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次见到北京中天嘉华财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称嘉华财富)的首席讲师李大治是在2013年本刊的年会上,有着多年英伦留学背景的他,笑容温暖,思路清晰,将对理财的领悟娓娓道来。
“2003年回国之后,经过一些事,也有一些机缘,让我非常看好中国个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决定从事这个行业,并迅速考取了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李大治告诉记者,“嘉华财富是一个低调内敛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相比行业中的一些浮躁之风,我最看中嘉华财富这种专业、稳健的企业气质。我一直觉得,理财是一种服务,而不是销售,当客户购买金融产品后,他们享受的专业服务其实才刚刚开始,而不是结束。嘉华财富的价值观是专业创造价值,自从我进入嘉华以来,不论是我自己,还是同事们始终坚持着专业为本的信仰。嘉华财富今天发展到全国领先,我很荣幸与她共成长。”
中西差异
李大治在海外生活工作多年,对于西方的理财市场和中国理财的差异深有感触。
产品差异
产品方面,虽然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新型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设计、投资范围和可选品种方面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尽管这种差距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并不明显。据李大治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是橄榄形,甚至是陀螺型,中产阶级占80%左右。对于20%的中低收入人群,他们的钱主要是用来消费。他们不用为儿女的上学操心,也不太需要为医疗和养老发愁,因为有很完善的助学贷款机制及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有钱就直接花了,真正能剩下做理财的钱并不多,一般会选择高息存款,类似于我国的定期存款。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他们可以选择提供高息的银行。而中国的人口结构是底基很宽的金字塔形,中低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由于中国社会的保障体系还远没有完善,老百姓对自己和孩子的未来缺乏安全感,因而出现了全民理财的局面。但是老百姓可以选择的理财产品并不多,主要以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和银行代销的由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为主。对于产品方面的差距,中国的高端投资者可能感触更深一些,除了信托、股权基金、地产基金等少数几个产品以外,真正能满足高端投资者需求的国内理财产品并不丰富。
理念差异
在投资者理念方面中西方也有一定差异。大多数西方投资者都对理财目标有着清晰的定位,懂得如何用资产配置的理念来指导投资组合。而财富管理行业在中国兴起是近10年的事,李大治告诉记者,“应该说我们的基础并不牢固,理财观念上中国投资者经常会产生一些误区。”
误区一:幻想一夜暴富 理财并不等于发财更不是一夜暴富,以发财的态度做理财是完全不可取的。理财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中,就像每天吃饭和喝水一样,理财会伴随我们一辈子,需要用心去体会。
误区二:投资就是理财 其实理财不等于投资,理财更不等于炒股。很多人炒了几年股,就以为自己会理财了,懂得以钱生钱了。其实他们把理财和投资搞混淆了,投资只是理财的一个方面,炒股更是投资的一个小分支。投资是将钱放在某一渠道或某些产品中保值增值,而理财除了投资行为之外还包括更合理地安排家庭的收入与支出,以达到财务安全的目的。理财方案不但要考虑市场环境的因素,更要考虑个人及家庭因素,理财规划要服从于人生规划;而投资主要考虑收益率与市场风险。
误区三:永远追求高收益 金融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如果过于追求高收益,这必将促使着你将绝大部分资产配置在风险较高的金融工具上,从而很可能造成未来的大幅亏损。投资者需要在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三者之间找到平衡。
误区四:羊群效应 即人云亦云,比如2007~2008年那次股市的大起大落,追涨杀跌导致了多少人牢牢地套在了那里。投资者需要记住“风险总是出现在人声鼎沸时,而收益总是在无人问津时出现”。
误区五:本末倒置 《论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理财的角度上讲,“本”指的是理财目标,而“道”指的是资产配置方案。在2007年很多人看到股票、基金能赚钱,就盲目地携大部分资产冲了进去, 2008年的大熊市让这些投资者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如果事先作了风险评测,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目标,相信大部分人不会遭受巨额损失。
理想中的财富管理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比如信托资产已经过了8万亿元,超过了发展十多年的保险业,再比如各种创新类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即便如此,现阶段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对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还是比较迟钝,在创新和敏锐度上都存在着差距。李大治说,财富管理的理想状态是理财师的背后有一个全球化的庞大投研团队,理财师在没有销售任务和业绩压力的前提下,结合市场的现状和客户真实的内在需求以及投研团队的产品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恰当的选择,制定出适合客户的全球化综合资产配置方案。这个标准下,亚洲只有日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才有真正的财富管理服务。
