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主张用实际的生活实践来教育学生,陶冶品格,塑造人生。新课程理念要求“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即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联系生活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测评与师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相贴近。而历史教师如何寻找历史与生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科素养呢?
从生活导入,诱发学习动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可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活起来,用鲜活的生活,并辅之以简洁的语言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播放北京市第一中学“少年先锋岗”活动照片和“五四大街”街景图片。在此基础上采访同学,邀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为首都的高中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初中时都经历过“少年先锋岗”活动,通过观看“少年先锋岗”活动照片和部分同学们上学途中需要路过的“五四大街”谈感受,这样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到历史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创设生活场景,感悟历史
学生进入课堂不是白纸一张,他们都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对人生、他人、社会和事物的看法、认识和态度,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和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探索问题的起点。因此,我们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可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例如,在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的“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就设计了一个生活小调查,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小调查,并结合《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中有关网络的规定摘录,思考: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结合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看待互联网呢。
材料一:
1. 你父母上网吗?
2.你认为互联网的用途是什么?
3.互联网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4.如果自己家里没有电脑,其他上网途径是什么?
5.你对互联网还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吗?
材料二:
36.……
37.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有益信息。
——《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同学的热情非常高,在完成小调查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自己对网络的看法、认识及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观点越来越清晰,他们普遍认为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有:使知识与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快捷,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他们虽然有一些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利大于弊,有的同学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的不利影响更大,但绝大多数同学比较认可的观点是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地看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教学情境创设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引入或创设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独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生活与实践的需要,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其创新之源。所以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生活场景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中启发联想,理解记忆历史
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学科素养教育已成为重点,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就是要加强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从最基础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抓起,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只有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例如在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的意义”时,首先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时,适时提出“读到哪句话你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瞬间得以拓展。接着继续提出:“火车或地铁大家都做过,你觉得火车或地铁运输有何优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可以说出铁路运输的优点有:运量大、速度快、没有贫富贵贱之别……趁着同学们此时的激情,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理解记忆铁路的意义。
社会生活是最丰富的历史场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身边的历史从而触摸历史,在扩展历史课程时空的过程中,使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一节课的内容,也是将过去、现在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感悟享受历史的愉悦与魅力。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系生活,就很容易理解记忆历史了,也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 知情明理,激发生活热情
现代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信息社会,他们的成长、学习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学习历史的关注点、兴奋点更贴近时代与生活,学习历史的习惯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阅读,追求学习资源的多元,更追求视觉的感受。生活在今天的学生根本不可能见过发生在过去的直观的历史场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短片或影视片段。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播放了“我的1919”中,5月4号“青年学生汇集天安门”爱国行动片段。五四当天学生的爱国激情,仅仅通过文字或老照片是不可能完全呈现的。看完短片后我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几秒钟的沉静后,教室里回应此起彼伏:
年轻的学生用自己孱弱的身躯和睿智的头脑,抵制反对军阀政府的镇压,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要独立,该争取民主自由。知道弱者,学会同情,看到邪恶,掌握愤怒……
……
那一段段精彩的、发自内心的语言,不仅说出了学生对五四当天的学生的爱国热情的认同,更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习的报国之志。这也为理解五四运动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用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师生实际、客观条件,恰当地选择历史纪录片或视频片段,为历史教学服务。把历史语言文字上升为视觉印象,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知情明理,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留出时间,以生活实践结束
历史学习不只停留于课本、教室、学校,而应该融入社会,要引导学生把视野放得更宽,开放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甚至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实践。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后,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调查访谈的方式,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或者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请他们谈一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看法。这样的社会实践作业不仅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关,而且又可使知识融入生活之中。
历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注重与学生经验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联系生活,并恰到好处地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中学)
从生活导入,诱发学习动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可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活起来,用鲜活的生活,并辅之以简洁的语言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播放北京市第一中学“少年先锋岗”活动照片和“五四大街”街景图片。在此基础上采访同学,邀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为首都的高中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初中时都经历过“少年先锋岗”活动,通过观看“少年先锋岗”活动照片和部分同学们上学途中需要路过的“五四大街”谈感受,这样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到历史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创设生活场景,感悟历史
学生进入课堂不是白纸一张,他们都带着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对人生、他人、社会和事物的看法、认识和态度,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和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探索问题的起点。因此,我们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可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例如,在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的“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就设计了一个生活小调查,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小调查,并结合《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中有关网络的规定摘录,思考: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结合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看待互联网呢。
材料一:
1. 你父母上网吗?
2.你认为互联网的用途是什么?
3.互联网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4.如果自己家里没有电脑,其他上网途径是什么?
5.你对互联网还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吗?
材料二:
36.……
37.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有益信息。
——《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
同学的热情非常高,在完成小调查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自己对网络的看法、认识及网络给自己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观点越来越清晰,他们普遍认为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有:使知识与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快捷,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他们虽然有一些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利大于弊,有的同学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的不利影响更大,但绝大多数同学比较认可的观点是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地看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教学情境创设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可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这一知识产生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通过引入或创设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独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生活与实践的需要,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其创新之源。所以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生活场景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中启发联想,理解记忆历史
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学科素养教育已成为重点,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就是要加强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从最基础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抓起,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只有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例如在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的意义”时,首先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时,适时提出“读到哪句话你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瞬间得以拓展。接着继续提出:“火车或地铁大家都做过,你觉得火车或地铁运输有何优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可以说出铁路运输的优点有:运量大、速度快、没有贫富贵贱之别……趁着同学们此时的激情,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理解记忆铁路的意义。
社会生活是最丰富的历史场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身边的历史从而触摸历史,在扩展历史课程时空的过程中,使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一节课的内容,也是将过去、现在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感悟享受历史的愉悦与魅力。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系生活,就很容易理解记忆历史了,也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 知情明理,激发生活热情
现代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信息社会,他们的成长、学习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学习历史的关注点、兴奋点更贴近时代与生活,学习历史的习惯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阅读,追求学习资源的多元,更追求视觉的感受。生活在今天的学生根本不可能见过发生在过去的直观的历史场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短片或影视片段。
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一课时,播放了“我的1919”中,5月4号“青年学生汇集天安门”爱国行动片段。五四当天学生的爱国激情,仅仅通过文字或老照片是不可能完全呈现的。看完短片后我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几秒钟的沉静后,教室里回应此起彼伏:
年轻的学生用自己孱弱的身躯和睿智的头脑,抵制反对军阀政府的镇压,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要独立,该争取民主自由。知道弱者,学会同情,看到邪恶,掌握愤怒……
……
那一段段精彩的、发自内心的语言,不仅说出了学生对五四当天的学生的爱国热情的认同,更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习的报国之志。这也为理解五四运动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用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师生实际、客观条件,恰当地选择历史纪录片或视频片段,为历史教学服务。把历史语言文字上升为视觉印象,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知情明理,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留出时间,以生活实践结束
历史学习不只停留于课本、教室、学校,而应该融入社会,要引导学生把视野放得更宽,开放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甚至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实践。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后,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调查访谈的方式,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或者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请他们谈一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看法。这样的社会实践作业不仅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关,而且又可使知识融入生活之中。
历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注重与学生经验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联系生活,并恰到好处地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