4)复合粉。结果表明,当MgC 2O 4的最大掺量是33.34%(w)时,C/MgAl2O4复合粉中碳含量为1.17%(w),碳夹杂于尖晶石晶粒间。复合粉中镁铝尖晶石具有粒状及
以板状刚玉颗粒和细粉、Al2O3微粉、Si粉和Al粉为原料,以酚醛树脂为结合剂,在流通氮气中于1450℃保温72 h制备了β-SiAlON结合刚玉复合材料试样。研究了不同温度(900~1300℃)下热震以及热震循环次数对试样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热震条件下相比,热震作用下试样在不同温度下氧化后的质量增加率明显增加。随热震循环次数的增加,氧化后试样的质量增加率增加,表明热震使得材料的氧化加剧。热震作用下试样氧化加剧的原因在于:无热震时β-SiAlON氧化后
以板状刚玉、活性氧化铝为原料,铝酸钙水泥(CAC)为结合剂,选取氢氧化锌和碱式碳酸锌两种ZnO前驱体,制备了CAC结合刚玉质试样,研究了两种前驱体对CAC结合刚玉质浇注料基质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浇注料高温性能的原因。结果表明:粒度较小的氢氧化锌(d50=1.26μm)在试样制备过程中容易发生团聚,热处理后生成颗粒状的锌铝尖晶石,阻碍了CA6的生长,降低了浇注料的强度;粒度较大的碱式碳酸锌(d 50=2.91μm),分散性较好,浇注料经热处理后,碱
为研究陶瓷颗粒增强相含量对选区激光熔化(SLM)技术制备SiC-Al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以d 50=30μm的SiC为增强相,以d 50=33μm的纯Al粉为基体原料,采用SLM制备了SiC-Al复合材料,研究了SiC含量(w)(10%、15%及20%)对SLM成型SiC-Al复合材料物相组成、显微结构、致密度、显微硬度、磨损性能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C含量的增加,中间相Si和Al 4C 3的量逐渐增大,孔洞、微裂纹等缺陷逐渐增多,SiC-Al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逐渐降低;当SiC含量(w)为1
继智能手机之后,智能汽车成为创新“新沃土”:传统汽车厂商纷纷加码“新能源”“自动驾驶”,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开始跨界“造车”,也有不少投资者看好智能汽车领域将孵化更多“独角兽”。智能汽车的产业链如何从传统汽车中转型、升级?为了构建一个开放的技术社区,9月9日,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亚马逊云科技等单位共同宣布参与到“汽车行业创新加速计划”中,推动汽车产业链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创新,助力中国汽车行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