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露头角的美国犹太女作家佩蒂·霍兰(BetteHowland)去年春天出版了她第三部文学作品,书名叫《新生和弥留》(ThingstoComeandGo),是部包括三个中篇的抒情曲,既具备不同平常的敏锐洞察力,又富有辛辣的讽刺与幽默感。在前二部作品出版后,读者和文学批评家就注意到她独具一格的对现代城市既奔放歌颂又犀利剖析的才华。
她第一部作品名《三号病房》(W—3),以第一人称叙述在一所心理诊疗所中的短暂经历,虽然处于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之中,却自始至终没有放松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刻意观察,与一般精神病患者反常的幻觉,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她把医院称颂为人潮起伏而又冷静运转的工场,以素稔城市居民心理的笔调,随时记下这一大群脱离健康常轨的人,他们的言行,出自长期城市生活的内心孤寂。整个故事的背景便是以屠宰场著称的芝加哥工业城,也就是作者的故乡。
第二部作品名《阴沉的芝加哥》(BlueinChicago),是一本散文集。从分崩离析的街坊邻里和愈来愈为居民所摈弃的城市街道写起,插入一位表亲的婚礼,外祖母的丧葬,在老人院里进餐,街道图书阅览室的一天……总之这一切是工业城市为美国普通市民所限定的脉搏——各自的命运和生活的秩序。这些芸芸众生在这个城市里流尽了一己的血汗,虽然对这个城市深切留恋舍不得离去,然而又满怀着一种无可奈何归不得已的心情。其中极为典型的一段,是作者化了一天时间听取本地区刑事案件的审判后,在日落黄昏之际,偶而从法庭的长窗外,向附近街道作远眺,不免感喟万分,叹息道:“晚霞在牢狱的玻璃窗上依旧辉煌如往日,一无逊色,高悬的街灯也如香槟酒的泡沫飘浮成串。快车道上密集的车辆,疾如流矢,一支复一支——车头聚光灯光芒四射,时或作神经质的颤动,却齐向一个目标驰骋,它们来自都市的心脏,为一种火焰似的城市之夜美的幻觉所吸引。”
作者对自己的出生地怀着一种特有的但毫不感伤的激情,对稔熟的邻里善作细致准确的描绘。在她的眼里,一些普普通通的居民每一举步都有他们各自的特征,完全可以辨认他们之间的感情维系和血缘关连,并且能替他们唱出心头宿愿和无法补偿的惋惜之情。
在《新生和弥留》集的三个中篇里,也充满上述情调。第一篇《物以类聚》(BirdsofFeather)通过一位少女的眼睛,注视着父辈庞杂大家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为什么亲属都好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男人全是皮肤黝黑,粗眉大眼,胡髭丛生,头发卷曲,外加一个鹰嘴鼻。”他们显然是第一代移民中的劳苦阶层,说起话来粗声粗气,吃起饭来大嚼猛喝。到了作者一代,人们仍未摆脱祖传的模样,但少女艾丝蒂已经对他们感到不太顺眼了。而且这位擅于细致观察面貌和性格的姑娘,对他们写下了十分反感的诗句:“血缘无法挣脱,再粗鲁也还是自己人;人与鸟的共同点,无非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古语的重申。”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面貌、特性上来洞悉,但究竟有些扑朔迷离,既不可信又引人不快。只有这夜以继日周转不息的大千世界,人们总可以辨认出来:“这是芝加哥城,以巨人的姿态从天际出现,无论在什么样的变化之中,它都永远沸腾不休。”
第二个中篇《老胖子》(TheOldWheeze)叙述一位年迈的黑妇人,赖平时替人陪伴小孩为生。如今她正为一个新离婚的风流少妇照料孩子,深夜則由这个少妇的新欢开汽车送她回贫民窟中的危楼去。每当那位年纪不轻而又十分殷勤的教授里奥送老太太上楼时,他对蜷缩在楼梯下的醉鬼总感到战战兢兢,窘态毕露,禁不住自叹要做城市夜游神的代价不低。可是老黑妇契德太太对风流少妇的生活方式和里奥教授那种迹近“讨好”的攀谈十分不安。只有在她进了自己的房间,锁上了门,才感到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尽管住所多年失修,但“屋里整齐干净,样样有固定安放的位置,什么都顺手可取!”她踏进房门先替自己沏杯茶,暖和暖和身子;就连蓝色的煤气火苗,和哼哼待沸的水壶都足以使人享尽安乐。可是就在这相隔不远的同一地区,谁也管不了谁,一道由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种族和肤色,以及不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鸿沟横亘在他们之间,使他们可望而不可即,亲为邻居却又老死不相往来。
第三篇题为《你给我的生命》(TheLifeYouGaveMe)。一位名叫莎莱的中年妇女,忽然接到她命在旦夕的远方老父来信,求见最后一面。两代人虽远隔千里,女儿的心里却想到眼前老父的处境,正是他日自己的写照——辛勤一生,晚景凄凉。作者笔调一转以第一人称写出臆想中老父弥留时刻对儿时的怀念,而本人则全神灌注于追忆一己童年岁月的细节,借以推迟暮年来临的威胁感。她回忆到自己孩提时,老父正处盛年力强之际,不觉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成长,成长,日夜盼望迅速成长,祈求早日有自卫的力量……可是由老父传下来的生命到头来又是何等景象?作者写书至此,使用美丽的抒情诗句来表达哲理性的探讨,使读者获得文字高超与诗意缠绵的双重享受。
