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阻挡的迁徙动力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JUANJU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庞大的人口面前,运力增加似乎难以赶上人流的增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等专家认为,一方面,虽然到去年底铁路营运里程达到9.1万公里,但人均长度不过7厘米;另一方面运力的结构性矛盾也更加突出。
  既然单靠提升运输能力来解决春运问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思倒推回去的问题之一就是能否减少对春运的需求?除了人口基数大,造成“春运难”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普遍的观点认为,首先,中国地理决定东西差异。中国三分之二的领土不宜人居,也不能承载过多人口的高原高山和内陆草原荒漠,人口必然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其次,制造业阶段要求人口集中。中国的工业在一段时期内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将占有很大比重,更要求工厂布点于沿海港口附近。再次,人口红利加剧以上不平衡。经过建国后的生育高峰,加之改革开放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生产力获得解放这一背景,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使民工潮“迁徙”的规模骤然变得浩浩荡荡。
  “我国目前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西部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一方面导致了人口大量长途迁徙,另一方面发达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也更加突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张孝德说,由于内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导致太多的人远离家乡到外地工作,从而形成了返乡和返城人潮。
  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看来,中国的春运中,交通的运输能力、现有的资源配置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加剧了回家的难度。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要在同一个时期回乡过年,客运市场因需求远大于供给而引发一系列危机。
  “这部分劳动力虽然在理论上可以称为经济资源,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事实上由于本地不能提供太多合适的就业岗位,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只能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景乃权教授说。
  除了经济布局造成了客流的集中,“春节是维系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户籍制度以及“节日太集中”等社会因素,成为造成“春运难”的另一说法。
  这种说法在电影题材和很多打工者身上得到了验证。2010年《人在囧途》中王宝强唱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唱出了很多打工者的心声。在电影《天下无贼》里,人们见识过中国式傻根的“春运”之险,在恶搞片《春运帝国》里,人们见识了中国式民工的“春运””之苦。可是,即便“春运”之痛深入骨髓,中国人对春节回家过年的信念依旧不可动摇。社会学家感慨地说:““春运“始于先民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无法根除的“刚需“。”
  “户籍制度也阻碍了人口的有序流动,导致了每年一度的蔚为壮观的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潮。户籍制度改革虽然呼声颇高,但春运期间诸多技术细节的改变正越来越不利于那些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纲坦言道。
其他文献
近日,一则《春运大数据揭秘》的帖子,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这则帖子说:“我们江苏人有3个‘最’:最喜欢‘炫票’——江苏女性抢到票后最喜欢上网‘晒一晒’;最心疼子女——江苏老爸老妈‘南征北战’,去子女打拼地过年;最执着抢票——江苏‘抢票族’验证码输错19次还会继续抢。”  1951年的辛卯年春节,“春节还乡旅客服务委员会”的设立,也许可以视为中国“春运”的一个正式起点。从那年至今,整整65年过去了。  
期刊
1951年的辛卯年春节,话剧《龙须沟》的上演成为很多人对新中国第一个兔年的共同记忆。与之相反的,同年“春节还乡旅客服务委员会”的设立反倒没有引起关注,大多数人或许现在还不知道,这是新中国最早关注春节返乡的记载。  这也在形式上被认为是中国春运“青萍”年代的开端。  两年后,“春节客运”的字眼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同年9月,铁道部在对几年来春节旅客运输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春运期限为春
期刊
源自乡土观念、城乡二元结构、资源配置、户口壁垒等一系列深层次因素,对于春运有解和无解的争端也充斥各个媒体。而从有春运以来,面对诸多困难和压力,不管从政府部门还是专家学者都是一直探索的话题。  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短评《做好春节期间铁路客运工作》指出:目前,我国营业铁路主要干线区段的通过能力是落后于运输需要的,机车车辆的数量也感不足,完全满足春节期间的旅客要求是很困难的;春节期间可
期刊
20世纪50年代 婚恋自由得到社会认同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彻底颠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长期以来,婚姻对中国人而言承载着“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重任,包办、童养媳、一夫多妻等等都因此长期合理存在。如今传统伦理突然成了封建思想余孽,
期刊
他们轻描淡写的话语,是心心相印的表达,是一生相守的誓言,是不离不弃的承诺。不老的爱情就是,吵一辈子的架,生一辈子的气,依然为你遮挡一辈子的风雨。  那个年代的海誓山盟  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是那种老式的,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了。  两个人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从不叫对方的名字,也不像更老式的那种叫对方为“孩他爸”“孩他妈”。他们称呼对方为“哎”,如果两人离得近,就是小声“哎”;如果离得远
期刊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节假日很重要。那么如果时光倒流几千年,古代那些为朝廷工作的官员,他们的春节是如何放假的呢?  唐朝:春节按单双号上朝休假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其实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写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说,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  事实上,到了唐朝后期,黄金周有3个,而且小黄金周也不比
期刊
2015年12月26日,杭州景芳加油站。66岁的老张带上妻子,给别克凯越轿车加足了油。他们要从这里出发,自驾车到海南海口。  两个人都属虎(1950年生),退休后做起“候鸟”,冬天在海南住3个月,春暖花开再回到杭州。往年都是飞来飞去,“今年虎劲大发,合计自驾一路玩去海口。”  2015年12月26日,杭州景芳加油站。66岁的老张带上妻子,给别克凯越轿车加足了油。他们要从这里出发,自驾车到海南海口。
期刊
旭日临空普照,清风拂面逍遥。歌声朗朗震山腰,喜步康庄大道。    城镇竞呈新貌,山川秀丽多娇。勤劳致富展风骚,生态宜居环保。
期刊
春运就像一首交响乐,60年中激越悲壮各不同。  五六十年代是春运的“青萍”年代,也可以定义为春运的前奏曲。  这个年代受经济发展和政治转向的推动力,使得春运在局部地区有了紧张。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以铁路为主,配合短途的棚车和自行车。“这个时期春运客流变化主要受到政策的影响,在解决运输能力和运输矛盾时,政策起到了很大作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分析说。  1959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
期刊
一个经历过失败婚姻、儿子曾被卖掉的不幸女子,离婚后通过多年打拼,赢得了数百万财富。终于爬出人生沼泽的她,没有安享生活,而是省吃俭用,耗尽家产和精力救助孤儿。19年间,她收养了75名“子女”,最大的25岁,最小的只有1个月。每月高达六七万元的开支让昔日的“百万富妈”很快负债200多万;因疏于照料,亲生儿子也患上了重度抑郁症。但在这座荒山上的“孤儿村”中,至今仍上演着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