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类学校的学生在文化知识掌握和音乐素养方面都比一般的普通高中学生显得偏弱,幼师专业的学生也毫无例外。但该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要承担以后幼儿园的音乐基础教学任务,因此在中职学习阶段,首当其冲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解决音乐基础带来的困惑。打击乐器是作为课堂器乐教学中最常用的乐器种类之一,因此在课堂中使学生参与器乐演奏的教学是音乐表现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但能降低学生接触音乐门槛的途径,同时也能发展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本文试图以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奥尔夫打击乐器的背景、种类、教学方法,归纳奥尔夫打击乐器的教学特征、教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为我国中职类学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开设幼师专业的教学提供启示与课堂教学参考。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打击乐器;课堂教堂;教学价值;文化内涵
1 采用乐器教学的缘由
目前,在我国中技类层次的职业学校,幼师专业招生对象均为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在接受多门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学生在求学阶段的段时期刚好是他们生理、心理的“变声期”,因此,在幼师专业课上除了实施歌唱、视唱练耳教学能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学习外,还有另一种教学手段——器乐教学。这是歌唱、视唱练耳、舞蹈教学之外另一种教学内容与方式。
由于教学目的相似之处,因此幼师学生可参考借鉴基础教育的教学标准有效地建立起适合该类学生的音乐课程与教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乐器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参与社会生活时的自我把握、发展与他人合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情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能,这是音乐教学功能的重要体现和组成,也是乐器教学功能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认为器乐进课堂并非是取代歌唱、视唱练耳的专业教学,而是既可以用乐器来帮助和加强歌唱的表现,也可以用乐器来增加音乐的丰富性。器乐应用并不是把器乐教学当作音乐教育的目的,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音乐的方法与手段。本文之所以选择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1 在中指的音乐专业课堂中,受教育的大部分都是音乐基础较薄弱甚至是零起步的学生。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与手段都为入门级的学生降低了门槛,从而使学生们能更好地参与体验音乐,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经验及发展其潜在的音乐能力。
1.2 奥尔夫乐器是奥尔夫教育的教学手段之一,而其最有效的是奥尔夫打击乐器。这些乐器最初是为了舞者所设计与运用,但发展至今,奥尔夫打击乐器的受众人群与种类已逐渐扩大。由原来的舞者扩展为任何阶层、任何年龄段的人,尤其以入门的人群为主。这主要是为了把器乐演奏的技巧难度减到最低,并易于上手,从而激发人们对器乐演奏的兴趣与音乐的真正体验。而打击乐器的种类则由原来的奥尔夫音条琴扩展为无音高的打击乐器、生活周围能发声的天然打击乐器、通过拍打身体各部位能发出声响的身体打击乐器以及基于奥尔夫教育基本理念,能配合教学目标的各国、各地区、各族群所使用的本土打击乐器。不论是受众人群还是打击乐器种类都与中职幼师专业学生的情况相适应。
2 奥尔夫打击乐器概述
当任何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很多有识之士显然已不满足于现状,必然会去探索并寻求新的改革之路。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打击乐作用的大大扩展。乐队中的打击乐部分已经从古典样式的一个鼓手,拓展到许多演奏者演奏一系列不断扩充的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在乐队领域的成功应用,使得作曲家们开始为打击乐器创作室内乐作品。20世纪以后,作曲家们钟情于创作以打击乐为主的室内乐作品,他们不仅探索出了新的演奏方法,还运用了大量的各国民族的打击乐器。卡尔·奥尔夫就是其中的一位。如果只有纯节奏性乐器而不能演奏旋律的话,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乐队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奥尔夫在慕尼黑著名乐器制造家门德勒的合作下制成了一套带有共鸣箱的音条乐器。首先制造了旋律性的乐器:用木条或金属片敲奏发响的音条乐器,这些乐器部分是根据中世纪或异国(如非洲、东南亚)某些乐器的启发而制造出来的,它已不同于乐队中通常使用的那种,而可溯源自印度尼西亚高度发展的形式。” 德国威廉·凯勒曾对奥尔夫打击乐器的概念作出过解释。他认为,奥尔夫打击乐器这一名称原来只用于指奥尔夫和慕尼黑的乐器制造家门德勒合作发展制成的、带有共鸣箱的音条乐器(木琴、钟琴、金属琴)。
而时至今日,对奥尔夫乐器有了更广泛的解释:“奥尔夫创作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中使用了许多适于学校的各种打击乐器,甚至凡是应用于奥尔夫教学法中使用的敲击乐器(包括有固定音高或无音高系列的打击乐器)都称作为‘奥尔夫乐器’,这些也都是广义的‘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的诞生来源于一个教育原理:人们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学到音乐。主张从音响开始教学,采用先感性到理性或者先体验后概念的教学理念,这也成为奥尔夫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奥尔夫把打击乐器纳入学校音乐教学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巨大进步,它成了教学的器材和培养丰富想象力的工具,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
