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与抑癌基因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相关的显性遗传病,多在青少年时期即发病,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内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少数可累及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甚至全消化道。由于其恶变率近乎百分之百,所以大多数患者在30岁之前便接受了预防性全结肠或者全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20002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与抑癌基因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突变相关的显性遗传病,多在青少年时期即发病,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内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少数可累及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甚至全消化道。由于其恶变率近乎百分之百,所以大多数患者在30岁之前便接受了预防性全结肠或者全结直肠切除术。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小肠CD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行结肠镜及全消化道钡餐、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CT小肠成像术等检查的138例确诊CD患者,根据CD蒙特利尔分型标准,对患者诊断年龄、病变部位及疾病行为进行分型,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及复发情况.通过与回结肠型、结肠型CD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重点分析单纯小肠CD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
目的 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纠正作用并评价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效果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8月的IBS-D患者,经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筛选出SIBO阳性者60例纳入研究,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予试验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予对照组淀粉,均为胶囊制剂,250 mg/粒,每天3次,每次2粒,疗程为4周.给药前后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我国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消化内镜在IBD诊断和疗效评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尤其是近年来针对IBD提出的黏膜愈合概念,对IBD的缓解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内镜诊断
患者男,38岁,因间断腹痛1个月余、发热20 d收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患者1个月余前出现上腹正中间断刺痛,向右后背部放射,每日持续16~20 h,与进食无关,饮水或排气后缓解,腹部超声示胆囊炎,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炎、十二指肠球炎,予黏膜保护剂治疗,效果差.20 d前出现午后低热,体温最高38℃,伴盗汗、畏寒,晨起体温降至正常.7 dl前患者腹痛加重,血WBC 18.95×109/L,中性粒细
病历摘要患者男,73岁,因上腹痛3d,呕吐咖啡样物1d,呕吐物隐血阳性,拟诊上消化道出血于2013年6月17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3d起持续腹胀、上腹隐痛,程度不剧烈、可耐受,进食后加重,无反酸、烧心,无夜间痛.伴排气减少,排少量稀便,每日1次,无血便、黑便等,伴发热,体温在37.5~38.5℃波动.入院当日排30~40 mL暗红色血便.既往健康.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痛苦病容,体温38℃,血压1
近20多年来,西方国家IBD方面的研究高潮迭起、形势喜人、硕果累累,无论是UC还是CD的治疗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而我国IBD确诊病例迅速增多、临床问题纷繁复杂、处理棘手,对临床医师形成了严峻挑战[1].尽管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处理上有了较大进展,但仍不尽如人意.由此,引起对中国和西方IBD处理异同的关注,冀能汲取经验教训、洋为中用,提高IBD处理水平。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17例肝脏EHE患者的临床、放射学、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与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17例肝脏EHE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2岁,其中女11例,男6例.7例患者有右上腹或肝区隐痛,其余10例无症状.多数患者(15例)肝功能正常.入院诊断多误诊为肝癌(转移性肝癌6例,原
目的 探讨 NSAID 相关大鼠小肠上皮屏障损伤的评价方法及机制,并研究黏膜保护剂和抑酸剂对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6只大鼠分成形态学观察组和机制研究组,每组48只。每组再分成8个亚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采用吲哚美辛造模)、替普瑞酮预防组、雷贝拉唑预防组、治疗对照组、替普瑞酮治疗组、雷贝拉唑治疗组,以及替普瑞酮、雷贝拉唑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每个亚组6只。应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现已知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UGT) 1A1存在113种变异,其中至少15种与Gilbert综合征有关[1],但是各种变异对疾病的影响尚存在争议,其中争议最多的是各等位基因的种属特异性.本研究检测26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UGT 1A1* 28和UGT 1A1*6,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 探讨酸袋与GERD酸反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的GERD患者29例,并以9名健康者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食管测压、酸袋检测、酸袋出现时间检测和食管24 h动态pH监测.组间比较行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GERD发病与酸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GERD组和对照组中有酸袋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6%(17/29)和5/9,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