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语文课程内部的整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教师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家庭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它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它又是一项最难把握的教学内容。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一大难点。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教师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里,我仅就创设和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
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本,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如讲故事、演讲,辩论、答辩、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写字比赛、查字典、词语接力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手抄报、演课本剧……我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做过这样的课改实验:首先组织学生自学,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发现问题;接着和学生共同确定探究的主要问题: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人说此文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你认为此说可信吗?为什么?然后引导:“传”作品用史传形式写人,但作者却又不按史传体介绍人物,不仅不写家世籍贯,连姓名都“不祥”,是真不知道还是别有用意?作品不按史传体例写人物事迹,却全是一些近乎“评语”的概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思考收集有关资料。接着,结合学生读过的陶渊明诗作,带领学生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历史人物对话,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组织学习活动,赏读重点段落,交流课题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须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
自然、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觉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如笔者供职的学校所在地马召镇有西北地区最大的观赏石市场,我组织学生去观赏游览,形态各异琳琅满目规模宏大的奇石林让学生们震惊,兴奋。让学生去鉴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去查询,了解奇石的来源分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石质,向化学老师征询它们的化学成分;组织学生写感受,写游记,写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
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在教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背影》时,我就可以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促进他们责任感的养成,动力所在,学生会加倍努力。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家庭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它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它又是一项最难把握的教学内容。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一大难点。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教师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里,我仅就创设和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
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本,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如讲故事、演讲,辩论、答辩、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写字比赛、查字典、词语接力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手抄报、演课本剧……我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做过这样的课改实验:首先组织学生自学,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发现问题;接着和学生共同确定探究的主要问题: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人说此文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你认为此说可信吗?为什么?然后引导:“传”作品用史传形式写人,但作者却又不按史传体介绍人物,不仅不写家世籍贯,连姓名都“不祥”,是真不知道还是别有用意?作品不按史传体例写人物事迹,却全是一些近乎“评语”的概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思考收集有关资料。接着,结合学生读过的陶渊明诗作,带领学生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历史人物对话,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组织学习活动,赏读重点段落,交流课题研究成果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由于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须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
自然、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觉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如笔者供职的学校所在地马召镇有西北地区最大的观赏石市场,我组织学生去观赏游览,形态各异琳琅满目规模宏大的奇石林让学生们震惊,兴奋。让学生去鉴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去查询,了解奇石的来源分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石质,向化学老师征询它们的化学成分;组织学生写感受,写游记,写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
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生活充满温情和乐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在教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背影》时,我就可以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促进他们责任感的养成,动力所在,学生会加倍努力。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