奥尔夫打击乐器有两大类:一类是无固定音高系列的打击乐器,即纯节奏性乐器;另一类是有固定音高系列并能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分类一般都是从乐器制作的原材料和音色特点来进行分类。
3 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的价值审视
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与结束后,教师都要让幼师专业的学生明白:作为学生,要明白教师每一步教学步骤的意义与作用;作为以后的幼儿园老师要懂得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去教会学生,令学生容易掌握,同时也要深知每个教学案例里深藏的教学内涵与文化意义。 3.1 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自己的意念与创造,正如他所说:“如果缺乏了学生自身的想法和意念,仍然不能称它为奥尔夫音乐教育。因为在教学上、技巧上凡事都不能由教师来预先设计好、清清楚楚的记录下来,同时也不能要求学生依照教师的模式与水准去表现、演奏,去再创造地表演出来。因此势必要寻求另外一种没有束缚、羁绊、简易可行的即兴演奏方式,告诉孩子们如何应用简易的模仿、反复、固定音型伴奏、持续低音等去做即兴式的表演。”
时至今日,大部分的音乐教学者不是为了舞者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通过各种打击乐器包括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固定音高打击乐器(音条乐器)、身体或天然打击乐器、自制打击乐器等教学内容来发展学生对音响的感性认知与乐器演奏的技能技巧,同时在亲自参与中学习音乐基本要素,如节奏、旋律、曲式、和声、音色、速度、力度等。先从感性认知出发,对音乐有着一定的认知过后才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学习。也是借助打击乐器演奏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挖掘和发展音乐潜能,以达到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目标。
3.2 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即在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等任务;但直接制约认知过程,表现为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和调节作用以及弥补作用。学生通过乐器的学习能为他个人的影响带来一些附加效益,这其中最突出的是乐器教学对个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首先,奥尔夫打击乐器的入门教学,就把探索和创造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关于探究与创造,皮亚杰曾写道“只有探究活动才能导致智力的自主。由教师引导并不断激发学生,学生则在实验、探究以及出错的过程中保持自由。不是由于勾股定理才保证个人能力,而是通过发现它和论证它。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知道怎样重复和保存现成的真理,因为一种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要使学生自己花费许多时间,并经历实际活动的全部迂回曲折的道路,去学会掌握真理。”
通过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的即兴创造来发展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音乐创作形式即兴创作,当创作与演奏同时进行时即兴创作的具体内容通常是直接产生的精神状态、形象和音乐思想,正是在这样不断迂回重复的创作与演奏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强化了学生对音乐感受、理解与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中最为提倡的是整体的合奏、整体的即兴。也就是说,学生在统一的拍率下,作不同声部的固定音型或即兴的演奏。这时就需要学生有相互间的倾听、相互间着想、顾全大局的观念。在即兴演奏的教学环节里,教师要求学生在统一的拍率下各自即兴,为了增加声部的整体效果,这需要每个声部都有一个“节奏互补”的意识。
奥尔夫打击乐器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其核心是奥尔夫教学理念和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正如奥尔夫本人所说的:“走遍世界的,不是我为表明一种理念所写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而是那个观念的本身。” 也就是说,奥尔夫创造的不仅仅是“学校音乐课堂所用的打击乐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对学校音乐课堂的影响。再者,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的形式多以合奏形式出现,这比一般学校课堂中的大齐奏要难得多,训练价值和审美价值也丰富得多。它在使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奥尔夫鼓励人们扩大使用乐器的品种,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民族乐器进行教学尝试。他认为,这不仅是为了丰富音乐的音响效果,更是为了音乐教育本身的本土化要求。奥尔夫音乐教育来自德国,由于有着民族背景、民族传统的不同,在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时要进行本土化发展,不能一味地全盘照搬。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不仅是教学内容、乐器选用,甚至包括本地区、本族群的审美偏好等。因此,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的本土化探索,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不是一个教学目的,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放眼国际、展望未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
[3] 卡尔·奥尔夫/古尼尔特凯特曼著,廖乃雄编译.为儿童的音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
[4]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5] 廖乃雄译.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6.