(ThingstoComeandGo,ThreeStories,byBetteHowland·AlfredA·KnopfNewYork.164pp)
她第一部作品名《三号病房》(W—3),以第一人称叙述在一所心理诊疗所中的短暂经历,虽然处于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之中,却自始至终没有放松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刻意观察,与一般精神病患者反常的幻觉,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她把医院称颂为人潮起伏而又冷静运转的工场,以素稔城市居民心理的笔调,随时记下这一大群脱离健康常轨的人,他们的言行,出自长期城市生活的内心孤寂。整个故事的背景便是以屠宰场著称的芝加哥工业城,也就是作者的故乡。
第二部作品名《阴沉的芝加哥》(BlueinChicago),是一本散文集。从分崩离析的街坊邻里和愈来愈为居民所摈弃的城市街道写起,插入一位表亲的婚礼,外祖母的丧葬,在老人院里进餐,街道图书阅览室的一天……总之这一切是工业城市为美国普通市民所限定的脉搏——各自的命运和生活的秩序。这些芸芸众生在这个城市里流尽了一己的血汗,虽然对这个城市深切留恋舍不得离去,然而又满怀着一种无可奈何归不得已的心情。其中极为典型的一段,是作者化了一天时间听取本地区刑事案件的审判后,在日落黄昏之际,偶而从法庭的长窗外,向附近街道作远眺,不免感喟万分,叹息道:“晚霞在牢狱的玻璃窗上依旧辉煌如往日,一无逊色,高悬的街灯也如香槟酒的泡沫飘浮成串。快车道上密集的车辆,疾如流矢,一支复一支——车头聚光灯光芒四射,时或作神经质的颤动,却齐向一个目标驰骋,它们来自都市的心脏,为一种火焰似的城市之夜美的幻觉所吸引。”
作者对自己的出生地怀着一种特有的但毫不感伤的激情,对稔熟的邻里善作细致准确的描绘。在她的眼里,一些普普通通的居民每一举步都有他们各自的特征,完全可以辨认他们之间的感情维系和血缘关连,并且能替他们唱出心头宿愿和无法补偿的惋惜之情。
在《新生和弥留》集的三个中篇里,也充满上述情调。第一篇《物以类聚》(BirdsofFeather)通过一位少女的眼睛,注视着父辈庞杂大家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为什么亲属都好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男人全是皮肤黝黑,粗眉大眼,胡髭丛生,头发卷曲,外加一个鹰嘴鼻。”他们显然是第一代移民中的劳苦阶层,说起话来粗声粗气,吃起饭来大嚼猛喝。到了作者一代,人们仍未摆脱祖传的模样,但少女艾丝蒂已经对他们感到不太顺眼了。而且这位擅于细致观察面貌和性格的姑娘,对他们写下了十分反感的诗句:“血缘无法挣脱,再粗鲁也还是自己人;人与鸟的共同点,无非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古语的重申。”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面貌、特性上来洞悉,但究竟有些扑朔迷离,既不可信又引人不快。只有这夜以继日周转不息的大千世界,人们总可以辨认出来:“这是芝加哥城,以巨人的姿态从天际出现,无论在什么样的变化之中,它都永远沸腾不休。”
第二个中篇《老胖子》(TheOldWheeze)叙述一位年迈的黑妇人,赖平时替人陪伴小孩为生。如今她正为一个新离婚的风流少妇照料孩子,深夜則由这个少妇的新欢开汽车送她回贫民窟中的危楼去。每当那位年纪不轻而又十分殷勤的教授里奥送老太太上楼时,他对蜷缩在楼梯下的醉鬼总感到战战兢兢,窘态毕露,禁不住自叹要做城市夜游神的代价不低。可是老黑妇契德太太对风流少妇的生活方式和里奥教授那种迹近“讨好”的攀谈十分不安。只有在她进了自己的房间,锁上了门,才感到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尽管住所多年失修,但“屋里整齐干净,样样有固定安放的位置,什么都顺手可取!”她踏进房门先替自己沏杯茶,暖和暖和身子;就连蓝色的煤气火苗,和哼哼待沸的水壶都足以使人享尽安乐。可是就在这相隔不远的同一地区,谁也管不了谁,一道由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种族和肤色,以及不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鸿沟横亘在他们之间,使他们可望而不可即,亲为邻居却又老死不相往来。
第三篇题为《你给我的生命》(TheLifeYouGaveMe)。一位名叫莎莱的中年妇女,忽然接到她命在旦夕的远方老父来信,求见最后一面。两代人虽远隔千里,女儿的心里却想到眼前老父的处境,正是他日自己的写照——辛勤一生,晚景凄凉。作者笔调一转以第一人称写出臆想中老父弥留时刻对儿时的怀念,而本人则全神灌注于追忆一己童年岁月的细节,借以推迟暮年来临的威胁感。她回忆到自己孩提时,老父正处盛年力强之际,不觉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成长,成长,日夜盼望迅速成长,祈求早日有自卫的力量……可是由老父传下来的生命到头来又是何等景象?作者写书至此,使用美丽的抒情诗句来表达哲理性的探讨,使读者获得文字高超与诗意缠绵的双重享受。
(ThingstoComeandGo,ThreeStories,byBetteHowland·AlfredA·KnopfNewYork.164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