财富管理的费用是从哪里来?理想状态是直接来自于客户,李大治说,嘉华财富早几年也曾经尝试过这样的模式,但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中国的客户往往有这样的观点——“你还没有为我赚钱,我为什么要向你支付钱?”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主要是从发行机构方收费,虽然本质上这笔钱最后还是由投资者来承担,但表象上没有直接付钱,会让客户“舒服”很多。其实,投资者要思考的是,这种变相的收费往往成本比明码标价的咨询费还要高。但这就是现实,三五年之内不可能改变这种盈利模式,这不是一两家公司的事,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目前状况下,嘉华财富自身能做到的就是杜绝差异化定价,这已经写入了嘉华财富的“基本法”,以确保理财师在给客户挑选产品时拥有足够的中立性。
诚信和专业
诚信和专业是理财师的必备素质。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中国社会现阶段是一个相对缺乏诚信的时代,但是金融行业是一个最需要诚信的行业,再机敏的谈吐也比不过一颗真正为客户着想的心。诚心实意,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中国人在平常生活中一直很讲究“关系”,但 关系也不是万能的,术业有专攻,客户几千万的自有资产,我相信不会有人把自己的钱交给只有关系而没有专业性的理财师去打理。 据了解,“专业性”是嘉华财富一直以来最坚持的价值,对于理财师,首先要求有良好的金融学历背景和足够专业知识;然后是具备从业资格证书,嘉华财富的每一级理财师都有明确的从业资格证书要求,这在市场上是很少有的。理财师入职以后,每名理财师都权按职级享有完善的专业培训体系,除了总部培训部主导各级别培训以外,每个理财中心每周都会安排不少于3次的业务和热点金融课题的培训。
财富管理行业起源于瑞士,在20世纪中后期在美国得到了蓬勃发展。21世纪初以来,理财师作为在中国的新兴职业逐步得到中国社会的认可。李大治说,“作为一名职业理财师,我对这个职业的理解是,理财师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但同时又不是能‘吃老本’的职业。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创新让人应接不暇,理财师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有任何的停歇,否则一个疏忽都有可能给客户造成几百万、几千万元甚至更多的损失。最后我想向所有投资者说,理财不是投机,我们不需要争取一城一地的得失,理财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旅行。财富不是万能的,能够用金钱来交换的东西都不是最珍贵的。财富仅仅是为我们带来幸福的一种工具,不是唯一,更不是目的。”
“2003年回国之后,经过一些事,也有一些机缘,让我非常看好中国个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决定从事这个行业,并迅速考取了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李大治告诉记者,“嘉华财富是一个低调内敛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相比行业中的一些浮躁之风,我最看中嘉华财富这种专业、稳健的企业气质。我一直觉得,理财是一种服务,而不是销售,当客户购买金融产品后,他们享受的专业服务其实才刚刚开始,而不是结束。嘉华财富的价值观是专业创造价值,自从我进入嘉华以来,不论是我自己,还是同事们始终坚持着专业为本的信仰。嘉华财富今天发展到全国领先,我很荣幸与她共成长。”
中西差异
李大治在海外生活工作多年,对于西方的理财市场和中国理财的差异深有感触。
产品差异
产品方面,虽然中国金融理财产品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新型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设计、投资范围和可选品种方面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尽管这种差距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并不明显。据李大治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是橄榄形,甚至是陀螺型,中产阶级占80%左右。对于20%的中低收入人群,他们的钱主要是用来消费。他们不用为儿女的上学操心,也不太需要为医疗和养老发愁,因为有很完善的助学贷款机制及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有钱就直接花了,真正能剩下做理财的钱并不多,一般会选择高息存款,类似于我国的定期存款。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他们可以选择提供高息的银行。而中国的人口结构是底基很宽的金字塔形,中低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由于中国社会的保障体系还远没有完善,老百姓对自己和孩子的未来缺乏安全感,因而出现了全民理财的局面。但是老百姓可以选择的理财产品并不多,主要以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和银行代销的由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为主。对于产品方面的差距,中国的高端投资者可能感触更深一些,除了信托、股权基金、地产基金等少数几个产品以外,真正能满足高端投资者需求的国内理财产品并不丰富。
理念差异
