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认为孩子难管,教师认为学生难教。其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到了学校也都想让老师捧在手心里。可是一个学校3000多人,一个班级60多人。教师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在管理、教育、教学、生活诸多方面难免疏忽。学生一旦感到不被老师重视,就会出现厌学、说谎、抵触等消极学习情绪,甚至叛逆。同时大呼老师不公平,老师偏心。所以,作为老师,怎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长期的甚至终生思考的问题。可现实工作中,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一次习惯的动作,一种缜密的决定,都会让学生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异议,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和正常的教学,更影响学生的发展。
开学不久,我在高二(11)班上课,课堂秩序良好,气氛活跃,中途当我面向黑板画图时,奇迹出现了:一声尖叫,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哄堂大笑,我转过身盯住两名学生(这两名学生平时好做恶作剧),严厉地批评了全班学生,但这两名学生中的一人咬牙切齿,全身像一个快要吹爆的气球,表现出很不服气的样子,当时,我好生气,这节课上得也很一般,且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下课后,生物科代表来到我办公室低着头说:“老师是我用圆规时不小心,圆规掉下,扎在同桌同学的脚上,他喊了一声,不是王某某、张某某的错,是我错了,老师。”顿时,我一下子尴尬了。之后,课余时间我还在班级其他同学中做了调查,这个同学讲得确实是事实,下午,我主动找来我自认为捣乱的两名学生进行谈心,并向他们当面道了歉,第二天上课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又一次向他们道了歉,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终期考试,这两名同学进步很大,进入班级的前二十名。我看了成绩,肯定成绩真实性的情况下,我思考了很多很多!
这件事中,由于我没有仔细调查情况,深入同学中了解真正的原因,而是妄加指责,武断批评,我的教育并没有达到目的,却让学生认为老师不公平。所以我的教育、严厉批评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使得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抗情绪。这也是教育学生的大忌。其原因:一是没有将自己融入学生中,高高在上,盲目地横加指责,教师与学生不平等;二是先入为主,好学生永远是优生,差学生永远是差生,学生与学生不平等。
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叫他一无所有。”后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予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成果、贡献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借用《圣经》中的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优势积累的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认真反思,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马太效应”。比如,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和老师心目中固有的认识。对于老师心目中的一些好学生来说,爱“过剩”了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表现得麻木不仁,认为理所当然。这种优势的心理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一学期一个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就长期被老师所冷落,这种人为造成的不良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的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将导致学生个性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老师真应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吸取教训,鞭策自己。
(作者单位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
开学不久,我在高二(11)班上课,课堂秩序良好,气氛活跃,中途当我面向黑板画图时,奇迹出现了:一声尖叫,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哄堂大笑,我转过身盯住两名学生(这两名学生平时好做恶作剧),严厉地批评了全班学生,但这两名学生中的一人咬牙切齿,全身像一个快要吹爆的气球,表现出很不服气的样子,当时,我好生气,这节课上得也很一般,且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下课后,生物科代表来到我办公室低着头说:“老师是我用圆规时不小心,圆规掉下,扎在同桌同学的脚上,他喊了一声,不是王某某、张某某的错,是我错了,老师。”顿时,我一下子尴尬了。之后,课余时间我还在班级其他同学中做了调查,这个同学讲得确实是事实,下午,我主动找来我自认为捣乱的两名学生进行谈心,并向他们当面道了歉,第二天上课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又一次向他们道了歉,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终期考试,这两名同学进步很大,进入班级的前二十名。我看了成绩,肯定成绩真实性的情况下,我思考了很多很多!
这件事中,由于我没有仔细调查情况,深入同学中了解真正的原因,而是妄加指责,武断批评,我的教育并没有达到目的,却让学生认为老师不公平。所以我的教育、严厉批评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使得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抗情绪。这也是教育学生的大忌。其原因:一是没有将自己融入学生中,高高在上,盲目地横加指责,教师与学生不平等;二是先入为主,好学生永远是优生,差学生永远是差生,学生与学生不平等。
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叫他一无所有。”后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予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成果、贡献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借用《圣经》中的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优势积累的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认真反思,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马太效应”。比如,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和老师心目中固有的认识。对于老师心目中的一些好学生来说,爱“过剩”了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表现得麻木不仁,认为理所当然。这种优势的心理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一学期一个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就长期被老师所冷落,这种人为造成的不良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的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将导致学生个性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老师真应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吸取教训,鞭策自己。
(作者单位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