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培训模式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培训班经验介绍

来源 :中国卒中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培训介入医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方法和模式。方法对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培训班”学员进行血管内治疗技术理论和实践培训,并通过实践工作后1年进行毕业答辩,对学员的培训成果进行检验。结果完成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开展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1年以上且参加公开毕业答辩的有193名学员,全部通过答辩考核,答辩通过率100%。经规范化培训后,学员中位年手术量增加112%,中位年独立完成手术量增加136%,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教育的形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线教学即植根于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线教学团队是现代网络技术与专业教学人员的有机融合,并且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时效性、灵活性,发挥团队的聚合作用,相较于个体实地现场教学和传统教学团队实地现场教学来说,优势明显且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补充。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的数据,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卒中人口标化患病率不断上升,由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8年的2.32%[1].由此推算,我国40岁及以上卒中现患人数达131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材料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的产生,新技术新材料使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方向发生了转变,由既往针对动脉瘤的治疗转变成重建载瘤动脉血流。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已应用多种血流导向装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本文主要对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目的评估不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水平与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6月-2011年6月年龄≥40岁、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史的社区人群,收集人口学信息、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生化相关检查等资料。PAD定义为踝臂指数<0.9;non-HDL-C水平分为:正常<4.1 mmol/L,边缘升高4.1~4.9 mmol/L,升高≥4
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床突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床突旁UIA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统计动脉瘤栓塞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不良(mRS>2分)比例;分析与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76例床突旁UIA患者,年龄23~74岁,平均54.7±9.6岁,其中男性32例(18.2%)。184枚接受血管内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2016年7月-2020年7月经DSA诊断的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评价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技术指标采用术后即刻DSA 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疗效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动脉瘤情况及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安全性指标包括缺血、出血等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其中破裂动
目的 分析侧支循环对非急性期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7月-2015年12月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
目的比较直接抽吸取栓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echnique,ADAPT)与机械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3-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的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根据采用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DAPT组和支架组。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血流mTICI≥2b级,治疗技术相关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时间、一次完全再通比例、一次完全再通手术时间、全部闭塞血管再通比例;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预后良好(mRS≤2分)比例;主要
期刊
期刊