在投资者理念方面中西方也有一定差异。大多数西方投资者都对理财目标有着清晰的定位,懂得如何用资产配置的理念来指导投资组合。而财富管理行业在中国兴起是近10年的事,李大治告诉记者,“应该说我们的基础并不牢固,理财观念上中国投资者经常会产生一些误区。”
误区一:幻想一夜暴富 理财并不等于发财更不是一夜暴富,以发财的态度做理财是完全不可取的。理财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中,就像每天吃饭和喝水一样,理财会伴随我们一辈子,需要用心去体会。
误区二:投资就是理财 其实理财不等于投资,理财更不等于炒股。很多人炒了几年股,就以为自己会理财了,懂得以钱生钱了。其实他们把理财和投资搞混淆了,投资只是理财的一个方面,炒股更是投资的一个小分支。投资是将钱放在某一渠道或某些产品中保值增值,而理财除了投资行为之外还包括更合理地安排家庭的收入与支出,以达到财务安全的目的。理财方案不但要考虑市场环境的因素,更要考虑个人及家庭因素,理财规划要服从于人生规划;而投资主要考虑收益率与市场风险。
误区三:永远追求高收益 金融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如果过于追求高收益,这必将促使着你将绝大部分资产配置在风险较高的金融工具上,从而很可能造成未来的大幅亏损。投资者需要在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三者之间找到平衡。
误区四:羊群效应 即人云亦云,比如2007~2008年那次股市的大起大落,追涨杀跌导致了多少人牢牢地套在了那里。投资者需要记住“风险总是出现在人声鼎沸时,而收益总是在无人问津时出现”。
误区五:本末倒置 《论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理财的角度上讲,“本”指的是理财目标,而“道”指的是资产配置方案。在2007年很多人看到股票、基金能赚钱,就盲目地携大部分资产冲了进去, 2008年的大熊市让这些投资者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如果事先作了风险评测,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目标,相信大部分人不会遭受巨额损失。
理想中的财富管理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比如信托资产已经过了8万亿元,超过了发展十多年的保险业,再比如各种创新类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即便如此,现阶段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对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还是比较迟钝,在创新和敏锐度上都存在着差距。李大治说,财富管理的理想状态是理财师的背后有一个全球化的庞大投研团队,理财师在没有销售任务和业绩压力的前提下,结合市场的现状和客户真实的内在需求以及投研团队的产品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恰当的选择,制定出适合客户的全球化综合资产配置方案。这个标准下,亚洲只有日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才有真正的财富管理服务。
财富管理的费用是从哪里来?理想状态是直接来自于客户,李大治说,嘉华财富早几年也曾经尝试过这样的模式,但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中国的客户往往有这样的观点——“你还没有为我赚钱,我为什么要向你支付钱?”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主要是从发行机构方收费,虽然本质上这笔钱最后还是由投资者来承担,但表象上没有直接付钱,会让客户“舒服”很多。其实,投资者要思考的是,这种变相的收费往往成本比明码标价的咨询费还要高。但这就是现实,三五年之内不可能改变这种盈利模式,这不是一两家公司的事,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目前状况下,嘉华财富自身能做到的就是杜绝差异化定价,这已经写入了嘉华财富的“基本法”,以确保理财师在给客户挑选产品时拥有足够的中立性。
诚信和专业
诚信和专业是理财师的必备素质。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中国社会现阶段是一个相对缺乏诚信的时代,但是金融行业是一个最需要诚信的行业,再机敏的谈吐也比不过一颗真正为客户着想的心。诚心实意,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中国人在平常生活中一直很讲究“关系”,但 关系也不是万能的,术业有专攻,客户几千万的自有资产,我相信不会有人把自己的钱交给只有关系而没有专业性的理财师去打理。 据了解,“专业性”是嘉华财富一直以来最坚持的价值,对于理财师,首先要求有良好的金融学历背景和足够专业知识;然后是具备从业资格证书,嘉华财富的每一级理财师都有明确的从业资格证书要求,这在市场上是很少有的。理财师入职以后,每名理财师都权按职级享有完善的专业培训体系,除了总部培训部主导各级别培训以外,每个理财中心每周都会安排不少于3次的业务和热点金融课题的培训。
财富管理行业起源于瑞士,在20世纪中后期在美国得到了蓬勃发展。21世纪初以来,理财师作为在中国的新兴职业逐步得到中国社会的认可。李大治说,“作为一名职业理财师,我对这个职业的理解是,理财师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但同时又不是能‘吃老本’的职业。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创新让人应接不暇,理财师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有任何的停歇,否则一个疏忽都有可能给客户造成几百万、几千万元甚至更多的损失。最后我想向所有投资者说,理财不是投机,我们不需要争取一城一地的得失,理财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旅行。财富不是万能的,能够用金钱来交换的东西都不是最珍贵的。财富仅仅是为我们带来幸福的一种工具,不是唯一,更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