[6] 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3
[7] [美]库斯特卡著,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
[8] 威廉·凯勒著、金经言译.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打击乐器;课堂教堂;教学价值;文化内涵
1 采用乐器教学的缘由
目前,在我国中技类层次的职业学校,幼师专业招生对象均为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在接受多门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学生在求学阶段的段时期刚好是他们生理、心理的“变声期”,因此,在幼师专业课上除了实施歌唱、视唱练耳教学能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学习外,还有另一种教学手段——器乐教学。这是歌唱、视唱练耳、舞蹈教学之外另一种教学内容与方式。
由于教学目的相似之处,因此幼师学生可参考借鉴基础教育的教学标准有效地建立起适合该类学生的音乐课程与教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乐器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参与社会生活时的自我把握、发展与他人合作、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情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能,这是音乐教学功能的重要体现和组成,也是乐器教学功能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认为器乐进课堂并非是取代歌唱、视唱练耳的专业教学,而是既可以用乐器来帮助和加强歌唱的表现,也可以用乐器来增加音乐的丰富性。器乐应用并不是把器乐教学当作音乐教育的目的,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音乐的方法与手段。本文之所以选择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1 在中指的音乐专业课堂中,受教育的大部分都是音乐基础较薄弱甚至是零起步的学生。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与手段都为入门级的学生降低了门槛,从而使学生们能更好地参与体验音乐,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经验及发展其潜在的音乐能力。
1.2 奥尔夫乐器是奥尔夫教育的教学手段之一,而其最有效的是奥尔夫打击乐器。这些乐器最初是为了舞者所设计与运用,但发展至今,奥尔夫打击乐器的受众人群与种类已逐渐扩大。由原来的舞者扩展为任何阶层、任何年龄段的人,尤其以入门的人群为主。这主要是为了把器乐演奏的技巧难度减到最低,并易于上手,从而激发人们对器乐演奏的兴趣与音乐的真正体验。而打击乐器的种类则由原来的奥尔夫音条琴扩展为无音高的打击乐器、生活周围能发声的天然打击乐器、通过拍打身体各部位能发出声响的身体打击乐器以及基于奥尔夫教育基本理念,能配合教学目标的各国、各地区、各族群所使用的本土打击乐器。不论是受众人群还是打击乐器种类都与中职幼师专业学生的情况相适应。
2 奥尔夫打击乐器概述
当任何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很多有识之士显然已不满足于现状,必然会去探索并寻求新的改革之路。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打击乐作用的大大扩展。乐队中的打击乐部分已经从古典样式的一个鼓手,拓展到许多演奏者演奏一系列不断扩充的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在乐队领域的成功应用,使得作曲家们开始为打击乐器创作室内乐作品。20世纪以后,作曲家们钟情于创作以打击乐为主的室内乐作品,他们不仅探索出了新的演奏方法,还运用了大量的各国民族的打击乐器。卡尔·奥尔夫就是其中的一位。如果只有纯节奏性乐器而不能演奏旋律的话,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乐队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奥尔夫在慕尼黑著名乐器制造家门德勒的合作下制成了一套带有共鸣箱的音条乐器。首先制造了旋律性的乐器:用木条或金属片敲奏发响的音条乐器,这些乐器部分是根据中世纪或异国(如非洲、东南亚)某些乐器的启发而制造出来的,它已不同于乐队中通常使用的那种,而可溯源自印度尼西亚高度发展的形式。” 德国威廉·凯勒曾对奥尔夫打击乐器的概念作出过解释。他认为,奥尔夫打击乐器这一名称原来只用于指奥尔夫和慕尼黑的乐器制造家门德勒合作发展制成的、带有共鸣箱的音条乐器(木琴、钟琴、金属琴)。
而时至今日,对奥尔夫乐器有了更广泛的解释:“奥尔夫创作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中使用了许多适于学校的各种打击乐器,甚至凡是应用于奥尔夫教学法中使用的敲击乐器(包括有固定音高或无音高系列的打击乐器)都称作为‘奥尔夫乐器’,这些也都是广义的‘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的诞生来源于一个教育原理:人们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能学到音乐。主张从音响开始教学,采用先感性到理性或者先体验后概念的教学理念,这也成为奥尔夫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奥尔夫把打击乐器纳入学校音乐教学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巨大进步,它成了教学的器材和培养丰富想象力的工具,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
奥尔夫打击乐器有两大类:一类是无固定音高系列的打击乐器,即纯节奏性乐器;另一类是有固定音高系列并能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分类一般都是从乐器制作的原材料和音色特点来进行分类。
3 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的价值审视
