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想象 享受“悦”读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an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罗纳》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笔者采用“乐学·高效”教学模式,创设“伤心”“关爱”两种阅读情境,通过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唤醒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参与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感悟人文精神的阵地。
  一、自主合作
  聚焦词句,自读批划。在初读感知、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安排各小组进行了五分钟自读感悟活动。学生有的聚焦词语,抓住“面容灰白”“号啕大哭”“两脚站不稳”等直接描写卡罗纳外貌和神情的词语进行批注,有的抓住描写“我们”心理和行动的句子进行批注。课堂上,学生边圈词划句边写批注,默默读书、静静思索、细细品味。
  体味语言,展开想象。在小组交流汇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根据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想象,细心体悟其中包含的情感。如,在理解“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这段文字时,学生在组内联系生活实际,纷纷表达自己的想象,不同的学生描绘了自己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这些画面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融,相互补充,让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然而,这么多温馨的画面, 妈妈这么多的爱,卡罗纳以后再也看不到了,再也享受不到了。此时,他们对卡罗纳的“悲痛”有了切身感受。
  入情入境,感情朗读。在学生感受了卡罗纳的“悲痛”后,教师将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了串联整合:卡罗纳来了,只见他面容(灰白), 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当他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在伤感的音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这段话。在小组长的安排下,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弱的,敢于表现的影响羞涩内敛的,大家通过小组自评、互评等方式,真正读出了卡罗纳的伤心、无助。
  二、展示质疑
  关注言行,比较研讨。作者描写卡罗纳身边的人关爱他的方法并不一样时,有的侧重于语言,有的侧重于动作。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品味一言一行背后散发出的爱。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在文中找到描写老师、同学、家长向卡罗纳表达爱的句子,接着引导他们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老师关爱卡罗纳的语段时,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两段语言描写的差异:前一段郑重严肃,两个“不许”直接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面上是对学生的要求,透过文字感受到的却是对卡罗纳内心无微不至的呵护;后一段温柔体贴,充满了对卡罗纳的理解和鼓励。
  感知留白,体验发现。留白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阅读时主动进行补白,能更真切地体悟人物内心的情感。教师出示“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一句,让学生想想这些目光在对卡罗纳说些什么,并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一写。因为有前面的讲解与铺垫,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关爱:卡罗纳,你的脸色那么苍白,是不是很不舒服啊?卡罗纳,千万别把伤心憋在心里,跟我们说说话吧!卡罗纳,别伤心,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帮助你的……
  三、巩固建构
  為引领学生快乐积极地进行语言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教师设置了三种情境:A.第二天,卡罗纳还是脸色灰白,红肿着眼睛来上学。他只看了一眼我们为了安慰他放在桌上的礼物,就又趴在桌上轻轻地哭了起来。B.一天放学后,突然下起了大雨。窗外挤满了前来送伞的家长们。卡罗纳坐在座位上,眼圈红红的。C.今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发现卡罗纳没有带语文课本,上课的时候。他低着头,一声也不吭。并提问:“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当你看到卡罗纳那么痛苦,那么忧伤时。你会怎样去关爱他?选择一个画面。试着用刚刚学过的方法写一段话,细致地描写出自己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学生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续写的片段也十分精彩。有一名学生选择第三种情境,写了下面这段话:卡罗纳没带书吗?他埋着头的样子真让我心疼。我轻轻地把我的语文课本放在课桌的中间,悄悄地用手臂碰了碰他。卡罗纳抬起头来。我像往常一样对他努了努嘴。他会心地一笑。我们各用一只手按着书,认真地听老师讲起课来。这名学生运用细致的动作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卡罗纳的关爱。“碰”“努”等动词,“会心一笑”的神态,形象地展现出小伙伴间的亲昵和默契。
  (作者单位:十堰市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孙爱蓉
其他文献
解题,即是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有条理的分析,理清思路,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体验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解题能力较差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本期,我们探讨如何让学生形成好的数学解题思路。  数学解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听起来好像懂了,看起来好像会了,可动手做起来却错了的情况。下面以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
“导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其重在导入,而意义却在为“学”服务或是“学”本身。如何使一节课的开场让学生耳目一新,迅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同时紧密结合即将进行的研学给予学生启示或是引发其对新知的关注和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情感和知识上的准备,是“沈占立名师工作室”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妙语如珠”,暗藏深意  导学策略:巧妙设置导学语,在导学语中处处渗透新知识。  导入方式:聊天导入、故事导入、诗词
6月12日,省教科院研究员胡明一行到黄冈市调研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市教科院院长易淑泉用“三改”汇报了黄冈的课改情况:“课改”走向更好,从开齐课程走向选科;“考改”对接更优,从学考走向选考;“评改”作用更大,从一元评价走向综合评价。这既是对黄冈市高考综合改革工作路径的系统梳理,也是对未来改革方向的清晰规划。  新高考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9月4日,国家正式发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重点,相同主题虽重复出现,但要求逐步提高。现在笔者就三年级《安全的成长》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的设置基础是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化需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则是课程的追求。因此,在教学“安全的成长”这一主题之前,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知识的联通和思想方法的融合,真正凸显出大数学观。在前不久举办的湖北省小学数学优秀教师助力研修培训班现场研课活动中,阳新县富池中心小学唐诗琪老师讲授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搭配(一)》一课引发了笔者关于“学习迁移”的思考。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知识迁移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其初步感知搭配。由两个文
当下教育行业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从关注教转向了关注学。个性化学习成为这个时代的教育主题,分布式、精准化教学也成为学生最热切的教育期待。教师的工作价值是通过“教学生学”来实现的,教师的教固然决定学生的学,但教师的学更直接助推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应将学习同教学一样视为自己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尤其应倡导个性化的学习。现实的问题在于,教师的学习是否拥有个性、个性发展程度如何、怎样彰显个性?  一、教师学习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为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小数概念的理解”,笔者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经历经验对接、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拓展提升的过程,实现深度学习,有效建构“小数”的概念。  一、激活原有经验,初步感知小数  学生学习小数概念时对其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课堂的。要想让学生深度学习,教学必须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创设真实的问
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是对中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写作实际中,条理不清晰、结构不严谨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叙事混乱、前后不照应、没有过渡、内容突兀、说理跳跃性大,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作文呢?  小学生受认知所限,写作时常常出现内容芜杂、条理不清、结构混乱等问题,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言之有序、条理清楚、结构合理的文章呢?  一、言之有序,
前不久,我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这篇文章。崔教授以学习开车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知识、技能、能力、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人深受启发。  对于一个驾驶员来说,学会交规、掌握驾驶技术,是上路开车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文明、安全驾驶意识,尊重人生命的意识则是学习开车的核心素养。联想到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过硬的解题技能,是每
当前的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除了材料积累贫乏之外,在材料的选择和取舍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以致作文难获高分。从写作过程看,选择材料是取舍材料的前提,取舍材料是选择材料的深化与优化。鉴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  一、如何选择材料  材料选择主要涉及写作要求与方法。遇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是审题,明确写作要求后,才能锁定选材范围。这是写作的起点,也是写作是否切题的关键。比如,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