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与结束后,教师都要让幼师专业的学生明白:作为学生,要明白教师每一步教学步骤的意义与作用;作为以后的幼儿园老师要懂得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去教会学生,令学生容易掌握,同时也要深知每个教学案例里深藏的教学内涵与文化意义。 3.1 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自己的意念与创造,正如他所说:“如果缺乏了学生自身的想法和意念,仍然不能称它为奥尔夫音乐教育。因为在教学上、技巧上凡事都不能由教师来预先设计好、清清楚楚的记录下来,同时也不能要求学生依照教师的模式与水准去表现、演奏,去再创造地表演出来。因此势必要寻求另外一种没有束缚、羁绊、简易可行的即兴演奏方式,告诉孩子们如何应用简易的模仿、反复、固定音型伴奏、持续低音等去做即兴式的表演。”
时至今日,大部分的音乐教学者不是为了舞者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通过各种打击乐器包括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固定音高打击乐器(音条乐器)、身体或天然打击乐器、自制打击乐器等教学内容来发展学生对音响的感性认知与乐器演奏的技能技巧,同时在亲自参与中学习音乐基本要素,如节奏、旋律、曲式、和声、音色、速度、力度等。先从感性认知出发,对音乐有着一定的认知过后才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学习。也是借助打击乐器演奏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挖掘和发展音乐潜能,以达到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学目标。
3.2 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即在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等任务;但直接制约认知过程,表现为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和调节作用以及弥补作用。学生通过乐器的学习能为他个人的影响带来一些附加效益,这其中最突出的是乐器教学对个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首先,奥尔夫打击乐器的入门教学,就把探索和创造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关于探究与创造,皮亚杰曾写道“只有探究活动才能导致智力的自主。由教师引导并不断激发学生,学生则在实验、探究以及出错的过程中保持自由。不是由于勾股定理才保证个人能力,而是通过发现它和论证它。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知道怎样重复和保存现成的真理,因为一种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要使学生自己花费许多时间,并经历实际活动的全部迂回曲折的道路,去学会掌握真理。”
通过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的即兴创造来发展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音乐创作形式即兴创作,当创作与演奏同时进行时即兴创作的具体内容通常是直接产生的精神状态、形象和音乐思想,正是在这样不断迂回重复的创作与演奏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强化了学生对音乐感受、理解与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中最为提倡的是整体的合奏、整体的即兴。也就是说,学生在统一的拍率下,作不同声部的固定音型或即兴的演奏。这时就需要学生有相互间的倾听、相互间着想、顾全大局的观念。在即兴演奏的教学环节里,教师要求学生在统一的拍率下各自即兴,为了增加声部的整体效果,这需要每个声部都有一个“节奏互补”的意识。
奥尔夫打击乐器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其核心是奥尔夫教学理念和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正如奥尔夫本人所说的:“走遍世界的,不是我为表明一种理念所写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而是那个观念的本身。” 也就是说,奥尔夫创造的不仅仅是“学校音乐课堂所用的打击乐器”,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对学校音乐课堂的影响。再者,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的形式多以合奏形式出现,这比一般学校课堂中的大齐奏要难得多,训练价值和审美价值也丰富得多。它在使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奥尔夫鼓励人们扩大使用乐器的品种,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民族乐器进行教学尝试。他认为,这不仅是为了丰富音乐的音响效果,更是为了音乐教育本身的本土化要求。奥尔夫音乐教育来自德国,由于有着民族背景、民族传统的不同,在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时要进行本土化发展,不能一味地全盘照搬。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土化不仅是教学内容、乐器选用,甚至包括本地区、本族群的审美偏好等。因此,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的本土化探索,是一个教学过程而不是一个教学目的,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放眼国际、展望未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
[3] 卡尔·奥尔夫/古尼尔特凯特曼著,廖乃雄编译.为儿童的音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
[4]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5] 廖乃雄译.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6.
[6] 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3
[7] [美]库斯特卡著,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
[8] 威廉·凯勒著、金经言译.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